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曾振国:奔跑在“医”线的先锋员

2020-12-05 0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黄娟 皮婉婷 涂锦波 余伟 陈淑兰 张泽霖

图:南大一附院宣传科、新华社记者万象 提供

指导老师:刘琳

此文首发于南昌大学新闻网

有训路星火营 出品

        

他,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曾振国。88天里,他辗转东乡、象湖(南昌)、武汉三地抗疫,是始终在守卫江西、驰援武汉、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先锋员。

        

守卫江西:上下一心,将士用命

1月18日,恰好农历小年,春节团聚的气氛正浓,曾振国却在收拾行李赶往东乡:东乡出现的江西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正在等待他的救治。

虽有以往经验做支撑,但新冠病毒对医生是一种新挑战,而高血压、糖尿病、鼾症……患者的既往病史也给治疗带来了更多挑战。作为他的主管医师,曾振国和其他新冠肺炎高级别专家救治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出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过20天的精心治疗,这名首例危重型肺炎患者终于病愈出院。 

图1:曾振国(左二)陪同江西首例患者病愈出院

“在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工作,刚开始时,说不怕是假,不退缩是真。”曾振国患有过敏性鼻炎,密闭闷热的防护服中鼻子的分泌物难以擦除,异物的膈应感是他面临的第一个困扰,不过这并没有减缓他奔赴一线的步伐。不仅如此,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义无反顾、积极应对疫情。

插管、穿刺、吸痰、护理……每一次近距离接触都有着传染的风险,“当时武汉已经出现了医护感染情况,但我们没有一位医护人员因此退缩懈怠。”相反,全院机关后勤职工也参与到工作中来,尽可能地为疫情一线提供帮助。作为新冠定点医院,几乎整个医院都围着抗击疫情运转。

 “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是我们在象湖隔离病房ICU的工作氛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磨合,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 谈到当时的情景,曾振国骄傲又感动。也正是在这样团结一心的前提下,张伟、曾振国等人逐渐摸索出了后来应用到援助武汉的新冠治疗江西方案。

            

援鄂之行:救死扶伤,力克时艰

2月12日晚,南大一附院在半小时内集结了一支141人的医疗队,第二天下午即达武汉。当时对接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以下简称肿瘤中心)全程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当晚医疗队就收治了48位重病患者,而等到一切安置妥善,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六点了。“刚进入病区那天,真是我感觉最累的那天。”曾振国坦言道。

2月16日,病区收诊了一名七旬老人,她患有尿毒症合并新冠肺炎,每三天就要做一次血液透析。当时设备缺乏,血滤机经过了多方协调才最终调来。但当医生准备进行血滤时,由于家人不在身边,老人十分抗拒这次治疗。为此曾振国和同事连番劝导,终于获得了患者的信任。曾振国依靠多年临床经验,在戴着多层手套、缺少超声引导的情况下成功快速完成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老人笑着对他说:“医生,你的技术太厉害了,你的团队太强了!” 

图2:曾振国为老人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3月3日晚,一名危重症患者需要紧急实施“人工肺”治疗,临近手术却发现少了穿刺扩张器,同事通过多方协调,从别的医疗队那里借来了穿刺扩张器。设备的问题尚可解决,防护及环境带来的困难只能由医生自己来克服。“当时的病房空间狭小、拘束,手术器材都摆不开。头上戴着眼镜、眼罩、面罩,起雾影响视野;身上又穿着四层防护衣、戴着四层手套。手部操作很艰难。”曾振国回忆道。

在这种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曾振国和医疗队成员们依靠平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操作,患者转危为安。而这,也是医疗队在肿瘤中心整建制接管以来首次成功完成ECMO治疗。 

图3:曾振国正在为病人进行ECMO操作

3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出院患者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4月15日,结束14天隔离期后,离家88天的曾振国终于能和妻子团聚。然而隔离结束第二天,因为象湖院区重症医学科亟待开张,曾振国放弃原定一周的休假,重返工作岗位。“她是理解我的。我爱人也是共产党员,她的思想认识还是蛮高的。”谈到身处后方默默支持的妻子,面容沉静的曾振国语气轻松起来,露出了更多的笑意。

图4:隔离结束后曾振国与妻子相拥

                 

与时俱进:笃学育人,教研不辍

博士生邹康用“与时俱进”来形容导师曾振国。事实也确是如此。ICU是生命的护卫岗,是与死神战斗的时间战场,在驻守重症医学科的日子里,曾振国不断要求自己,对时效执着追求。

对于自己的个人发展,曾振国讲究时效。从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他花了不到三年,而一般情况下这个晋升过程需要五年。在参加工作的第11年,曾振国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江西省卫生厅临床技能大比拼中拔得魁首,而在从医的第23年,彼时作为参赛选手的他,现在已坐在了评委席上,并成为了三甲医院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ICU的负责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对于科室的建设发展,曾振国也讲究时效。他认为重症医学科发展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与时俱进,“要紧跟世界潮流,把临床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引进来,把全科的诊疗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重症病人。”重症超声、ECMO等技术都是重症医学科科室引进的技术,其中ECMO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曾振国依旧讲究时效。到目前为止他培养了硕士5名,正在培养的硕士5名,博士1名。在对硕士生周超琪的教导上,曾振国力求身体力行,让她能在日常工作中掌握临床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专业技能。教导如何使用超声机时,“从按键到探头,老师都一一为我介绍”,周超琪说。而对于有5年重症工作经历的博士生邹康,曾振国则建议他从事临床研究。他定期让邹康查阅专业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关注世界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之后两人再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讨论。“他很忙,但临床业务和科研教学都没耽误。他已经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10篇,这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邹康说。

这种时效追求也在抗疫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党员先锋队的真实写照。援鄂期间,身为“冲锋”医疗组组长的曾振国奔走在病区最前沿,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和同行的医护队员们并肩作战,共同实现“出院患者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图5:援鄂医疗队中的第1先锋队合影(左三为曾振国)

6月5日,正值芒种,这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曾振国却惊喜的收到了此前忙碌工作的硕果——在驰援武汉时拯救的一名80多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给他们寄来了热干面、周黑鸭等武汉特产。“病人心里还是很有我们的。”曾振国说道,“驰援武汉的经历是我这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武汉很多人和事让我感动,我的内心也沉淀了许多。”

            

在武汉抗疫中发挥了主力军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曾振国,代表江西援鄂医疗队入选了央视客户端“我的同乡英雄”,谈及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曾振国说“我不是英雄,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这是我的使命。”

             

(文中部分数据资料来源公开报道《战疫“先行者”,生命“守护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