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后浪读名著,必须配弹幕吗?

2020-12-07 13: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活字电波 活字文化

最近B站上线了四大名著电视剧,反响火爆。 “古早”的影视作品,再次引发了改编作品与原著关系的讨论,而如何阅读四大名著,也是代代相传的问题。

《西游记》是一个不畏艰险,斩妖除魔,为了理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吗?《水浒传》里面,为何有比比皆是的地理错误?为什么有人读《三国演义》坚决不看蜀国灭亡之后的情节?《红楼梦》的剧情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玄机?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活字编辑中时常在饭局上将话题引到四大名著、熟读四大名著和相关研究,并看遍了四大名著所有的影视作品的图书编辑——小闫。让我们听听骨灰级爱好者如何讲述四大名著原作和衍生品的同与不同。

主播 | 阿廖、小天

嘉宾 | 小闫(活字文化图书编辑)

阿豪(活字·日刻编辑)

点击上方音频,可收听活字电波第十一期节目~

本期节目已于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上线,

搜索“活字电波”即可关注收听!

撰稿人:小闫(活字文化图书编辑)

弹幕狂欢,古已有之?

四大名著电视剧在b站上线后,引发“弹幕狂欢”。弹幕,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时常引发观众的共鸣,这种娱乐方式虽是近十年兴起的,其精神却是古已有之。

6月12日,b站上线了四大名著

在明清时代各种刊行的白话小说中,时常夹杂有文人的评点,多涉及品评情节、臧否人物、发明本旨,毛宗岗、张竹坡、金圣叹、脂砚斋等人皆为此中高手,可以说评点就是那个时代的“弹幕”。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评点是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研读方式,可见那时他们还是以观剧娱乐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小说,近乎将它们当做不登大雅之堂的流行文化。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前后,新文学的提倡者们或者暗里受到白话小说影响,或者明确将自己从事的工作祖述至近世白话小说,“这些小说名著便是过去几百年,教授我们国语的老师和标准”(胡适《从旧小说到新红学》),给予白话小说极高的评价。这固然与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潮流下对民族文学、平民文学的提倡同其步调,但从语言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脉络看,白话小说又确实是近代白话文的源头活水,而其传播之深远,影响之巨大,今日如何估量都不为过。也正是胡适、鲁迅、郑振铎等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研究者,开始第一次摆脱张竹坡、金圣叹等传统文人的吐槽路线,以“整理国故”“中国文艺复兴”之名,研究白话小说的背景、作者、本事、演变、本旨,让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中国历来鄙视小说的氛围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率先把小说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加以系统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独立体系,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陈寅恪发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回顾了近代以来我国各门学科的发展状况,对于中国文学,他指出“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开宗明义地将“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作为研治中国文学的目标。他自己则做《<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 窥测中古中印文化交流之若干情形。以中国旧小说固然与西方小说在兴起缘由、创作手法、社会功能上千差万别,但既为民众世代喜爱传诵,或者在某种时代背景之下寄托民众心声,或者隐含有其故事形成时代的社会情形,总之乃“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所在,不可轻目为俚俗娱乐。

名著翻拍电视剧,寓教于乐,拓宽受众范围,有助于普及中国文学。当下观剧中的弹幕风气,神似传统小说点评,犀利明快,含沙射影,可以引发观众不断的共鸣与倾谈,但对于小说中所承受的文化内容,实则不能明其本末原委。本文原为活字电波011期讲稿,作者不揣浅陋,试将自己阅读四大名著时若干心得,分享给读者,希望能为读者阅读四大名著带来一点启发。

看过电视剧,就能领会《西游记》的真正旨趣吗?

