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平等的尸体:为什么会有人在家里冻死

【日】西尾元
2020-12-01 16:48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听到“法医学”这个词大家会想到什么?《不平等的尸体:解剖台上的“无声之言”》是日本兵库医科大学法医学讲座主任教授西尾元所撰写的一本有关法医学的通俗读物。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告诉大家,法医学所追求的并非刑侦剧、推理小说里的“事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是这些人无声的苦痛与悲哀。澎湃新闻经授权摘录其中一章,标题为编者所拟。

难耐严寒之后

某年2月,由于前一天下了雪,这一天格外寒冷彻骨。和往常一样,警察一大早就将一具遗体送到我们法医学教室。

死者初步断定为50多岁男性,遗体在死者公寓的厕所前被发现,脸朝下倒地死亡。

警察的初步检查未能查明死因,所以来拜托我们进行解剖。

在准备室换好衣服打开解剖室的门,警方负责人和法医学教室的技术人员已经在着手准备。解剖室没有窗户,四周墙壁贴满白色瓷砖。房间正中央是泛着微光的不锈钢制解剖台。男性尸体已经横放在台上。

眼前是一具心跳已经停止的躯体——对于我来说,却是这20年以来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景象”。

进入解剖室后,我习惯先从远处整体观察解剖台上的遗体。因为一旦开始解剖,很容易过于关注眼前的局部部位,而忽视对遗体的整体印象,就会有遗漏或者误判的危险。从远处观察可以从感觉上有个整体把握。比如,遗体有哪些部位受伤,脸部淤血情况等。

远观全身以后,我开始仔细观察遗体表面各处(即体表),正式开始工作。在法医学解剖过程中,有无明显的外伤或变色,若有则外伤变色的部位、大小以及数量如何,这些从体表得到的信息不少会成为确定死因的重要线索。如果有刀具刺伤的伤口,确认伤口的大小、深度与凶器是否吻合,有时也会成为逮捕嫌犯的决定性证据。

进入解剖室时,我马上注意到这具男尸体表上留下的“印记”。肘部、膝部等大关节处可以看到多处微红色斑状变色。

在确认变色情况和位置的同时,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冻死”两个字。但是,现阶段还不能“确诊”。

确认完体表后,开始解剖遗体。先小心切开皮下组织(皮肤真皮以下的结缔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内含血管、神经),然后是脑、肺、心脏、胃、肝脏、肠等,按照一定顺序解剖各种内脏器官。

通过解剖能确认到的异常情况是,这名男性心脏流出的血液颜色有些异样。取出心脏,比较心脏左侧和右侧流出的血液,颜色明显不同。左侧的明显比右侧的鲜红。

这个检查结果体现了冻死者的遗体共有的显著特点。

按专业解释来讲,红细胞里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物质,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会生色,所以血液才是红色的。结合的氧气越多就红得越鲜艳,氧气少的话,就会变成黑红色。

呼吸进入肺部的氧气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血液进入心脏左侧(左心房),作为动脉血再从左心室流向全身。然后,在氧气被消耗后,全身血液作为静脉血再次流回心脏,进入心脏右侧(右心房)。因此心脏左侧的血液里所含氧气浓度原本就比右侧高,左侧血液本应更鲜红,但是肉眼很难清楚分辨这种色调差异。

但是,从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程度来讲,这种反应具有一种化学性质,温度越低,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度就会越高。冻死前,由于肺内吸入低温空气,肺内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度就会比一般情况下高。随着体温降低,冻死时的动脉血会更鲜红,此时的色调差异是可以通过肉眼确定的。

解剖后,这位男性的死因确诊为“冻死”。

在城市里冻死

一般提到冻死,首先想到的是在雪山之类的地方动弹不得,冷得像冰一样的景象;或者因为没有食物,被严寒夺走体温,无法动弹,直至死亡……以前,确实有几位身强体壮的登山家陷入这样的困境,最终丧命。

但是,这名男子为什么会在城市里的公寓中冻死呢?

长期身处解剖现场的话就会切实感受到,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冻死绝不是什么稀奇事。

在我们法医学教室,每年送来的约300具尸体中,冻死的尸体有10具左右。其中也有营养状况差而骨瘦如柴的人。

这名男子几年前被公司裁员,妻子离家出走,他没了工作,又过着单身生活,便渐渐开始拖欠房租。由于他拖欠几个月房租,人又联系不上,房东担心出事便报了警,尸体这才被发现。据说死亡时,家中的水电煤都已被停,房间里也几乎没有发现食物和财物。

据警方说,这名男性死者并没有什么身体不适和既往病史。而且包括男子居住地在内,我们负责解剖工作的地区并不是下大雪的寒冷地区。可能有人会想,就算是冬日最寒冷的时期,只要穿上足够的衣物用被子包裹,应该不会冻死。

其实就算在家里,只要条件具备,人也是会冻死的。人体体温一般保持在37℃左右,一旦因为一些原因体温下降到28℃(有时甚至还未下降到如此之低),就会引发心律不齐导致死亡。

周围的温度比体温低的时候,人就会消耗体内能量产生热量(即人体热平衡产热),为了存活自动保持必要的体温。但是,营养是能量的来源,如果摄取不充分的话,人体就不能充分产热,也就不能和体内散发的热量维持平衡,体温就会逐渐下降。实际上,解剖后发现,这名男性胃内和肠内都空得很彻底。考虑其家中未发现财物,他应该是处于不能饱腹的状态有一段时间了。

我见过很多和这名男性一样,因为贫穷而冻死的案例。因为贫穷买不起食物,体力和抵抗力逐渐下降。这样的话,就算套上所有衣物,裹上棉被,也会冻死。

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冻死的遗体是在脱掉衣物的状态下被发现的。这名死去的男性也是如此,虽是寒冷冬日,被发现时却只穿着内衣裤。

法医学中把这种情况称作“奇异性脱衣”。人在冻死前,似乎会感到“炎热”。就连在雪山发现的冻死的遇难者,有时也会处于衣物被脱下丢在一边,衣着单薄的状态。电影《八甲田山》中就有这样的一幕。人体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该区域在接近冻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异常。

“体温控制”这项生命维持装置出现故障而导致失误操作,这种现象叫做“反常脱衣”。原本是无法忍耐的严寒,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热得不得了,因此就会亲手放弃仅有的防寒手段,加快体温下降的速度。

我曾经解剖过一具遗体,是在公寓地板下面被发现的冻死者。据说是为了躲避催债,藏身于地板下面的狭窄空间屏息度日。他也是在寒冷的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死去的。

在城市里某个公寓的房间里,有的人饥寒交迫,最终冻死,却无人知晓。这就是当代日本社会正在发生的现实。

《不平等的尸体:解剖台上的“无声之言”》,【日】西尾元/著 马佳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责任编辑:顾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