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仅三天可见”:有一大波中年人正在默默地互相绝交
原创 格十三
文|十三姐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商业活动,期间我一如既往地基本全程扮演一株观赏性植物,把所有需要语言交流、肢体交流的事都交给我的商务同事,我只在没法逃避的时候偶尔负责少量的眼神交流。
忽然,同事跑来跟我说:“你看那边,不是那个xxx吗?之前跟我们合作过的,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
我问:“合作过?那个合作完成了吗?”
“完成了啊,很顺利啊。”
“哦,那不用打招呼了,我没啥话好说,你去就行了。”
她瞥了我一眼,说我社交无能,气呼呼地走了。
呵呵呵,我想起了以前港片里黑帮老大的一句话:“小弟,当年大哥刚出来混的时候,也像你这么勇敢的!”
不管年轻时的我们多喜欢抛头露面,多擅长拓展交友圈,到了一定年纪,这些技能多多少少都会退化。
人到中年,总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和事可有可无,当然,我们也相信,自己在对方眼里也一样可有可无。
我们不再会为了记住某个人并让对方记住自己而努力地强行地去探索对方的世界,接近TA讨好TA试探TA,但有一件事我们特别擅长——我们会在一段时间不联系后很快忘了TA。
现在对我来说就连熟人社交我都希望快刀斩乱麻,聊事挑重点,别耽误我接孩子......作为一个一出门就想回家,一社交就想绝交的中年妇女,商业社交就更头皮发麻了,每次我都欣慰地看着别人热络地谈论着正事(聊一些废话),而我心里想着的只有快点脱下高跟鞋,卸了妆,换上全棉睡衣,找个六尺大床,躺下。
我身边有一些年轻人非常热情,动不动就很自豪地说“我有个同学/我有个朋友/我有个邻居/我有个干妹妹是干嘛干嘛的(听起来都是很厉害的角色),有机会我介绍你们认识哦......”每到这时我内心总有一万匹羊驼呼啸而过,脑海里回响着三个终极问题:
1. 我为什么要认识你的同学/朋友/邻居/干妹妹?
2. 你怎么有那么多牛X的同学/朋友/邻居/干妹妹?
3. 我为什么没有这么多牛X的同学/朋友/邻居/干妹妹?
于是我只能安慰自己,也许我曾经也有过吧,只是没有珍惜。但现在,你就算把这些人组团带过来给我认识,我还害怕呢。
我总是告诉自己:中年人要做减法,减少无效社交,减少塑料交情。
就这样,我发现我过得舒坦多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中年人正在不动声色地彼此绝交。
中年人的绝交,就像中年人的感情一样,是慢条斯理的,不温不火的,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波澜,也没有海可枯石可烂的波折,就很优雅地渐渐没什么联络了,最后也许只是出于人道主义,在朋友圈里给对方留一个“三天可见”,就像给前男友留一个已注销的邮箱地址似的,它就是个告别仪式。其实在这个过程里也有很多人有过困惑,总以为是自己出了问题。
不久前我的一个朋友也问我这个问题,她说“我怎么感觉越来越不想说话了?而且我越是不想说话,就发现需要社交的场合越多,导致我经常很烦,一烦就暴躁,该怎么办?这是病吗?”