四大名著原作和电视剧有诸多不同,电视剧其实是再创作的过程,古代小说翻拍电视剧,因为时代不同,考虑到观众接受、审查、当代审美等问题,对原作做了不少改编,其中有的甚至面目全非、“相见不相识”了。可以这么说,四大名著电视剧给四大名著产生时代的人看,他们是看不懂的。如果我们只看过电视剧,而不读原著,可能就接受了四部“你以为的四大名著”。我们举举例子。

《西游记》,这部书里面太多的村野俗语,连观音菩萨都满口脏话,唐三藏也不是那么儒雅,初读原作你会感到一种市井气息、插科打诨的氛围,和“三藏法师虔诚求取真经”这件我们大家眼里很神圣的事情,可能联系不上。我们看见过宗教徒去朝圣的神圣肃穆氛围,是不会有人敢在那种场合插科打诨、出言粗俗的。你不能说,因为这是小说,就要活泼一些,不那么严肃,但是它这小说整个感受不到宗教的气息,尤其感受不到小说的佛教背景所应有的禅意,只让人觉得里面所有的角色喜动不喜静,俚俗热闹,欢呼雀跃。

电视剧里面不一样,它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斩妖除魔,为了理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它是正能量的,是励志的。孙行者,在大家眼里是反抗权威的英雄,后来在取真经的过程中,排除万难,毫不退却,最终获得了“佛”这个高尚的身份,比他在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更上台面一些,电视剧是这样一个旨趣。

小说为什么那么市井气十足啊?其实你可以细细读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孙行者一开始在菩提祖师那里学艺。菩提祖师,名号是佛教的,打扮和做派又成了道士,他给猴王说的那些修行,问猴王想学什么,那些修行,却从参禅打坐到阴阳五行、三教九流、金丹妙诀、占卜算卦、请仙扶鸾、吸食采补,什么都有,简直一个江湖大杂烩。后来猴王学了腾云驾雾之后,他的同门们聚在一起夸赞他,说“悟空造化,若学了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

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神话小说么?这不是猴王漂洋过海来学修仙了么,怎么这些同学一开口就是一些江湖上混饭的话头,“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难道不是《水浒传》里面神行太保戴宗的职业,江湖上市井游民在衙门里面当差混饭的手段。后来菩提祖师赶他走,也是嫌他卖弄,“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这个菩提祖师既无佛教的超然气息又无神仙家的仙风道骨,倒对一些江湖上人情世故和谋生手段非常在行,说话又喜欢“打市语”,活脱脱一个老江湖的口吻,不能不让人觉得奇怪。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

后来他大闹天宫,其实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过去我们给他说成“农民起义”的反映。其实,猴王大闹天宫,从头到尾单打独斗,一条金箍棒在手横扫千军,和“阶级斗争”有什么关系呢,倒更和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条朴刀闯荡天下的江湖好汉有几分相似。闹天宫的起因是什么?是因为天庭压迫了花果山的猴群么,是因为天庭向花果山索取沉重的赋税么?是因为花果山连年水旱,猴不聊生么?恰恰不是,这些都是农民起义的原因,可他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而反了天庭。恰恰相反,天庭是主动封他官做的,他做了官之后也没有对天庭的“反动统治集团”有什么意见,倒是整天闲逛,结交神仙星宿,从未显出对“天庭黑暗统治”的不满,反而和天庭的“贪官污吏”们打成一片,只有发现人家在骗他,看不起他,这才闹翻了。

b站《西游记》中猴王出世这一幕

闹天宫的过程中,他虽然说出皇帝轮流做这话,好像有“夺取政权”的决心,其实,你看他后来真的在天庭大打出手了,也不过偷桃、偷仙丹、偷御酒,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从未和天庭正面斗争,从头到尾离不开一个“偷”,更没什么“旗号纲领”。等他偷吃了仙丹酒醒之后,甚至还吓了自己一跳,赶紧逃掉了,这哪里是要“取代天庭统治”的样子呢?

