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也没想到能活这么久”,实访河南上蔡“艾滋病村”

瞭望智库
2020-12-01 20: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随着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记者来到河南省最早发现艾滋病患者的上蔡县文楼村,探访这个村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11月28日,河南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村民在观看由上蔡县豫剧团的演员们表演的豫剧。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曾经,因为有偿献血(俗称“卖血”),上蔡县多地暴发艾滋病疫情,文楼村是其中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方。

经过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文楼村艾滋病疫情已被有效控制,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现在走进文楼村并不困难,过了村南面的一座桥就到了。

文楼村今日的模样甚至很普通。联排二层楼房鳞次栉比,一般会带个院子,里面拴条小狗。水泥路串起大街小巷,村民会把自家的轿车和面包车紧贴路肩和墙根停放。村头田地里,这一片是麦苗,那一片是花菜。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长这样的村子多了,不稀罕。村民若是看到有外人来,多半会瞟一眼,然后接着忙活自己的事,或者连瞟也懒得瞟。

“之前进一趟文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县卫健委主任陈国典回忆说,文楼村艾滋病疫情严重的时候,只要外人到文楼,一定会被村民围住,要求解决各种困难。村民认定,来的人一定是个什么人物,普通人哪敢到这个艾滋病村?

90年代,因为贫困,部分村民以卖血谋生。因为卖血,艾滋病疫情肆虐文楼。因为疫情,村民生计更加困顿。

防控艾滋病疫情,是文楼村脱贫攻坚的首要课题。

在文楼村艾滋病防治卫生所,记者遇到了正在取药的艾滋病患者马霞。她介绍,她是村里最早确诊的艾滋病患者中最后的幸存者,今年已经67岁了。

“从2003年开始,我这些年一直吃这些药,有抗病毒的,有增强免疫力的。”马霞说,她既是最早的确诊患者,也是最早积极主动接受治疗的患者。

疫情暴发之初,村里许多患者拒绝服用政府发放的药物。“害怕这是政府要毒死他们。”马霞说,“不过我不这么想,就觉得政府不会害我。不过,我也没想到能活这么久。”

文楼村艾防办主任王水旺介绍说,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早期困难重重,患者跟医护人员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他们因为卖血感染。之前负责抽血的人穿白大褂,现在发药的人也穿白大褂。”在实际治疗效果逐渐显现后,医患关系逐渐缓和。

感染者通过持续服药,寿命和普通人基本没有区别。现在当地人对艾滋病的科学认识很充分,整个上蔡县已多年未新增血源性、医源性传播病例。文楼村有HIV感染者近300人,96%年龄超过40岁,感染后存活时间均超过10年。最小的感染者今年20岁,是母婴传播感染。后来随着阻断方法成熟,母婴传播也基本被切断。

目前还健在的病患,半数以上在40至60岁之间,每半年会组织他们进行一次集体体检。2020年6月检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患者病毒存量检测值为0。发现病情有反复的患者,会协助他们根据自身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村卫生所现在已门庭冷落,日常主要负责艾滋病药品发放和治疗轻症的机会性感染,曾经病患因恐惧而涌入卫生所哄抢药品的场面看不到了。主要的艾滋病治疗用药储备充足,既有进口药品,也有国产药品。

【注:机会性感染,是指一些致病力较弱的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它们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内,导致各种疾病。】

艾滋病卫生所医生赵二红说,患者们大约每月来取一次药,一般包括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类药品。抗病毒治疗和部分机会性感染治疗都免费,对较严重病症,卫生所会出具转诊单,让患者去上级医院就诊。

因贫致疫,因疫复贫。只有彻底甩掉“穷”字,文楼村才能彻底走出卖血染疫的阴影。脱贫攻坚,关键在于贫困人口能够“自我造血”,自力更生。

根据村委会统计,文楼村共有贫困户75户,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243户,其中16户艾滋病患者家庭为贫困户。

莉莉家的二层小楼是危房改造后新建的,房前有个小院,院门的门楣上雕着花,院里拴着一条看家的土狗,见生人来了汪汪个不停。自家被列为贫困户,莉莉并不服气。按她自我评价,她是个勤快人。

莉莉今年37岁,他丈夫阿良长她4岁。两人2003年在广东打工时结识,2009年结婚。婚检时,阿良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莉莉是健康的。

“当时可崩溃了,我拿着化验单在郑州大街上晃了一天,坐末班车赶回来的。他看了以后一句话不说,就在那抽烟。”按莉莉婆婆的说法,阿良小时候受伤输过血,但到底怎么感染的,谁也说不清。

六年感情深厚,也认定阿良是个老实人,莉莉还是决定嫁了。“我不歧视,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教过。”

莉莉说,她在广东打工时,自学了会计和计算机。结婚时,夫妇俩已有几十万元的积蓄。不过,家里有四个老人,全部卧病在床,每月单医药费就是两千元。后来自己做了两次试管婴儿,顺利诞下了健康宝宝,先后又是大约40万元的支出。家里的日子紧了起来。

“出嫁前,我妈来了一趟,是哭着走的。那时候他这村里可破了,都是土路,连条公路都没有。”

2016年夏天的一个暴雨夜,莉莉家的一间平房被冲垮了。“轰隆一声,一下子就给我吓醒了,幸好当时那屋里没住人。”第二年,村里危旧房屋改造政策落实,若盖间小房,家里可以领到2万余元补贴,若是盖大房,面积超标,只能领1.5万元补贴。

周围的邻居都起了二层楼房。要盖大房,让媳妇儿住好一点。一向顺着妻子的阿良这次态度坚决。莉莉说,盖这间房,前后花了近40万元,“除了补贴,大部分都是借的。”

现在,夫妻俩种了6亩花生、6亩小麦,在村里的帮扶下分别在县里和村里务工,还购置了一台农用车跑短程运输,外债已经还了十几万。

在莉莉家客厅的墙上,张贴着一张脱贫攻坚明白卡,记录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莉莉一家的收入情况。一年来,莉莉全家6口年纯收入11.3万余元。其中工资性收入8万余元,是莉莉夫妇和大女儿在上蔡县和村里的务工所得。另有生产经营收入1.4万余元和转移性收入2万余元,分别来自村里的光伏扶贫电站和林下经济,以及低保金。

莉莉家屋里没摆多少家具,显得很空。她现在也在想,要不要再出去多干些活,早些把借的钱还上。

离文楼村不远的红丝带家园,是当地收养附近因艾滋病导致双亲亡故的孤儿的专门机构。

红丝带家园院长介绍,现在院里共收养孤儿40名,全部身体健康,其中只有一个因艾致孤的孩子,已在当地普通高中就读并住校。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周围村里事实无人抚养的社会孤儿,这所红丝带家园事实上已跟普通孤儿院没有区别,自身功能已发生彻底改变。县里正在研究拓展招生范围,让附近的留守儿童也来这所小学就读。

河南省卫健委派驻文楼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崔志军介绍,目前,全村75户238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村里还建了光伏发电站、面粉厂,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花生,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的收益为贫困群众生活托底。

此外村里还帮扶贫困群众在县里对接就业机会。未来他们还计划兴建一处冷库,为当地农产品提供冷链服务。

村支书刘根柱说,脱贫攻坚,文楼已经顺利交卷,能确保每个村民年收入超过6000元。

今日文楼,伤痛渐愈,回归平凡,新时代新生活徐徐展开。像其他村庄一样,这里只是许多人家乡的名字。

(文中马霞、莉莉、阿良均为化名。)

文 | 马骁 孙清清 瞭望智库观察员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我也没想到能活这么久”,记者实访上蔡文楼村》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