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虾米音乐的锅,高晓松必须背?

2020-12-02 1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讣告是赢得关注的最后一招。

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移情到品牌、产品上,竟也有类似效果。

11月29日,微博认证用户(前华纳音乐/环球音乐中国区市场总监)相征发布微博称,“江湖传闻,虾米音乐将于明年1月关闭。”

在虾米音乐官方给出了“不予置评”的回应后,该条新闻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在各大社交平台和新闻评论区里纷纷留言写下自己与虾米之间的情怀依恋。

整挺悲壮。

01 我怀念的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死的时候都能迎来大家的怀念。

你多少还是得有点价值,或者曾经有过价值。

怀念虾米这种事,也可以成为一种身份角色的自我认证。

毕竟在当年的鄙视链上,虾米曾站在顶端。

虾米用户瞧不起网易云,网易云瞧不起百度,百度瞧不起酷狗,酷狗跟前面几位大哥一起,共同瞧不起QQ音乐。

对这批人来说,我悼念虾米=我很懂音乐。

但对另一批入场较早的高素质音乐爱好者来说,虾米更像是其自己亲手搭建的一座音乐城堡。

虾米诞生于2006年,那年中国最火的歌叫《秋天不回来》,再往前倒两年,国民的心头好是《老鼠爱大米》。

在这样的背景下,虾米秉持着尊重音乐、看见更大的世界来做一个社区,单靠它自己的力量根本难以维系。

拉美音乐、北欧乐队,funk、jazz、bossanova,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音乐,相关的图片,上传,简介维系等琐碎工作,其背后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网友自发的去用爱发电。

多年来,爱好音乐的朋友们一砖一瓦地让虾米丰富起来,在大量“资料控”的努力下,虾米逐步被打造成了严谨的音乐图书馆。

如今,说虾米已死那是造谣,但其日渐落伍甚至边缘化,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从音乐圣堂到全网悼念,虾米衰落的这口锅,又该谁来背?

02 可惜没有如果

高晓松。

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虾米,成立音乐事业部。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并组成阿里音乐。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高晓松、宋柯已正式加盟阿里音乐,分别担任董事长、CEO两大要职。

彼时的高晓松手中的牌面是这样的:

1、两大播放器平台。天天动听用户量超两亿,虾米虽只有千万级的用户数,但却是当之无愧的头部精英乐迷平台;

2、华纳、环球、索尼、滚石、寰亚等一众国内外大牌唱片公司的战略伙伴;

3、阿里的大文娱战略,强力的版权支持,从五月天到卓文萱到李宗盛,老中青三代的大多数歌手版权,几乎都已收入囊中;

而外部环境是这样的: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7月31日前,无版权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一切都如虾米创始人王皓决定卖出虾米时所预测的那样:“未来会是一个大资本进入巨头游戏的时代,虾米作为独立音乐平台会比较危险,跟一些大的集团,大的平台在一起,会安全一些。”

回头来看,当年阿里音乐的战略部署,可以有三种选择。

上策:应积极响应正版保护,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版权版图。

同时,在上游通过资本的方式逐步渗透唱片公司,形成自己的制作势力,并利用宣发渠道优势,巩固成果;

中游继续坚持虾米的初心,持续挖掘扶持自由音乐人;

下游稳步探索多元化变现模式。

除了会员体系的持续挖掘之外,在大文娱战略的统一指导下,阿里音乐的版权优势,将有机会在音乐综艺、音乐游戏、电影配乐等多个领域多点开花;

中策,那大可以垂拱而治。

用不了多久,正版保护的风潮就会清理出一大批中小型竞争对手。

届时,手握版权的阿里音乐将面临非常简单的竞争格局。

虾米守逼格,对刚网易云;天天动听守大盘,顶住TME(腾讯音乐娱乐集团,QQ音乐、酷狗音乐等)。

战略上也简单,对手买版权,我也买版权;行业会员提价,我也提价;别人引入音乐社交搞社区氛围,我也引入音乐社交,搞社区氛围......

讲究的就是一个跟随。

具体拼的,是执行,是微操,是财力,以阿里的决心和资金储备。

二分天下,问题不大。

下策,那索性不考虑什么“大文娱”。

咱就在商言商,不搞事业,只谈生意。

阿里一盘棋,核心在电商。

音乐是数字商品,数字商品,他也是商品。只要是商品,那阿里就懂你。

用淘宝店主的逻辑去套用歌手,把音乐专辑的评论区,搞成专业的买家秀基地。

此外,两亿用户也不能闲着,在免费音乐的封面、评论区、登录首页上,没事儿就推几条相关的商家链接。

嘻哈专区推oversize和大金链子;英伦专区推小西装和卡其裤子;

冬日恋歌下面推饿了么热咖啡和天猫的围巾,失恋专区直推萌宠照片和猫粮狗粮;

耳机、HiFi音箱更是随时随地使劲推。

你们不是老说我阿里是流量的吸血鬼吗?