他用瞌睡虫迷晕天兵天将,后来在取经路上一用再用,比如五庄观偷人参果时,也用这招迷晕人家童子后带师傅跑路,让人想起《水浒传》里面的常用道具——蒙汗药,只不过神魔化了而已。

偷、骗、下药、争强好胜、要出风头、在乎名号、不喜欢被人看不起,这一切都更像一个市井神偷、江湖游民。要说他是什么阶级,我说他属于明清以来,城市发展,社会关系松动,大量涌入城市或者以“捞偏门”为生的游民无产者阶级。

《西游记》另一名场面“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从取经路上,我们如仔细读一下,会发现九九八十一难,一半是妖魔要与他们为难,一半是他们主动管闲事的。乌鸡国救活国王、车迟国斗法除妖、通天河救出童男童女、陀罗庄降妖、朱紫国为国王看病、比丘国救儿童、天竺国救公主,这些事情其实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是孙行者主动要行侠仗义。要说这也算八十一难,其实和取经没什么关系,更像江湖好汉行走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本色,倒和《水浒传》的主题曲“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有那么几分神似。

猪八戒讽刺孙行者,“一听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似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了诺”。孙行者行走江湖,听说谁家糟了妖怪,都是满心欢喜、异常兴奋,说什么又来了一桩买卖,“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照顾老孙一场生意”、“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这种管闲事的行侠仗义精神,与其说是从神话世界里面来的,不如说是从现实世界里面来的。

明清时代,市井游民好勇斗狠,讲江湖名号,喜欢显示自己的手段,这不是就是孙行者喜欢到处拿齐天大圣名号吓人,喜欢替人排忧解难如出一辙么?其实那些主动招惹他们,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们,并不是专门要吃唐僧,大多数连猪八戒一起吃,有的是为了劫财,偷袈裟,这不就是和明清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打家劫舍、谋财害命甚至开设人肉包子铺的绿林强人如出一辙么?

《水浒传》鲁智深这浑身使不完的力气,网友纷纷表示:“跟我们当年值日的时候一个样子!”

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孙行者收服猪八戒那个“高老庄大圣除魔”的回目,简直和《水浒传》里面“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从起因到手段到结果如出一辙,犹如抄袭。猪八戒那个故事大家都熟悉,《水浒传》里面小霸王周通强抢民女,鲁智深路过此处,听了哭诉之后决定管一管这事,就在闺房之内设下埋伏,结果打了周通一顿,周通听了鲁提辖的名号,当即表示敬服,大家成了朋友。就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构思、人物形象都是如出一辙,我们不敢说《西游记》参考了《水浒传》,其实我到倾向认为,这些情节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基础——明清市井游民、江湖好汉、神偷侠客、绿林强人的世界。林庚教授《西游记漫话》中曾拿出大量明清时代的话本、拟话本与《西游记》情节对勘,发现里面江湖好汉、神偷侠客的行为模式与孙行者极其相似。

孙行者和猪八戒,这对兄弟,很有意思,也值得略讲一讲。猪八戒这个角色我们常说他是“动摇分子”,动不动要退出散伙的。其实,猪八戒常常怀念他在高老庄的那种岁月静好农庄生活,抱怨自从加入取经队伍,吃也吃不饱,整天想家,遇到磨难,第一个要散伙回家做上门女婿,这么眷恋乡土,渴望定居生活,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安土重迁的农民形象的转化。

孙行者没有家庭,除了手中金箍棒,腰间虎皮裙,身无长物,无牵无挂,居无定所,浪迹天涯,自己可以乐在其中。孙行者时常捉弄猪八戒,诈骗他的私房钱,孙行者这个城市游民自己不攒钱,走到哪里偷到哪里,知道猪八戒这种保守农民喜欢攒钱,所以诈骗他的钱,这不就是刚进城的农民,没见过世面,不懂的江湖险恶,被城里的泼皮无赖骗了钱的故事么?猪八戒的武器九齿钉耙,非常有意思,经常被人嘲笑你这个钉耙是给高老庄做长工种田用的么,孙行者、沙和尚、后面的妖魔们,都这么嘲笑他。知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林庚先生,认为“这是小说中的神来之笔”、“猪八戒与九齿钉耙正是旗鼓相当,再般配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也很容易看出,《西游记》是从什么生活经验中来的,又是讲给谁听的故事,它有佛教的外衣,可能最早也是佛教的俗讲故事,但西游故事逐渐演化的过程中,不得不从时代和社会那里汲取一些现实的要素,小说汲取了明清市井游民闯荡江湖谋生、乡村农民进入城市讨生活的生活经验,便有了泼皮无赖却好勇斗狠的孙行者,精明算计又呆头呆脑的猪八戒,满口脏话毫无正气的菩萨,江湖经验很足的神仙,《西游记》在神话故事的外衣下,其实是一部很有现实气息的小说。

