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戏曲·婺源徽剧 | 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
婺源徽剧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婺源徽剧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9,申报地区为江西省婺源县。
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此后,“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取代了当时主宰北京的秦腔地位,并最终产生了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道光年间,婺源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婺源徽剧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时,涌现了“小旦红”“武旦宜”、耿金榜、汪进、汪仙保、汪灶喜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名角。
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戏剧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艺术特点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
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西皮则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同样用徽胡为主奏乐器;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生活气息浓郁。
徽剧脚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表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
徽剧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艺人继承了目连戏武技高超的传统本领,形成婺源徽戏剽悍粗犷的风格。其剧目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戏”的成分浓,雅俗共赏。
艺术剧目
徽剧传统剧目丰富,其中徽昆剧目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剧目有《战樊城》《让成都》等;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花田错》等;花腔小戏有《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
文化传承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杨晓君
责编:勾晓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