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硅谷码农的回国时刻

2020-12-04 18: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昼 极昼工作室

资料图。图源东方IC

摘要:“如果特朗普当选,我们就离开美国。”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前,这句话在美国华人程序员圈子流传。带着玩笑意味的话,却正在成为一部分人认真谋划的现实。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硅谷做码农意味着享受加州阳光和海滩,令人羡慕的大房子,财务自由的股票和期权,富足的生活。如今,寒冬的就业市场、收缩的移民政策和疫情造成的社会撕裂与心理创伤,正让这样的美好显得不确定起来。

Google、Facebook冻结了招聘计划,一些公司开始了裁员。今年10月,美国劳工部出台新规,申请H-1B(高技术职业签证)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移民律师杨一洁算过,以洛杉矶地区金融分析行业为例,过去一个国际背景的应届生为了获得申请H-1B的资格,需要找到年薪7万美元的职位,超过大约17%的同行,继而有机会在美国留下来。如今,这一标准涨到了93226美元,这意味着这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要打败超过45%的同行。

已经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的华人,即使生活已经踏入某种稳定的轨道,长期的闭门不出,经受巨大情绪压力和社会撕裂之后,也开始再度权衡留下来还是回国的问题。

几位放弃或打算放弃硅谷梦,准备回国的人中有人刚刚毕业,有人已经拿到签证,进入了等待绿卡的通道,还有人已经在这条升级打怪的路上走到了终点,拿到绿卡,却纷纷在人生的不同时间点,选择回国。

回和不回的天平两端,总有不同的砝码。而疫情,正在让天平发生倾斜,这不仅仅是关乎职业的选择……

文 | 古欣

编辑 | 毛翊君

以下是他们的口述:

亦康,凤凰城,电气工程博士毕业生

今年七八月,我和老板沟通后确定我年底能毕业,八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原先打算在美国工作三五年再回国,所以先找美国的工作。一般我们找工作,肯定要找一些内推,但今年找各大公司的学长朋友,他们就会告诉我们,今年的招聘冻结了,你需要继续等机会。

很多美国大公司的headcount(招人名额)没了,不招应届生。去年暑期,我在OPPO美国研究所实习,拿到了他们的return offer(公司给通过考核的实习生们发放全职offer),但是因为疫情,今年冻结了招人计划,我的offer也不作数了。

会明显感觉到机会少了很多。去年这个时间段,我开始找实习,在Linkedin上更新自己的简历,就会有一堆猎头或者人力资源找上门来。今年我把Linkedin的状态改成“找工作”,没有一个人找我。

去招聘网站上看工作机会,很多都是小公司、外包公司或者创业公司,大部分都不赞助H-1B签证申请,而是招合同工。加上疫情期间公司裁员,有一批被裁的员工也流入市场找工作,竞争环境明显变强了。

特朗普上台后,申请H-1B的门槛提高了,而且找到的工作必须要和所学专业相关。最近,美国国土安全部又出台草案,计划取消了H-1B随机抽签制度,用工资等级排序的甄选方式来替代。这些新规定都能看出来一些倾向性,不欢迎我们这些留学生的感觉。

美国H-1B签证。图源东方IC

虽然我可以拿OPT(实习)签证,但是拿不到工作签证,就意味着肯定不能留在美国。卡在这个点上,心想早晚也要回国,不如现在就回。我就开始看国内的机会,正好华为通过Linkedin联系了我,腾讯也对海外留学生校招。最后,我决定去腾讯工作。

我在美国先读了硕士,再读的博,待了快九年了。随着了解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待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首先觉得没有归属感,没有文化认同感。就包括问路这种事,在美国,一堆人在一起,人家问路肯定先会去问白人、黑人,最后才会问黄种人。

即便你在这边买了房,有了车,生了孩子,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你只是暂时在这里。我就感觉,在这边当个中层,平平淡淡过一生,倒是能过下去,但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一到周末,自己在家做个饭,带着孩子出去逛一逛,要么去朋友家聚个会,再也没什么了。