你如果只看过电视剧,就很难领会到这部小说的旨趣。电视剧里面对孙行者主要表现英勇无畏的一面,菩萨则是法相庄严,唐三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猪八戒非常喜感,一切都是励志故事。不能说电视剧与原作完全不同,它毕竟保留了一些原作的精华,但是看电视剧还是不能代替读原作的乐趣的,读读小说,会有非常不同的发现。

《水浒传》讲的是“阶级斗争”还是“民族战争”?

《水浒传》,又不太一样了,我们上面讲了《西游记》,可能大家觉得这不《西游记》和《水浒传》都一样了么,都是反映近世游民无产者生活的文艺作品,只不过《水浒传》更现实《西游记》更魔幻啊。这其实又没读过原著的缘故了。

文艺作品的表面情节和内容旨趣其实总是错位的。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它有一个逐渐加工产生创作的过程,原有的故事和人物,在演变过程中,又被吸收进去了不少其他时代、其他背景的东西,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其实都是混合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西游记》这样古典恢弘的小说,在早期的雏形只是情节很简陋、文辞不雅训的大唐三藏取经评话,逐渐发展为话本、戏剧等时,情节人物日渐丰富,等到了成熟的世德堂本《西游记》时已经是高潮迭起、变幻纷纭的巨著。

现代中国史学有个影响巨大的命题“层累构造中国古史”,认为古史传说与人物是后代人一点一点加上去的,本是顾颉刚等人疑古的历史观,但征之中国旧小说的形成过程,却正是如此。这个层累构造的过程,也是汇聚不同素材的过程。表面上看讲神魔故事的小说是在讲江湖好汉,表面上看讲江湖好汉的小说其实又不都是在讲江湖好汉了。

我们先看看电视剧,据说李雪健老师出演的宋江,那个窝囊谄媚而忠心耿耿的形象,让很多人恼火,据说还有看到征方腊时梁山军损失惨重,气得砸了电视剧的观众,剧组听说了之后,赶紧给人买了个新的送过去,这说明演得好,老一辈演员还是讲究。

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我们以往对于《水浒传》有个著名评语:宋江反贪官不反皇帝,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最后为朝廷官家卖命。从鲁迅到毛泽东都这么讲,这是一个习见的评论系统,在这个语境中《水浒传》成了“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容与堂李卓吾评本的托名李贽的评语系统,则将《水浒传》的旨趣定在了“忠义”上面;一群好汉,身在江湖,忧心社稷,并且说,征辽征方腊的情节是“泄愤”。鲁迅也说过“国政废弛,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意思是说,国政昏乱,匡时济世的责任这就落到了民间好汉身上。这个本子出现比较早,是不是更接近小说旨趣呢?

