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码科技金融:万字长文,为科技金融正本溯源
引言
理解科技金融,本质上是理解【科技】与【金融】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更精准的匹配供需要素,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本专辑《解码科技金融系列》从科技金融演进的历程出发,梳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演进逻辑,进而通过金融和科技在技术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的对接,理清科技金融的三种理解范式,为不同资源禀赋载体找到价值之锚。
一、科技金融提出的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期,新旧动能亟须转换,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要引擎。
金融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源配置,通过精准匹配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科学技术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资金中介、交易渠道、价值发现等服务,最终实现金融支撑、促进科技创新的目标。
然而,在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存在资金价格高、周期偏好短、风险偏好小、行业认知低等问题。所以,传统金融体系无法适配科技创新发展的全部需要,需要对原有金融体系进行革新以更好地培育创新要素、支撑创新主体、放大创新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金融应运而生。
二、“一种模式”——科技金融是什么?
狭义的科技金融是指银行、证券与保险等金融机构运用创新金融工具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广义的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2]。
广义的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的价值包括资金的配置、服务平台的搭建和载体的构建。
资金的配置——可以使社会资源流向科技行业,推动科技的发展;
服务平台的搭建——可以解决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风险;
载体的构建——可以提高科技产业的聚集性,产生外部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
三、“两对关系”——科技和金融如何互动?
纵观科技与金融的互动过程可以发现,在早期,科技与金融存在诉求相悖的阶段。
从科学理论到科学技术的阶段,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风险高、周期长、对资金需求量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资本报酬与风险控制要求。
从科学技术到科技产品的阶段,技术实现了商业化、市场化,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科技企业通过科技产品创造价值,给予金融机构资本报酬。
最终,从科技产品过渡到科技产业时,科技金融的目标是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体系相互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与金融的互动过程
四、“三大时期”——政策演进和实践成效
01.萌芽期(1985-2008年)
总体特征:“科技为先”+“政府主导”
在这一时期,国家层面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同时,国家层面也明确将金融体系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手,初步形成了金融支持科技的理念与方向。在萌芽期,政府是推动金融支持科技的主导者,主要的支持手段是加大财政经费在科技领域的支出。
科技金融萌芽期
|政策回顾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以支持”;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积极开展科技信贷的联合通知》。这两份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启了以政策引导科技金融发展的模式。自1985年至今,科技金融政策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2000年以后才得到较快发展[1]。
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家明确规划了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该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
同时,国家层面也明确将金融体系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手,初步形成了金融支持科技的理念与方向。
例如,国家提供软贷款、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在此后的一系列政策中,如《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皆提出了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措施。
萌芽期重点政策梳理
|实践成效
2002年,我国第一家政府引导基金——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成立;2007年,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引导基金,首个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启动。2008年,用于科学技术的全国财政支出超过2100亿元。相较2003年,用于科学技术的全国财政支出约为300亿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此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起步。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并逐渐形成“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1992年7月,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并在2005年9月7日,被国家发改委第56号公告公布审核通过为国家级开发区。
02.起步期(2009-2014年)
总体特征:“金融赋能”+“区域试点”
经历了上一轮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推手的萌芽期,在2009年至2014年的起步期,以金融手段支持科技创新的理念得到更高的战略认可,金融支持科技的方向与方式更加清晰和具象。
在这一时期,科技金融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落到重点区域展开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探索实践。同时,参与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参与转变为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和银行是推动金融支持科技的主导者,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主要提供辅助性的支持。
这一阶段的政策强调丰富科技金融形式,提出了要创新科技信贷、科技投资、科技保险各类型金融产品。其中,优化间接融资工具,向更多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优质的信贷服务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
科技金融起步期
|政策回顾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清晰地定义了科技金融。此外,《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地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方案提纲》、《关于确定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则更为详细地指出了信贷、投资、保险等各类型金融工具创新推动科技发展,致力于拓宽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起步期重点政策梳理
|实践成效
从实践来看,“产业园区+投资”的模式在头部科技产业园区中推广。
例如,随着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张江高科加大力度建设创投体系,2010年股权投资超25亿元;另一方面,优化间接融资工具仍是“主旋律”,多地银行推广科技贷产品和投贷联动产品,出现科技支行。2006年科技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截至2010年底, 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2003亿元;2012年,浦发硅谷银行成立,为高科技企业推出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
03.快速发展期(2015-2020年)
总体特征:“科金融合”+“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市场、多元化工具”
起步期积极探索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方向与方式,为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快速发展期,科技金融政策强调,发展区域科技金融圈,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在这一时期,科技金融重心由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变成了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具备更强的区域性、针对性与创新性:从金融来看,主张优化创新金融工具,强调运用直接融资工具。从受益对象来看,更关注中小型科创主体。从科技链条来看,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
