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地方罚没收入逆势上升,别让它冲抵改革成果
近日,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部分督查组反映,“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使用行政处罚手段,在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普遍下降或负增长的情况下,不少地方罚没收入逆势上升。处罚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保市场主体政策和‘放管服’改革的成效。”
国务院督查组这话就说得很重了。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地方财政面临较大收支平衡压力。想要直面财政减收增支的现实,各地必须想方设法应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场大考。
此前,媒体通过对全国176个地市今年前7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有近六成的地市出现负增长。不少城市的非税收入增速明显高于税收增速。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现实中,也确实有部分地区,为应对财政收入下降,抑制不住“以罚增收”的冲动,打起了歪脑筋,企图通过非正常手段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
例如,有些地方对企业违规收费处罚加重,用表述含混、更新滞后、脱离实际的行政处罚事项,给企业加码增负;有的地方失信惩戒措施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动辄挥动“信用大棒”,将企业列入失信名单等等。
从现实效果来看,饮鸩止渴,固然能解一时之渴,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后果的短视却注定贻害无穷。
从国家层面来看,疫情以来,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陆续出台多项举措给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政策红包,诸如允许其延缓缴纳所得税、确保税费减免应享尽享等等。种种政策红利,都在向经济末梢神经输血,让“放管服”改革成效进一步释放。
但在政策推进的最后一公里,改革成效却容易被“罚没增收”的冲动所抵消。在政务留言板上,有网友反映,“有些新注册的公司,由于一直是零申报,推迟一天就被要求罚款。几个月漏掉零申报操作,就转入不正常。如果要恢复正常就要罚款2000到10000元,个人建议,如果企业是诚信经营,只是没有零申报没有做好的话,能不能不罚款让企业恢复正常。”还有的网友反映迟报统计资料,也被处以罚款,建议相关政策更细化。
眼下,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各地经济增速不断稳步回升,财政收入的降幅将不断收窄,当财政天平恢复平衡,收支压力减少,相信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以罚增收”的冲动。
但从本质上看,“罚没增收冲动”反映的还是个别地方依法行政意识的淡薄、地方利益和政绩冲动。不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杀鸡取卵,只会反噬经济环境。各地应当谨记,缓解短期压力易,可一旦营商环境被破坏,市场主体的信心遭到打击,再想恢复就难了。
针对此次督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国办督查室已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的文件,清理和修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处罚措施,从源头上审查行政处罚依据,遏制“罚没增收冲动”。各地也应积极整改落实,别让地方罚没收入逆势上升冲抵了改革成效,损害了经济大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