其实,像我前面说的,中国古代的小说,都是“层累构造”而成,故事情节是由一代代创作者慢慢丰富起来的,离开小说的演化过程和故事来源,这么只看文本,很难搞清楚它的寓意是什么,索解出来也是“六经注我”的空论。水浒的研究,从早期的胡适、郑振铎到后来的聂绀弩、王利器、孙述宇诸位先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基本搞清楚了这部小说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细致的分析这里肯定不能讲清楚,我们只举几个例子。

林教头雪夜上梁山,冰天雪地的,风卷残云、朔风大作、大雪满弓刀,在这样的氛围中,林教头和朱贵走到水泊边上,看到的却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一支响箭射过去,一群喽啰划着船过来接他们了,他们坐上船过去了,有什么问题这里面?这大冬天的山东的湖泊怎么都没有结冰啊,风雪都那么大了,还能波涛汹涌划得了船。你不能说说书人没文化连这点地理知识也没有,《水浒传》里面确实有不少地理错误,比如杨志在梁山和林冲说自己“流落在此关西”明明是山东郓城却说关西。但北方冬天湖水结冰这事,应该少有生活经验的人也懂得。

b站《水浒传》林教头雪夜上梁山一集弹幕

《水浒传》里面的地理错误比比皆是,最明显的是江州劫法场和为了营救史进出动大军攻打华州这两件事。江州,江西省九江市,华州,在关中,都和梁山相聚太遥远了。梁山军达到这两个地方,需要穿过重兵布防的东京,如果说江州劫法场用了“伪装成商客”来解释,那么进攻华州,是动用了千军万马,怎么一路无话,犹如空降兵一样兵临华州了?还有,杨志挑着生辰纲,从大名府去东京,应该取道南下去河南,怎么鬼使神差走到了山东郓城境内正好被晁天王劫了。这一类例子在《水浒传》里面太多了,很难用说书人文化水平不行来解释,因为《水浒传》后面征方腊部分,地理描写又精准地出奇,几乎精确到了沙盘推演的部分。

扭曲的空间系统,种种迹象其实说明,《水浒传》的所取材的那些故事,其实不是发生在山东境内,而是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根本就不是《宋史》中“淮南巨盗宋江”以及《宣和遗事》中“宋江三十六人”起义事迹原封不动发展而成的。这就涉及到“忠义堂”是怎么回事,真的是为了招安搞出来的“投降主义”名堂么?晁天王战死在曾头市,是作者为了让宋江“篡夺革命队伍领导权”,让梁山军走上招安道路而设置的情节么?梁山军后期收纳了那么多旧军官,呼延灼、关胜、索超、张清、董平等,都是宋江为了混乱”革命队伍的成分”而招降纳叛的手段么?我们看看以下例子:

水浒传中后面征辽情节,于史无证,或谓“泄愤”(容与堂本李卓吾评语),也难以索解其缘由。但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辽国将领的名字,有大量并非契丹语音译,而是金国的女真语名字音译,有些甚至是金国官名直接被安装在辽人那里当做人名。

晁盖中箭的曾头市的情节,曾头市一般被认为是由豪族所组建的地主武装的典型反映,很多人却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小说中说其首领曾长官“原是大金国人”,金国人在宋境建立了这么大的民兵寨,不能不说是有悖事理的怪事,但小说的叙述却似乎不觉得有什么违和,并未作出解释。

梁山军为何一再攻打大名府?大名府,宋代的陪都之一,与东京汴梁府相对,俗称“北京”。这个城市现今已经是河北省境内默默无闻的一座县城,但在宋代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还不是因为其“北京”的陪都地位,而因为大名府是两宋之际,金国卵翼之下由宋降将刘豫出面组建的“伪齐”政权之都城。梁山军五虎上将之一的大刀关胜,小说中为他设定的结局是授“大名府兵马都监”,在一次军事演习中醉酒落马身亡。无独有偶的是,两宋之际伪齐政权首领刘豫手下确有一位叫做关胜的将领,在刘豫叛降金国之前曾激烈抗议降金,刘豫忌惮众人不服,所以杀害了关胜后降金。《水浒传》中大名府梁中书手下兵马都监李成,历史上又是确有其人,原是宋军将领,溃散后成为流窜于两湖地区的军贼流寇,后叛降伪齐,成为刘豫手下将领。而就是这个李成,在《水浒传》中几次与梁山军作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何一切错综复杂又处处透出巧合。