国内那些愉快的生活,在这边是完全体会不到的。本科时,三五个好友,出去起码要有夜宵吃,这边8点以后,餐馆都找不到。就算有个中餐馆,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不是国内成片成片的,没有烟火气。而且走到哪总会看见流浪汉,给人不安全的感觉。我的父母也在国内,我最好的朋友也在那儿。

理工科博士生回国后,再要入境美国,签证多少都会被审查。(“911”事件后,美国签证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近两年,审查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审查,就要耽搁一两个月。耽误回美国干活的时间,老板就不太乐意批假。我从2016年就没有回国探亲了。

我父母和我爱人父母也来短住过。他们在这边生活会很无聊,因为没有朋友,也就是老两口相互作伴。不接过来我们会很操心,父母年龄大了,养老也是一个顾虑。万一有个小病小灾,买机票、办签证、十几个小时飞机,还得转机,赶不过去怎么办。

其实,这边机会没有国内那么多,发展空间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大,当然压力也没国内那么大,朝九晚五,干完活就行。好多人说,你在美国待着就别回来了,人家巴不得朝九晚五。但我不希望这么年轻就过上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

这也是一种围城心态,我毕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没被工作压迫过,所以少不经事的感觉,不知道这个东西有多苦。

张雅,西雅图,苹果UI设计师,工作五年

“在美国工作三五年就回国”,这样说的人其实是不少的,我也是其中之一。大部分回国的人都会不断地等,最后很多人都回不去了。

因为一旦开始在这边找工作,习惯了这边的工作环境,再加上我们很多人已经抽到了H-1B, 公司也开始帮你办理绿卡的流程,所以时间久了,也没有什么一定要离开的压力。又听说国内各种“996”节奏什么的,慢慢就很难鼓足勇气回去。

资料图。图源东方IC

前两天,我查邮件发现,半年前我通过了申请绿卡的第二步,离拿到绿卡就剩下三四年时间。但我是一直计划回国的,主要是为了家里人。

2016年我从华盛顿大学人机交互专业研究生毕业,到现在在美国工作快五年,原计划工作两三年就回去,时间也超了。其实回国的小火苗,在心里一直没断过,加上疫情的催化,最近就比较旺盛。家里也一直是“差不多就该回去了”的态度。

今年五六月份,我开始找国内的工作,和大厂都几乎聊了聊。这些工作,不管从工作的内容、我感兴趣的程度,还是工作的环境和公司本身,目前拿到的offer都没有比我现在的工作更好的。

我喜欢做的是偏技术的设计,这样的岗位目前在国内还是比较少的,薪资也比美国要少很多。我去谈了现在的offer以后,有的大厂就没有聊下去,他们觉得我期望比较高。稍微小一点的厂,还没有上市,也存在不稳定性。

最后的offer,只能说要综合看,比如薪水给不了那么多,那是不是可以有管理的机会,或者说虽然薪水少,但做的事我非常感兴趣,能让我未来两年获得更好的回报。

我的家乡是小县城,还是比较封闭,家人和我一样,以前对出国没概念,直到大三我才知道出国要考GRE这些。本科的时候,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朋友,在国外受到各种熏陶,我就觉得可以出去看一下。一开始跟家里说,他们不同意,觉得为什么要跑那么远,我也没有坚持。后来,走了在国内保研这条路。

研究生越读到后面,越要钻到一个很狭小的方向,钻到冷冰冰的机器里,那时心里很确定未来工作不想再做这些,想要做和人更相关,能得到更多人的反馈和互动的事情,所以抱着看看还有什么更有意思的事的心态,想要申请出国再读一个研究生,这次就比较坚持。家人就说,你如果一定想去那就去吧,我就申请去了华盛顿大学,从电气工程转到了人机交互。

他们对我换专业、找工作这些事都是不懂的,一路以来都是我自己做决定,有重大的事再通知他们一声。当时心里还比较愧疚,出国的钱需要他们支持。好在现在工作了几年,已经还完了。

