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时值岁末,本就因新冠病毒疫情肆虐而比往年更为肃杀的中东大地又传来了令人颇感寒冷的消息:伊朗首席核科学家、伊朗核计划的核心领导人物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近郊小镇阿布萨德(Absard)的一条乡间主干道被暗杀。
尽管迄今仍无组织宣称对此事负责,但这不由让人回忆起2020年初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于伊拉克被美军无人机“斩首”一事,且目前似乎已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与以色列在暗杀法赫里扎德一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当前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甫定、中东各方势力人心思变的大环境下,法赫里扎德遇刺或将对伊核问题前景、美伊关系走向乃至中东形势变化带来新的影响。
刺杀难撼伊朗核决心
有分析指出,法赫里扎德身份十分重要,他不仅在伊朗国内跨军、政、学多界,而且本身也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高级成员和伊朗国防部核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属于伊朗“国宝级”的核人物,其殒命恐将对伊朗核计划造成一定的损失。
然而,事实上,伊朗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动自己的核政策。就在法赫里扎德遇刺后不到两天,伊朗伊斯兰议会通过了《解除制裁战略措施》这一法案,设想将本国的浓缩铀丰度提升至20%或更多。回溯2020年初,在苏莱曼尼遇袭身亡后,伊朗也旋即宣布了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第五阶段的新步骤,取消所有伊核协议的限制措施。
应该讲,伊朗的这些举措都是早已安排好的正常程序,而苏莱曼尼和法赫里扎德遇刺都起到了伊朗推出相关核政策的“催化剂”作用,这既是伊朗对这些袭击事件的一种强力回应,也是伊朗在核问题上对美国及地区对手的斗争举措。更何况尽管10年来伊朗已有5位核项目负责人被刺杀,但伊朗的核计划依旧在稳步向前推进,法赫里扎德被暗杀可能不但不会令伊朗屈服,反而还会进一步强化伊朗“拥核自保”的决心,刺激伊朗采取更强势的核政策来应对对手的挑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法赫里扎德遇刺前两天,伊朗总统鲁哈尼刚刚才向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喊话”,表示自己希望新一届美国政府可以重返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通过尊重国际法来重新遵守国际承诺,弥补现任美国政府的错误。据观察,伊朗一直对拜登和民主党上台抱有期待,希望拜登可重拾奥巴马当年的对伊缓和路线,以期减轻伊朗面临的经济和安全困难。
因此,伊朗一方面在对伊核协议的遵守上步步取消限制,另一方面则对拜登团队释放温和信号,试图通过“软硬并举”的手段,既给现任总统特朗普的政府及欧洲国家施加足够的压力,迫其重新考虑对伊制裁,又给未来同拜登政府转圜关系留出一定空间。
不过,鉴于此次暗杀事件发生在距美国新政府就职还有不到两个月之际,而遇刺的又是法赫里扎德这般重要人物,这使得伊朗现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与美国新政府冰释前嫌,同时伊朗也难以指望拜登政府在这样的氛围下,还可在上台后不久就重提回到伊核协议轨道上一事。正因如此,尽管伊朗大概率仍会在接下来美国政权过渡期间继续忍耐,不对美国或以色列采取大规模报复行动,待到拜登上台后再视情而动,但即使在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美伊间可能将经历一个较长的“重启冷却期”,在此过程中双方将继续对伊核协议进行冷处理,故该协议将继续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美伊需要新的契机来重启沟通与缓和关系。
法赫里扎德或是美伊各自国内权斗牺牲品
目前,虽无明确证据显示法赫里扎德遇刺与美国有直接关系,但美伊关系将因此受更多不利影响恐成事实。特朗普执政四年来在中东采取的对伊朗全方位“极限施压”政策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伊朗的确遭受了各种严峻挑战,但特朗普不仅没有达到对伊“以压促变”的目的,反而还目睹伊朗挺过了压力和难关,稳住了伊斯兰革命政权,地区影响力与日俱增。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特朗普在2020年11月的美国大选中落败,留在总统宝座上的时日无多。
正因如此,特朗普很可能想在过渡期里创造一种“把子弹打光”的对外策略,将可用的“极限施压”和可造成有效既成事实的政策工具在短时间内全都用上,尽力给自己留点政治遗产,讨好国内犹太和阿拉伯财团及其相关势力,以便助其渡过难关。
同时,这也是对拜登和民主党的一种威慑,旨在给拜登团队制造足够的麻烦,既迫使其接手政权后陷入外交乱局而无暇顾及自己,又可让其为解决外交麻烦而有求于己,从而增加自身同其谈政治条件的筹码。讲到底,这其实是特朗普这四年来在外交领域惯用的“乱中取胜”、“火中取栗”策略在短暂权力过渡期内的极致运用。