推动金融支持科技的主导者不再仅限于政府和银行,而是由政府、各类金融机构与平台型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格局。
科技金融快速发展期
|政策回顾
在这一时期,科技金融政策的重心由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变成了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对应的政策具备更强的区域性、针对性与创新性:
从金融来看,优化创新金融工具,强调运用直接融资工具。
例如,《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国家高新区内高成长企业利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从受益对象来看,更关注中小型科创主体。
例如,《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强创业投资引导,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双创”基金、天使投资,要引导银行信贷支持转化科技成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优质企业进入“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提供便捷通道。
从科技链条来看,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
例如,《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快速发展期重点政策梳理
|实践成效
从实践来看,武汉、苏州、重庆等地打造城市科技金融圈,区域开展科技金融实践进一步深化。科技信贷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增信逐渐完善。以广东为例,2019年,广东科技型企业信贷审核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累计放贷超过50亿元,惠及企业超过5000户。
此外,科技租赁、科技保险等工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2015年,中关村科技租赁发行全国首单“科技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并于20年在香港上市;2018年,科技保险险种已发展到20多个,科技保险保费收入88.9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4728.95亿元。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科技行业投资数额达到1311亿元。
04.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
回顾30年以来科技金融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演进呈现出由抽象到具象、由点状到面状、由割裂到融合的转变。
科技金融最初产生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规划与建设需求:政府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视角下,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有重点、有先后地配套不同的金融体系,致力于实现金融赋能科技、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从区域来看,基于北京、上海良好的科研资源与经济基础,科技金融试点首先从北京、上海开始。此后,广州、苏州、武汉等更多城市逐步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其他省市也逐步因地制宜地探索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方向与方式。
从参与主体和资金来看,在早期,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方向,通过财政手段主导着科技金融的发展,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到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中。
从金融机构来看,银行是最早参与到科技金融的金融机构,科技信贷也是最早的科技金融工具。随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平台型也逐步加入到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队伍中,为科创主体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方式。
从科技的生命周期来看,科技金融的支持对象逐渐由科技生命周期的后端逐渐走向前端,直面科技与金融诉求相悖的难题:早期的金融支持科技手段更多地作用于经营稳健的大中型科技企业,随后逐步惠及中小型科技企业或个人主体。
科技金融政策演进小结
五、“三个视角”——科技金融,怎么做?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通过金融工具、金融制度与各类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手段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始终是科技金融的出发点,只有深刻理解科技端的金融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金融端的供给变革。而纵观“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科技产品→科技产业”的科技链条,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主体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技术、企业、产业不同视角下,科技金融的目标也是存在差异的,而这样的差异又进一步地对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主体提出不同的资源与能力要求,也决定了科技金融主体的不同范式和发展逻辑。
不同视角下的科技金融
1.技术视角下的科技金融:如何孵化技术?
理解技术阶段的痛点
科学技术从基础研究到最终市场化需要经过一个完整链条,在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因科技的特殊属性,会面临不同的痛点:
第一,基础技术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高;
第二,技术转化阶段主体不一致,协同难度大;
第三,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脱节,产学研用协作机制不完善。
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因其基础技术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高,国内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偏向应用,缺乏对基础层的关注与支持。
特别是处理器芯片领域,该领域接受的融资额仅占我国人工智能投融资总额的2%,远低于应用层面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识别等相对成熟的应用领域。
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中,部分科学家创业的企业,因研发团队和产品工程团队不能很好地协同合作,使得通用的研发成果不能很好地被应用于工业实践,实现产品落地。
人工智能产品市场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自“双创”以来,孵化器遍地开花,但是把目光投放到人工智能上来的孵化器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原因是目前孵化器无法与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形成匹配的互助关系,拉近技术和产业的距离,只有当人工智能创业企业的技术被应用于合适的生产场景,才能实现市场化,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理解技术视角下的科技金融
在技术视角下,科技金融的核心是跨界集聚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
科学技术从前沿研究到技术转化再到面向终端用户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尤其在前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中间经历的环节和接口多、主体多且诉求不一致等问题,严重阻碍科技资本化。
立足于孵化技术的科技金融企业需要“懂技术”。
所谓“懂技术”一方面指的是对科技金融参与主体深刻认识技术早期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
科技金融参与主体需要提供或者利用政策支持等手段分担风险、分享收益以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懂技术”需要科技金融主体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熟悉科研团队、机构、平台的运作方式,有效推动各类科创主体的合作,通过一系列手段引导和激励其在国内外具有重大价值的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并打开技术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
具体地说,在初始阶段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需要科研经费支持科研资源和项目的导入;在技术转化阶段时,技术孵化平台需要技术转移资金支持推动可市场化的产品的形成;在市场化阶段时,“双创”企业对技术进行孵化和营销需要风险投资资金来支持。
技术视角下的金融需求
2.企业视角下的科技金融:如何支持企业?