我就堂堂正正地吸给你们看。给你们同样的流量,你们能对接到这么精准的商务资源吗?

用户吃着火锅听着歌,顺手在我这买瓶麻酱怎么了?不行吗?

我自己花钱买的2亿用户,我就图这点流量,有错吗?

然而,阿里音乐的董事长,凭借《晓说》系列登上人生之巅,影响力和自信心均处于顶峰的高晓松老师,面对所谓的“上中下策”,均没有采纳。

不出奇招,不足以彰显其才华。

不玩大的,不足以伸展其个性。

我要这江湖,按我想象来转动。

我要这世界,如同羔羊般顺从。

我将推出的,是承载着我全部眼界和格局的使者,是注定会颠覆文娱,重构内容规则的猛兽。

去吧,阿里星球。

03 星球坠落

2016年,阿里音乐举行盛大发布会,高调宣布阿里星球的推出,娱乐圈众多明星前来捧场,风光无量。

随后,高晓松一门心思扑在这一业务上,志在打造一个“在线音乐交易全产业链平台”。

而虾米音乐则在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中退至边缘地带。

然而,一经推出,阿里星球就遭到了用户的大规模抵制。

这就要夸一夸高主席的骚操作:直接在天天动听的基础上强行改版。

超两亿的天天动听用户,在点了一次更新后,发现天天动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颗紫色的球(阿里星球图标)。

OK,UI层面的改动也没什么关系,用户点开这个球后,惊奇地发现“听歌入口找不到了。”

“仿佛进到了一个购物网站”。

同时,再也不能重回天天动听的事实也严重伤害了原有用户。

这时几乎就没人愿意再继续探索这个紫球是干嘛的,直接就是一波“卸载差评”。

天天动听搞没了,虾米音乐彻底被忽视。

“全产业平台”看不到影,在音乐播放的主战场上更是节节败退。

2016年9月,阿里意识到不能再这么xjbg,俞永福在内部信中宣布,原阿里音乐董事长高晓松担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这一人事调动,被外界看来是“架空”。

然而,一步慢步步慢,在版权大战中丧失先机后,阿里音乐的后续工作步步掣肘。

阿里星球的失败,除了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精力之外,还使得整个阿里音乐错过了行业的关键窗口期。

巨轮沉没之际,虾米终究难以幸免。

04 大艺术家

有人说,高晓松的失败,是因为他不懂互联网:意在指高晓松虽然有传统音乐行业从业沉淀,但没能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思路。

但复盘高晓松在阿里音乐的职业表现,我们并不能说他不懂互联网,甚至可以说,他的问题其实就在于太懂互联网了,以至于神话了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又忽略了现实世界对互联网行业的客观束缚。

是时候给阿里星球一个客观评价了。

在平台目标上,阿里星球希望打造一个“可交易的粉丝娱乐交互平台”。

在用户定位上,阿里星球希望大家都是“粉丝”,而不是爱音乐的人。

在商业模式上,阿里星球希望成为娱乐圈的“瓜子二手车”,不要经济公司来赚差价。

具体做法上:品牌商来阿里星球发起活动,粉丝们转发品牌商的推广页面,达到一个量级后,获得相应的应援费用。

应援费用干嘛?给自己的爱豆打call。

在整个产业链上,艺人从品牌商这挣钱,品牌商直接对接粉丝群体挣钱,粉丝们出钱出力,替自家爱豆挣钱。

而平台产生的商业价值在于:给粉丝更高参与感,大数据分析哪家的粉丝更匹配哪家的产品,以及取代经纪公司,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幻想。

正如音悦台的创始人张斗所评论的那样:“阿里音乐高晓松、宋柯要做的事情不叫野心,叫梦想甚至妄想,那是十年后才能做的事情。”

不难看到,在阿里星球的构想里,不追星的人不可能成为他们的有效用户。

粉丝经济对应在商业世界,其力量的具现无外乎两种:声量和购买力。

长期以来,粉丝们通过高强度的刷榜,通过自诩为“数据女工”的方式,在普通人群体中间形成一种难以躲避的声量。

他们的战场在微博、朋友圈、超话、热榜。

你把他们都圈在阿里星球,除了为民除害之外,我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商业上的好处。

就这种设想,充分表明了高晓松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大于企业家的天赋。

小说中我们是可以这么写的:

在遥远的2031年,我们的音乐娱乐高度依存于阿里星球。

所有人都不再有眼前的苟且,人们纷纷拥抱音乐与远方。

具体的拥抱方式就是打榜。

粉丝如赏金猎人般穿梭于品牌商之间,一次又一次的转发在整个世界中爆发出极大的影响力。

因为这个世界中全是粉丝。

人们微小的、个体的力量在这里汇聚成大江大河。

在爱豆的成功里,人们小小的转发,也闪烁着大大的幸福。

不知道您喜不喜欢这样的故事。

也许有趣,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现实题材。

替虾米不值。

从左至右:阿里音乐的曾任董事长、CCO、CEO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