大名府的地图方位

水浒传中部分人结局与抗金有关,美髯公朱仝“跟随刘光世大破金兀术,做到天平军节度使”,双边呼延灼以“御营指挥使”的官职与金兀术大战,大军一直杀至淮西阵亡,方腊降将金节后来参加抗金,至中山阵亡。征方腊的情节中,南征军队的总指挥官“张招讨”,很多人望文生义理解为《宣和遗事》中与宋江有联系的张叔夜,但很多学者考证,其原型应该是在南宋时崭露头角的抗金名将张俊。

大刀关胜的连环画形象

这些都是小说中的蛛丝马迹,小说里面透露出种种不明不白的古怪之处,其实都和材料来源有关。梁山一百单八将,不可能全部向壁虚构,这不符合这种大规模讲史小说的创作模式,技术上也不太可能。我们普通读者当然不太知道一百单八将的形象都是怎么来的,其实学者们也不能全部考证清楚,但是我们读书遇到古怪的地方,不妨多一个心眼,多想想怎么回事,难道都是作者疏忽么。从以辽国人戴着金国名字、梁山好汉部分人的抗金结局、晁盖死于金国背景的民兵寨的血海深仇,都指向一个可能,梁山军,它的原型,其实真正的敌人不是高俅蔡京这些人,而是外族侵略者。

从水浒传的那些粗朴的早期版本看,里面就有将梁山军故事搬到南宋初年宋金大交兵时代的版本(吴从先序本,或称吴读本)。而学者们逐一考证了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源,发现王英、李忠、史进等人原本就是太行山抗金民兵的首领,他们英勇抗击外族侵略者,或者壮烈牺牲,故事被民众口口相传,最后说书人觉得有意思、有受众,索性逐渐采摘进了水浒故事里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水浒故事从最初的宋江三十六人,逐渐发展到了一百单八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百单八将里面有很多旧军官,且一百单八将来自五湖四海,籍贯各异——因为官军溃散后重新组织起来成为抗金义军这种情况,是他们的故事来源,否则普通农民起义,不太可能有这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参加;这也就是为什么曾头市与梁山军有血海深仇——晁盖被曾头市射死,有的学者直接认为“影射宋钦宗被完颜亮射杀”,是金元时代说书人口中“靖康耻”的一种隐晦说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梁山军要与大名府为难,且大名府李成屡次与梁山军作战;这,也就从根本上澄清了,忠义堂之“忠义”口号,并非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路线,而是水浒故事之所来源的那些抗金义军将领的口号。

有一定宋史知识的读者可能知道,当时两宋之际,国家残破,人心思宋,大河南北,豪杰并起,组织武装队伍,收拾残破之局面,以待国家大军,这些民兵都以忠义为口号,史称“忠义军”“忠义社”等——宗泽留守开封,岳飞意图恢复,都曾派人联络他们在敌后进行响应——他们活动的地点,正以太行山为主要地区,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单八将中有特别多的太行山故事,而很多地理空间的错乱,由以太行山为主轴。

时间关系,不能展开太细,总之,我们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元明之际民众因为反对元朝统治而传颂的一部颇带“民族主义”叙事的小说,它里面隐含了不少两宋之际南北豪杰英雄抗击外族侵略者的故事,而在金元游牧民族贵族统治时代,民众不能放言无忌,“靖康耻”的故事不敢公开流传讲论,只好“造野语”、乃至于“造隐语”。

老版水浒传电视剧演得很好,但是完全按照“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路线”这个评论演的,新版就按照原作的思想了,张涵予演的宋江成了悲剧英雄,形象正派,有股豪气,旧版的李雪健老师演得好,但他主要塑造奴颜婢膝的形象了,新版它的主题曲,完全是民族主义的啊“兄弟护国,三军壮,兄弟安民,万世夸”,这就回归了小说最初创作和流传的那个慷慨悲歌历史语境。

本期节目已于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上线,

搜索“活字电波”即可关注收听!

活字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