理解企业阶段的痛点
科技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这四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科技企业有着不同的阶段性融资需求。
在孵化期中,科技企业对融资数额的需求不大,但是因该阶段投资科技企业风险高,导致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较窄,缺少起步的原动力。
在初创期,科技企业因缺乏信用、缺乏可进行抵押的有形资产,会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在成长期中,企业技术风险下降,前景明朗,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生产规模也要紧接着扩大,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此时,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在成熟期中,企业结构较为稳定,拥有一定程度的资金和实物资产积累,融资能力较强。此时,科技企业既需要对生产进行大规模投入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又需要持续对科技研发投入来保持行业领先,因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的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资金需求。
理解企业视角下的科技金融
在企业视角下,科技金融的核心是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需求,创新金融工具,联动区域金融资源,撬动社会资本。
科技型企业具有缺乏抵押物、收益不确定性高、成长潜力大等特点,传统银行借贷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
立足于支持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需要“懂金融”。
所谓“懂金融”指的是各类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定制包括科技增信、科技融资、科技保险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有针对性地向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拓宽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视角下的金融需求
3.产业视角下的科技金融:如何培育产业?
理解产业阶段的痛点
科技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距离完成真正实现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任务仍然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国目前科技产业打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痛点:
第一,产业聚集性不强;
第二,引领带动性不足;
第三,产业层次不高。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基本的技术体系已经构建,实现“替代-创新-引领”的转变是下阶段主要任务,但在整个产业的打造以及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与美国相比,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聚集性较低,龙头产业较少。
产业的分散使得半导体的生产没有实现规模最优,导致产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制造产能仅占市场总量10%多一点,但是市场需求占全球市场的28%。
其次,我国半导体产业层次不高,核心技术与外国差距大。
目前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主要涵盖了五个领域:设备(光刻、离子注入等)、设计软件(EDA)、芯片设计和集成器件制造(DES&IDM)、晶圆代工厂、以及封装测试。
其中,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基本活跃在芯片设计和集成制造这一领域,它的产值占据半导体行业总额的71%。
我国只在低端领域——封装测试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其他高端领域几乎没有优势,与美国差距非常大。这使得原材料和设备自给率不足,依赖进口,从而导致半导体行业易受打压,陷入发展困难的境地,面临严峻挑战。
理解产业视角下的科技金融
在产业视角下,科技金融的核心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通过产业布局、载体打造到项目落地等方式,实现科技金融服务覆盖科技产业的全生命周期。
科技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核心是通过龙头带动和集群发展打通市场端和资金端。
立足于培育科技产业的科技金融需要“懂产业”。
针对现阶段产业聚集性不强、引领带动性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三大痛点,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在产业规划的过程中,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推动项目的落地与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针对聚集程度不高这个痛点问题,可以通过投资布局的手段来完善产业空间结构,如通过建设创新园,对科技产业进行全面激活,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基于区域规划的产业集聚。
对于产业层次低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强化科技载体的运作来解决,如积极引导风险资金进入科技产业,形成与科技产业配套的一站式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为科技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供持续性的资金。
对于行业引领性不足、缺乏龙头企业的问题,科技金融企业可与政府合作,对优质产业项目进行投资,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加速研发进程,形成技术领先优势,为龙头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合适环境。
产业视角下的金融需求
写在最后:展望未来
中大咨询认为,未来科技金融将呈现出以下变化:
从需求端来看,科技金融将从匹配个体企业单点需求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意味着科技金融将基于为产业链赋能、升级的角度,布局创新链、集聚创新要素。
从空间布局来看,科技金融将从满足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过渡到助力城市创新要素整合。城市群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合发展,产生集聚效应。科技金融将围绕城市群新形态的区域目标,以科技产业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为主要手段,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整体一体化进程,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从连接方式来看,科技金融将从关注资金流到关注创新要素。从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等一系列手段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30年里,科技金融的建设重心是让资金供应方到资金需求方的连接更加顺畅。未来,科技金融建设的重心将落在创新要素上,向科研院所、创业企业、高校实验室等创新源头提供深层次、高精度的金融服务,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金融反哺基础研究。
注释:
[1]王卉彤,2019-10-12,《国家治理》周刊:《对我国科技金融政策的回顾与解读:以北上深为例》
[2]出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