正因如此,倘若此次暗杀事件果真是以色列策划、美国首肯的行动,那无疑将给美伊关系的发展和美国新政府的对伊政策造成极大损害。这不仅可能有利于特朗普通过紧急状态继续赖在总统宝座上不走,还可让中东地区的反伊朗势力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既成事实,大大提高拜登政府对伊实施“新政”的门槛,将拜登的中东政策捆绑在自身反伊政策的战车上,最大限度确保自身安全、限制伊朗力量崛起。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政治走向也将对中东局势产生重要影响。伊国内强硬保守派在2020年的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对以温和改革派为主体的伊政府政策制衡能力愈发强大,伊朗政治精英阶层中的政治极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值此之际,伊朗一年内遭遇两起军政要员被暗杀事件,这可能将倒逼眼下执政的伊朗温和改革派政府改变对外策略,而这似乎恰恰同外界对伊朗政府及情报机构内部存在“内鬼”的怀疑存在某种联系。
鉴于2021年是伊朗总统选举年,强硬派候选人呼声极高,假使强硬派人士登上总统宝座,那么伊朗的政府和议会都将是保守派的天下,其对外政策可能更趋强硬。
中东“阵营化”地缘对抗或将加剧
除此之外,法赫里扎德遇袭身亡事件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美国对中东“撤而不离”的长远战略趋势,以及中东各主要国家间地缘争夺“阵营化”对抗趋势的加强。这些趋势的过程和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一方面,无论美国总统是谁,都将继续奉行以最小代价维持美国在中东主导权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为安抚地区盟友的安全顾虑,美国需要在伊朗这个地区主要对手身上多做文章。此次法赫里扎德遇刺恰逢特朗普宣布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共撤军2500人后不久,让人不禁联想到2020年初苏莱曼尼遇刺前,美国也在从叙利亚和伊拉克撤军的问题上讨论了很长时间。
对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而言,在中东地区有重大撤军行动前后有伊朗军政要员遇袭,这有助于特朗普政府掩盖其在中东其它方面的“抽身”,同时增强地区盟友对美国的安全依赖,调动盟友服从美国中东政策安排。
展望未来,假使拜登诚如其竞选时宣称的那般将在中东重拾“奥巴马路线”,重回伊核全面协议轨道,同伊朗缓和关系,那么这对中东地区总体局势缓和可能会是某种利好,但这可能将使美国又陷入奥巴马时代的中东政策困境,即转圜了同伊朗的关系,但又得罪了同海湾阿拉伯盟友及以色列的关系。
另一方面,当前中东地缘争夺与对抗愈加白热化。眼下中东的主要矛盾正从传统的“阿以冲突”转为“阿以对抗伊朗、土耳其”,美国主导下的以色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对抗伊朗、土耳其领衔的地区什叶派与穆斯林兄弟会力量,两者正成为中东地缘博弈的新主线。
在全面对抗或战争代价过高的情况下,中东地区的反伊朗势力愈发热衷于采取“非对称”的手段来遏制伊朗。以色列等地区反伊国家可能纷纷视特朗普下台前这段美国权力过渡期为对伊先下手为强的最后“机遇窗口”,且摸准了伊朗不敢、不愿大动干戈的“命门”,行事愈发激进,暗杀手法似乎正由一种过去被人们视为“非常规”的极端手段,成为现在反伊势力打击伊朗的“惯用套路”。
然而,反伊势力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伊朗作为拥有远大雄心、善于后发制人、拥有丰富战略忍耐和抗压经验、精巧对外运作能力的地区大国,绝不会轻易就此罢休。本国高级军政要员一再被暗杀,将挑战伊朗的忍耐极限,未来或将招致伊强力反弹,而其报复手段可能也会用暗杀、无人机攻击、非国家武装突然袭击等“非常规”手段,这将导致各方行为更不具可预测性,抬升中东地区暴发冲突和各方误判的风险。
在突发危机可能影响中东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当口,虽然各方的冷静克制固然对避免局势升温有益,但从长远而言,各方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对话机制,最大程度避免误判。前不久,中国政府倡议在维护伊核全面协议前提下,搭建一个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推动形成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新共识。我们希望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相关各方,可以秉持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对等同步、相向而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共同加入对话进程,彼此释放善意、建立互信,不断凝聚共识,动态调整议题,确保对话持续取得进展,为海湾和中东的持久和平贡献各自应有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