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策上海2025|实现高端人才集聚需要积极制度创新
澎湃新闻 王基炜 制图
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增加了国际间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演化为国家间新的战略竞争点。
人才自立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在科技人才培育、吸引和集聚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持续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实现高端人才的“中国集聚”,我们仍需要新思路、新谋略、新作为。
一、坚持自主培育高端人才
高端科技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的战略性资源。
作为人力资源大国,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居世界领先地位。2018年,全球科技领域的学士学位授予总数超过7500万,其中领先的学位授予国为印度(25%)和中国(22%),紧随其后的为欧盟(10%)和美国(10%)。过去十五年间,中国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各州和许多欧洲国家。
除了本科教育外,中国博士教育的规模在近年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中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博士学位授予量上升较快。
除了规模优势外,中国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结构方面,也具有系统化和灵活性特征。近年来,伴随着前沿技术和科技领域的不断涌现,教育部也在及时调整、更新学科设置和布局,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例如,2019年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体现了人才培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总之,人才的规模和结构优势,是中国应对当前和未来世界科技竞争和变革的底气和信心。
当前,中国正经历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规模红利曾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但伴随着产业转型及劳动力总体规模的逐渐下降,如何将人才培育的储备的优势转换为质量优势和人才红利,仍需进一步的机制体制创新,吸收、总结、分享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育的经验、做法和模式。
以芯片领域为例,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半导体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尤其是,中国已成为全球半导体的第二大产业分布地区,未来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着规模不足以及人才从高校到生产的距离问题。
在推进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及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过程中,中国应将培养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作为教育改革攻坚期的核心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要求,不仅在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上下功夫,还要在吸引卓越人才、提升科技职业吸引力上下功夫,为他们提供安于并乐于创新的制度、氛围和待遇,从而将最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来。
二、积极参与全球高端人才环流
积极建立一个开放、卓越、共享、包容的人才制度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教育、人才等优质创新资源流动的便利化水平,形成与国际一流人才资源对话和合作的能力,是中国建设国际高端人才流动“枢纽”的前提和保证。
在所有创新资源的流动中,“人”的吸引和集聚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因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既需要一个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也需要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宽容的创新创业文化、丰富而具有前景的职业发展际遇,才能实现国际高端智力资本的“中国集聚”。
建设高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目的国,还需要在提高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通过体系建设,从制度上吸引人才、挽留人才、用好人才。基于此,未来的人才工作重点应放在:建立国际标准的人才服务体系,从保险、家庭安置等方面为人才的流入、工作和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用好留学生教育政策和学者访问计划,吸引特定领域的高水平学者和学生。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国际声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具有了吸引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和现实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国。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根据中国科学研究的需求和实际,将留学生教育与基础科学研究布局联系起来,发挥高质量留学生群体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打造更优质的人才和创新生态
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
据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2019年2月发布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报告及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百强榜,在全球45个国家的100座领先城市中,北京排名41,上海排名48。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上海,其营商环境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世界银行2019年10月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31,与2015年的排名90相比有大幅提升。此报告中,有关中国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和上海的加权平均,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与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相比,上海和北京的营商环境在获得信贷、缴纳税款和办理破产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信贷方面,由于登记机构收集的信息不够全面,覆盖率相对较低,信贷信息共享存在局限,而这恰恰是信贷市场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是健全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稳定的先决条件。因此,上海作为中国的样板城市,还需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国际人才。
从国内发展来看,上海的营商环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上海在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二(第一为深圳);在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等机构2019和2020年连续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上海均排名第一。其基础设施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突出,尤其在市场准入、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拥有较大活力。
此外,上海十分注重营商环境优化,对标新西兰、新加坡、丹麦等营商环境领先的国家,于2020年发布了《上海市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吸引到更多高质量人才,进一步实现了高端人才集聚和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创业机会
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
目前,不论国际范围内还是国内的城市间,对高端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其根本意图是通过高端人才聚集引领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纷纷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和吸引力度,以上海、北京为代表,中国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和潜力,尤其在薪酬体系、营商环境和创业机遇等方面,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既是一国人才吸引力的衡量指标,也代表着特定产业在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处于价值链中上游意味着个体或企业从事的是价值增加和技术增值的生产活动,从业人员相应拥有较高薪酬水平。2016年,美国计算机和数学领域的科学家的平均年收入为8.8万美元,位居所有行业最高,2013至2016年间的年度平均增幅为2.4%。
在中国,高科技行业在近十年迈入了“黄金时代”,就业机会和薪酬水平步入快速发展行列。据统计,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平均薪酬涨幅高达10%至15%,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的涨幅最快,达到30%,年均工资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体现了高度的人才稀缺性。
在创业方面,中国也展示出了优质的创新机会和创业环境,成为国际范围内高层次创业人才的主要流动目的地。国际知名的创业调查公司Startup Genome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利用生态系统业绩、融资、市场覆盖率、人才、创业经验、资源吸引力等六个主要指标,评价了全球以主要城市为代表的六大创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对28个国家的55个创业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并对领先的20个系统进行排序。其中,北京和上海首次入围,分别位居第4和第8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北京和上海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北京在初创企业数量和创业经验发展中表现出色,并拥有40家独角兽公司,仅次于硅谷;上海在融资方面得分较高,政府支持政策方面比较完善,拥有21家独角兽公司。在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得分上,北京排名第8,上海排名第9,并在人才获取能力、薪酬和人员素质等指标间实现了合理平衡。
这家公司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显示,在全球30个领先的创业生态系统中,北京和上海维持了上述排名。
五、以“人才集聚”赋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上海市通过积极的政策创新,在人才吸引方面展示了较强的竞争力。“人才20条”、“人才30条”和“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的实施成效显著。
据2019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上海市人口迁入(落户)13.75万人,迁入率9.43%,在沪外国常住人口172076人,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落户超过5万人。2020年9月23日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应届生落户条件,上海四所名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双一流”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这也为上海市吸引人才带来了新的契机。
2020年6月1日发布的《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对为上海市集聚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资金奖励,更是凸显了上海对人才引进的重视。
除了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优势外,上海应挖掘更多能够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积极因素。例如,基础教育也是上海吸引人才的优势资源。
上海自2009年首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就拿到了三项第一,到2012年再次夺冠,再到2018年与中国其他三个省市作为一个整体拿到了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第一的好成绩,这显示上海学生的整体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其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公平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也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位于中国和世界前列,这无疑吸引到一大批国际学生来上海学习。2019年上海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在上海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34005人。
总之,上海应结合自身在人才集聚中的“先天优势”和“政策优势”,将建设国际高端人才枢纽和集聚中心作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