我告诉她我也一样,在家不想说,出门不想说,最好谁也别找我。今年8月我自己租了个老洋房闭关了30天,在这30天里我的闺蜜来了20天,她每次带着大包小包进来,然后我们开始吃喝,可以全程不说话,各自干各自的事,想各自的问题。很多时候,最好的朋友聚在一起也只不过是“组团静静”,多说一句都觉得聒噪,而闺蜜的作用就是让“静静”变得不那么冷,想说能说到一块儿,不想说可以立刻安静,这是最高境界。
如果问中年人为什么越来越活得像失踪人口,那说来话长。但有一些浅显而又扎心的原因,总有一款适合你,比如:因为觉得彼此有很多教育理念不一样(尤其是对方的娃是牛娃)
因为各自的生活轨迹没有交集(尤其是对方比我有钱)
因为品味和审美不在一条线上不想苟合(尤其是对方比我瘦)
所以中年人为啥开始主张“做减法”,为什么年轻时候不做减法?主要还是因为年轻时以为自己还能拼得过别人,而现在......你品,你细品。
“不想说话”这种高级素养,之所以养成得这么快,主要是因为能给我们自由发挥的场合也少了。有一次我和助理一起去麦当劳吃东西,听到右边桌的一对老夫妻在跟一个年轻姑娘聊天,内容里有很多金玉良言,比如:“没找到更好的工作千万别辞职”;又比如“在上海生孩子有什么难的,可是养孩子难啊,你没有这个实力就不要生,生孩子就是害了他”……
我听完感慨良多,正准备借着这个话题给助理说说我的人生经验,她突然说:“哇,你听见没,左边一桌俩妹子正在聊考验,保研,实习,offer啥的,勾起了我好多青春回忆啊!”然后她开始感慨时光,追忆当年初入职场时自己的迷茫和失误blablabla……
听得我也想开始回忆青春了,等等,我的青春是啥样的呢?大脑极速转动,飞快挖掘着回忆,有点累,算了,不想了,我目前能轻松记起来的事,最远追溯到上周,上周朋友介绍了个老中医给我把了个脉,然后开了个方子写了整整一页纸,由于没有一个字我能看懂,于是我随便指了一个问大夫:“这是治什么的?”他说主要有安定效果。你看,医生随便把个脉都能知道我容易暴躁,唉。
我好不容易有了点讲话的欲望,也被她的青春撞了一下腰,瞬间吞回了肚子里,转身拿出包里的保温杯,喝了两口不怎么热的菊花茶,为了打破僵局,我又打算借着这杯菊花茶跟她再聊聊养生,突然她又说:“我这杯可乐怎么不冰啊,我再去要点冰块!”唉,人生真是残酷啊,左边是美好青春,我无话可说,右边是残酷现实,我也无言以对,中间是自己疗伤,说了也白说......我发现我现在最适合做的就是闭嘴,保持沉默。
有朋友说,现在连同学聚会都很难搞成,本来同窗友谊是最珍贵,但大家生活轨迹差别很大,唯一的共同话题变成了名医会诊、养生分享、补习班对比、择校攻略......生活的苦实在没必要集中起来一起絮叨啊,于是乎同学聚会也越来越少。
在外想静静,回家更想静静。和队友能微信交流就不用当面说话,帮我取快递,今天谁接娃,晚上吃啥菜,明天要穿啥......简单明了不废话,尽量保证血压平稳,留着一口气带娃。
当然,不是说中年人都没有倾诉的欲望,有时候说话的冲动一直在,只是总会被一些暗物质给克制住,比如在补习班门口刚想和别的妈妈聊聊——
慢慢地大家就开始学乖了,少说一句有可能就解救了自己,最后变成有选择性地说话,有选择性地社交,不但终于悟透了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而且已经开始了“像猫一样交朋友”——我就在离你一米远的地方,不会离开,但也不想让你靠近。不要问中年人“你有什么愿望吗”,他们也许会给你这样的答案:
其实据我所知,好多中年妇女每天都有一万次“隐居山林”的念头,最终还是由于放不下红尘牵挂(山林里喝不到奶茶),而留在了红尘里。一个人呆着实在是太香了。年轻时我好奇:为什么会有人自己一个人去吃火锅?现在当我发现一个人去医院看病都比两个人舒服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不是我变了,是我长大了。
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大多数中年人正在逐渐减少或躲避社交,先是间歇性自我减压——隔三差五删一下压根不认识的“微信好友”,再退几个群;然后昭告天下,没事别联系我,如果非要联系请用微信,不要问在不在直接说事,别打电话,我们不想接电话。
最好谁也别找我,我希望世界和平,且安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