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由恋爱100年后,它还在杀死年轻人的爱情
中国人延续了很久的的彩礼传统,最近几年成了不少年轻人婚姻路上的绊脚石。
一分彩礼,可以让一些婚礼变成一场猜忌和攀比的大局,可以让亲家从饭桌挪到谈判桌,让男女双方心生嫌隙,埋下婚姻的“定时炸弹”......这不禁让人感叹:自由恋爱100年了,彩礼为何还是年轻人的婚恋黑洞?
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彩礼习俗曾一度被废止,但在民间,彩礼依然是结婚雷打不动的习俗。近期有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婚姻都收过彩礼。山东也以将近九成(86.6%)的比例成为最流行送彩礼的地区,浙江的彩礼,则以超过18万的平均值高居第一。而独生子女群体的彩礼礼金平均值,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
当然,为了遏制攀比彩礼的风气,一些地方甚至推出宣传政策:山东沂水县近日就提倡,彩礼不要或者少要,控制在1万元以内,婚车不超过6辆。婚宴仅邀直系亲属,规模不超过10桌。然而这一流传千年的习俗,不可能一时间就被通融和废止。
更让彩礼成为众多男女婚姻梦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反复看到的围绕彩礼的婚礼翻车现场。男方和女方恋爱好几年,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刻,发生了变故。
两年前,浙江一对新婚夫妇的婚礼成了一场围绕彩礼的混战。在结婚前,双方已经商定了28.85万的彩礼,可在婚礼当天,男方迎亲到女方家门口的时候,对方突然提出要再加18万彩礼且男方全款买的房子要写女方名字。
这种情况下,新郎一气之下离开结婚现场,而女方事后也拒绝归还已经收到的彩礼,双方最后不得不对付公堂。而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月都会登上社会新闻版面,不少准新郎认为这是对自己爱意的考验,交钱了事,而也有人在婚礼现场被天价彩礼弄的败兴而归。
当高彩礼被当做借机敛财的工具,更是让人伤透了脑筋和心思。
李丽跟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哥哥在彩礼这件事上被敲诈的故事。
李丽的哥哥和女朋友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女方家里农村的,跟他同年,认识一个月的时候准备闪婚。
李丽介绍说,自己家里条件算是不错的,所以当哥哥提出来要结婚的时候,爸妈基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来,几乎是百分百支持,“所有东西都是我们家里置办的:家具、家电、婚戒……”
种种进度,唯独在彩礼这件事上卡住了。李丽说,女方的嫁妆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寒碜,就给了床毛毯和被子,就一个人嫁过来,彩礼倒是要了10万,
“说是讨一个吉利,但这已经明显高于我们那儿的行情了,通常人家头彩也就给1万7到3万样子,她们家真是狮子大开口……”
父母为了儿子,答应了女方的要求。他们在农历腊月二十六办了婚礼,结婚证还是后补的,一切都办得匆匆忙忙,喜庆的气氛随着春节过去也就没了,之后的事一件比一件糟心:原来结婚没多久,女方就查出来怀孕了,“刚知道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挺照顾她的,她脾气很大,开始时我们以为是孕期带来的反应,后来才知道真是天真了。那段时间家里忙着给房子上房产证,女方就提出来要把自己名字加上,明明结婚一分钱没出,但态度却非常理直气壮,考虑到她有身孕,我们就又顺着她了。”
房产证上写上女方的名字之后不久,女方突然提出要离婚,要打掉孩子,不仅要男方陪着去打掉,还要补偿她精神损失费和身体损失费7万。如果李丽的哥哥不同意 ,就不同意把名字从房产证上撤下来。
折腾到最后,李丽哥哥婚也离了、钱也赔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丽的妈妈后来偷偷托人查了那个女人的过往经历:因为家里口碑不好,之前被同村男人退过婚。李丽回想说,女方就掐准了哥哥着急结婚的心态,想趁机敲他一笔。“她们狮子大开口要彩礼的时候,我们就该冷静思考一下,对方到底是真心想结婚,还是就冲着钱来的。”
在中国,结婚向来不是两个人的事,牵扯着的还有两个家庭对利益的考量。而彩礼就是这种考量最赤裸裸的表达。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在传统的看法里,女方不收彩礼,会被看作一件非常丢人的事,甚至嫁过去之后会被看作“倒贴”、“不值钱”,不会受到夫家的尊重。
莆田新娘穿金戴银,有高价彩礼的新闻和传言屡现不绝莆田新娘的出现,也是彩礼的一种潜规则产物。2019年的《全国彩礼地图》显示,莆田嫁的彩礼钱在20万左右,网传的还有“1公斤黄金+300多万现金”、“为貌美本科女生豪掷998万彩礼”……各种媒介对彩礼的宣传,让很多普通家庭压力山大。
然而高彩礼不代表女性地位提升,相反可能是女性的桎梏:有的女孩子甚至为了高礼金放弃上重点大学,早早步入结婚。在日后的婚姻里,女性可能还要承受高彩礼带来的压力,比如男方会以巨额彩礼作为借口,剥夺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权。
来自江苏的一位女性在彩礼这件事上丢掉了自尊。
30岁的她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真正对她造成伤害的倒不是那次短暂的婚姻,而是在此之前一段被扼杀在谈婚论嫁阶段的感情。
在镇江,彩礼最少也得两三万,“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给的都高于这个数,但因为真心喜欢人家,不仅跟自己家里说象征性要个一万就行,还让我姑他们给买陪嫁的家具家电那些,而买这些东西的钱,早就超过了彩礼数,相当于倒贴。爸妈觉得男方是个挺上进的潜力股,也就从了我。”
