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戏曲·邕剧 | 传承经典 唱响邕州神韵

2020-12-03 15: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邕剧是广西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五六腔”,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发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

邕剧的表演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扮相、行头、剧目内容等方面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壮族文化元素,发展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

2008年,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8。

邕剧《打寇珠》剧照

文化特征

角色行当

邕剧的角色行当,基本上分生、旦、净、丑四门。原本多由武生(须生)、小生、散发旦和花脸四行当家(主演),后来又逐步衔变为以小武和花旦为主,同时为了适应观众的爱好和需要,原来只处于次要地位的丑行,也进入了主要的行列。

旦行表演

邕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全能性,即旦行主要演员必须“通行”发展,以散发旦为主,能兼演正旦、花旦,甚至老旦。二是技巧性,即戏曲表演程式规范熟练,“手眼身步法”等基本功过硬,无论扎靠跳台(即穿靠起霸)、跑圆场、耍水袖,还是抖散发、绞纱(即乌龙绞柱),甚至揆椅、铲椅、铲台、打把子都能胜任。三是多面性。能体现西南地区各族妇女不仅善良贤惠,而且勤劳、勇敢、能干、泼辣的性格特点。西南地区各民族一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保留着“女主外、男主内”的习俗,妇女贤淑而强悍。邕剧旦行表演亦刚亦柔,就是这种民风的反映。

邕剧《西河会妻》剧照

语言与唱腔

邕剧的语言用桂西南官话,并含有大量的白话、客家话、平话和壮话的民间习语、词汇、谚语、歇后语,唱法与邕州当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等结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及提炼中形成该剧种的色彩风格。

邕剧是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剧种,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称为“南路”和“北路”,以下又分为各种叮板的形式,如首板、平板、二流、滚花、哭板、煞板、弋板、吊板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杂腔,如安庆调、七句等,另外还有将近百支的曲牌小调。

邕剧《李槐卖箭》剧照

代表剧目

邕剧的主要剧目,约有400多个,大都取材于唐、宋时期的历史演义和古代传奇,也有民间传说的题材。如反映北宋杨家将的《杨八姐搬兵》《拦马过关》《辕门斩子》《碰碑》《高旺进表》《五台会兄》等。反映唐代题材的如《汾河湾》《算粮登殿》《梨花罪子》《李槐卖箭》《斩雄信》等。取材于三国的如《长坂坡》《战马超》《拦江截斗》《辕门射戟》《黄忠开弓》《二气周瑜》《三气周瑜》等。此外,还有被称为江湖十大本戏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代荣》《六子争》《七贤眷》《八阵图》《九莲灯》《十美图》等十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创作了新剧目如《杨八姐搬兵》《黄花山》《雪仲冤》《西河会》《玉堂春》《拦马走关》《五台会兄》《画扇》《春满柜台》《三里湾》《虎穴擒鷳》《忙季钟声》《百鸟衣》等。

邕剧脸谱

传承价值

邕剧扎根民间,在历代艺人的精心打造下逐步完善成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价值,形成了一整套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演出剧目,在民间拥有观众群体。

邕剧与其他戏剧一样,是具有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艺术形式。首先,邕剧具有娱乐价值。过去的戏剧之所以受到该时期人们的青睐,是由于戏剧本身具有的娱乐价值。基于人与社会的普遍性需求,邕剧的发展越来越考虑到娱乐性质,由原来的娱神逐渐发展到多元的娱人。过去的社会发展和传媒技术相对落后,人类娱乐的方式很单一,而邕剧这种集武术、声腔妆容、嬉戏、情趣、讲述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了旧时邕州一带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时间、丰富生活的方式。其次,邕剧具有教育价值。一方面,过去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们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甚少,而邕剧上演的剧目多数来源于历史文化和文史故事,人们通过欣赏邕剧来学习文史常识;另一方面,剧中的各类人物塑造,其奸诈、忠良、正义、邪恶、贪婪和无私等强烈的人物形象会生动地通过舞台和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获得自身的情感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价值取向,邕剧的教育功能就是基于观看到判断再到形成的过程。

记者:李晓霞

责编:勾晓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