我父母曾经在国企,后来下岗,就自己做一些小生意。他们一直有希望我生活稳定。家里的老一辈会更传统,比方说我外婆觉得,我要是回我们县进银行是最好的。

家人始终觉得,我一个人在外面太漂泊,再加上我家老一代长辈都还健在,而我父母年纪也逐渐大了,会有一些健康问题,所以工作了几年我还是想回去。

今年春节,我外公外婆和我视频,又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承诺他们明年回家过节。我外婆经常给我发微信,他们也是这两年学的,为了和我交流。我爷爷奶奶也会给我打视频。但确实找工作这个进程比较慢,加上疫情等各种因素,比较麻烦,我还在继续看机会,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希望明年春节能在国内和家人一起过吧。

PAUL,硅谷,SNAPCHAT技术总监,工作十年

我回国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最直接的就是疫情催化了回国的紧迫性,然后就是头部公司疫情期间在硅谷挖人不遗余力,更深层是自己主观上不愿意接受美国的主流价值。

旧金山硅谷鸟瞰图。图源东方IC

自疫情以来,华人整体都比较谨慎,很多人和我一样,这大半年除了去超市,从没有出过门。去超市也是如临大敌,家人让我穿防护服。我去超市带两个口罩,换好多个手套,总是洗手。我们这边也有人实在受不了,会开车去兜风,我试过两次,还是觉得不安全,你不敢下车去厕所,一去公共厕所就怕感染上。也不可能开太远,因为不敢去加油,加油站是最危险的地方。

心情总是紧绷,时间长了就很容易抑郁,暴饮暴食,去超市买了很多火锅调料在家烫火锅,这半年胖了十斤。

美国疫情一直起起伏伏,没有好转,心里就有个预估,未来一年都不可能恢复之前的生活状态,就动了回国的心思。

作为华人,即使很成功,或说到了精英阶层,也很难得到主流的认可。在美国的华人多少都经历过尴尬,外国同事说起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我们一脸懵,加入不了话题。

特朗普上台一直攻击中国,加剧美国社会对中国的主观厌恶。“疫情是中国输出的吗?中国封城了武汉,大家谁都不能出门?”美国同事很单纯,他就这样问,不会管你是不是难堪,或者会不会得罪你。本来,我主观意愿上不太愿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意愿更不大了。

过去八年,我一直和国内一家大厂有过接触。其对海外人士招聘一直是“愿者上钩”的心态——你如果基于家庭或个人的意愿回国,我们可以聊一下。但更多是根据工作年限匹配offer,级别、薪水和国内人才都是一视同仁,没有给海归优待,感觉不如在美国待着。

我和那边谈过,要的职位是P10(高级总监,某条产品业务线的技术领导),他们只能给P9。我最后选了另一家大厂。那边更因人设岗,会让你承担更多管理的职责,薪资方面也会更多优待,各方面更符合我的要求。

从两年前开始,腾讯、快手、头条面向海外技术人士的一些高级职位放了出来。但就算这样我回国也是降薪的。生活上不划算,有牺牲。我生活的主要支出是车和房,在美国哪怕是湾区,我的薪水足以每年买一栋小别墅。在国内这是不可能的,我了解过的深圳房价,在离那家公司没有那么远的地方,一平米也是10万-20万。

国内的状态就像有一个世界等着你改造,有好有坏,坏的是压力大,但和美国相比,有可能承担更多职责。但很少有人只是为了个人职业生涯决定回国,也不是每个人都想着,宁可回国,承受各种压力,也必须要做副总裁。不说你失去的吧,你经历的生活转变会远远多于这些。

更多人想的是生活的状态,回国之后,我如果混的不好,我如果压力大,走投无路还能回去吗?如果家庭不能给我很好的支持,我如果变成一个房奴会怎样?

再有就是,假设一毕业就进入一线科技公司,按照这样的进程,从读书到毕业找到工作,一般来说也要在赴美第七年后才能拿到绿卡。等绿卡的过程是漫长的熬,没有很好的offer, 很多人不会愿意放弃这么多年的辛苦打拼,而回到国内。我自己是因为有了绿卡,选择有了退路,实在不适应,还可以回到美国。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于搜狐享有,未经搜狐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原标题:《硅谷码农的回国时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