然而来自重庆的男方父母那边却有意见,觉得她家的彩礼钱要贵了,因为这一万块钱,婚最后也没结成。
她说,男方家连商谈的机会都没给,“用我表姐的话说,那顿饭吃得心照不宣,他不停地扯东扯西,跟我爸妈寒暄,给我们夹菜,但就是对婚事避而不谈。我爸妈顾及我面子,也不便多问。但我真的是心越来越凉,菜是热的,下肚就变冷的了,吃不下去……”
这件黄了的婚事,不仅让她丢了面子,还让她的自信备受打击。她又加入马不停蹄的相亲大军里,后来决定和一个170都不到,有点微胖,工作换来换去没个定性的男人结婚。她说结婚当天,他爸妈倒是显得挺兴奋,满面春风地到处敬酒……
这段由彩礼交易的婚姻很快落下帷幕,半年后她就离婚了,“人家说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但内心的伤口可能就没愈合过。”经历过这两场婚姻,她的内心已经有很大的阴影。
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要钱,但在很多父母看来,彩礼是保障女儿的一道后盾。比如多数女方会把钱加上自己的嫁妆返给男方,万一未来生活有变故,女方家庭可以拿出这些压箱钱来周济,不会让女儿面临经济窘境。一些家长也不会自行收了彩礼,而是会跟着嫁妆一起送给女儿,给小两口买车买家电做陪嫁之类等等。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彩礼貌似给不少婚姻埋下了定时炸弹。甚至在妯娌之间,因为彩礼的多少差异,也会引起家庭矛盾,但彩礼出现的初衷,并非如此。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就提到彩礼的社会作用:“从社会学方面看,聘礼与嫁妆事实上都是双方父母提供给新家庭的物质基础。在新的时代,虽然形式上是从男方家庭转移到女方家庭,但越来越多的女方父母又通过嫁妆的形式,将彩礼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资助给新婚小家庭。”
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也这么解释彩礼的作用:“由于男女双方发挥作用的时间点有先后,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一方做播种、施肥,另外一方负责收割。负责收割的那个人就比较容易敲前面付出的那个人的竹杠,如果要男方给一点抵押,万一婚姻出现了问题,能够做一点垫底。”
然而,“要彩礼是为了女儿着想”不是万用定律。一些地区还逃不开“地区越穷,彩礼钱越高”的定律:西部地区的彩礼甚至略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甘肃一些农村地区,礼金至少要18万元。牢固的观念和风俗,让一些身处落后地区、打算结婚的年轻人,不得不打起精神,想方设法过了父母那关。
高彩礼除了吓跑女婿,还有因此逼走了女儿的。
“2011年,陕西陇县的彩礼均价是7万5,但从12年开始,这个数字便以每年2万的速度疯涨,到了2017年,已几近飙升到了20万……与此同时,我们那儿的人均GDP却还不足万元。这还不包括置办酒席、购买三金的花销,如果再加上翻修房子,没有25万,想把媳妇娶进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考落榜之后,来自陕西的娟子出外打工,在南方结识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在生活习惯上磨合得不错,感情一直挺好。当她向爸妈提出要结婚的事情,爸爸提出了一个要求:彩礼给18万差不多。
她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他妈听完铁青着脸,沉默良久来了句:你们家是卖女儿吗?哪儿收这么多钱?不都说农村人朴素的吗?”
父母对彩礼的步步逼近,让娟子看清了他们心里打的算盘。原来在村里,家里只有一个男孩,一儿一女这种家庭结构在村里是被人看不起的。然而面对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婚恋市场,像娟子家里那种年龄相差不大的姐弟组合,无形中成了村民们艳羡的对象——女性出嫁的彩礼钱年年涨,远远超过一个家庭的年收入。这也精准符合了娟子爸妈的心思:尽管打工后一直给家里寄钱,爸妈依然不满足,现在女儿转身一变成摇钱树,彩礼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补贴给家里的儿子结婚。
娟子又相亲过几次,后来跟一个老实巴交的男孩结婚。成亲当晚,娟子逃婚了,在离开家的前一天,她给爸妈留了封长信:钱到手了,你们的任务我完成了,不要再逼我了。
被彩礼折磨得疲惫不堪、心有余悸的娟子说:“可能在这场婚事之中,只有钱才能全身而退吧:从一户流向下一户,一进一出,钱比人忙多了。”
早在1989年,香港喜剧《再见王老五》就讲述了结婚中“钱比人忙”、一地鸡毛的悲喜闹剧。豆瓣上的电影评论说:低产阶级组建家庭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危机,丈母娘的刁难与老婆婆的刻薄让新婚失去快乐,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拖累的人疲惫不堪。
而30年过去了,自由恋爱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似乎成了主流,但在结婚的关口上,现今年轻人结婚愁的还是房子票子家长们的面子这些东西,日子真是没怎么变过。
无论自由恋爱前戏有多长,中国式结婚,就跨不过中国式彩礼这道坎。
文中出现的被采访者,为保护隐私均改为化名
参考资料: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发起《2020年国人彩礼调查》
书单:都2020年了,为什么还有彩礼这种东西存在?
撰文:Jonas,MK
原标题:《自由恋爱100年后,它还在杀死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