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穆斯林为什么要戴头巾?
原创 重光 地球知识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734-穆斯林头巾
作者:重光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作为穆斯林女性的标志性装束,头巾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有的伊斯兰国家将其视为保守的象征,狠下封杀令;有的伊斯兰国家却将其视为区分他者的手段,以法律手段作强制要求。
这一差异在欧洲国家尤为明显
(图片:ChameleonsEye/ shutterstock)▼
那么,穆斯林女性的头巾究竟从何而来?其到底是伊斯兰教特有的产物,还是其他文化与宗教早已有之呢?在伊斯兰教一千余年的历史上,头巾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化过程呢?任何传统都是在变化的
何况其覆盖的人群盘庞大且复杂多样
并不是一个刻板形象所能对应的
(图片:mentatdgt/ shutterstock)▼
中东“特产”头巾的阿拉伯语名字为Ḥijāb,常被音译为“希贾布”,而其词根Ḥ-J-B的意思即为隐藏。由此不难看出,穆斯林女性佩戴头巾的初衷便是隐藏自己身体的部分部位。
隐藏不意味着隐藏全部
但有些地方确实如此
这在社会层面相当于将女性排除到公共生活之外
(图片:ymphotos/ shutterstock)▼
然而实际上,早在伊斯兰教出现前数千年,古代中东大地上便出现了女性用头巾与面纱遮盖自己部分身体的“潮流”。一尊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女祭司雕像便清楚地刻画出该女性裹着头巾,蒙着面纱。不光女性,男性也可以戴
一方面是显示身份,一方面是实用性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图片:wikipedia)▼
作为中东地区的核心地带,两河流域前前后后出现了诸如阿卡德、巴比伦与亚述等诸多不同民族创建的文明,在这其中便有多个民族的妇女裹头巾,蒙面纱。值得注意的是,佩戴面纱与头巾在当时的两河流域是精英阶层的一种特权,佩戴者具有崇高的地位,享受他人的尊重。这个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当时还是奴隶制社会,高低贵贱阶级分明
上层阶级女性身份高贵,其面貌怎可轻易示人?
(图片:电影《甲方乙方》)▼
为此,亚述帝国还专门制定了法律,根据阶级、官阶与职业规定哪些妇女必须裹头巾蒙面,而哪些则不得如此。一份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至前1100年的亚述法律文书便清楚地写明,女奴与妓女被禁止裹头巾蒙面,违者将受到如杖击50次或热沥青浇头等残酷的刑罚。而所有民族的有妇之夫、寡妇以及亚述妇女在出门时则必须裹头巾蒙面。
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
禁止遮挡面部带来的未必是自由
既然所有女性都“从属于”男性
这种开放也就意味着某种特殊职业▼
作为盛极一时的古代中东超级大国,亚述人的习俗自然而然随着战车的车辙传遍了中东大地,波斯帝国乃至古希腊的女性也渐渐养成了裹头巾蒙面的习惯。如在公元前550年至前323年间,古希腊社会中地位崇高的妇女也曾裹头巾蒙面纱,避免将自己的容貌暴露在陌生男性的视线之中。陌生男性的视线过于诚实
此时的头巾与面纱不仅是贵族阶级的标志,而且也是“区分已婚妇女与未婚妇女的工具”。
传入平民阶层
“城头变幻大王旗”,地处三洲通衢之处的中东大地从来不缺乏新的大国。
公元元年前后,古罗马已成为东地中海的主宰,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与罗马人等多民族人口混杂聚居于此,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开始融合 ,连罗马女性也开始裹头巾蒙面纱。
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汉都是重要的大一统帝国
不过,原先仅有世俗层面意义的头巾在罗马统治时期开始渐渐有了宗教意味。虽然在《希伯来圣经》中尚未发现任何有关头巾的经文,但犹太教拉比开始要求女性在婚后裹头巾,并在宗教文献中称其为一种美德,“因为已婚妇女的头发只可向丈夫展示。”时至今日,犹太教正统派妇女仍在践行这一衣着规范。
虔诚祈祷
(图片:Ekaterina Lin/ shutterstock)▼
而在犹太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督教也同样继承了这一衣着规范。《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第11章便清楚地写道:“ 凡男人祷告或是讲道,若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 。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 。”首先就想到修女,专业化侍奉上帝
(图片:Nigmatulina Aleksandra/ shutterstock)▼
由于基督教不仅不像犹太教那般仅限于如犹太人单一民族内部,在其于1世纪发展初期便开始向希腊人与罗马人等民族传播,而且其主张教内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一律平等。理论上说,只要王公显贵与平头百姓同样信奉基督教,那么两者便是平等。无论老少贵贱,大家最后都会去见上帝的
(图片:Alessia Pierdomenico / shutterstock)▼
正因如此,裹头巾蒙面纱这一衣着规范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贵族的特权,在罗马帝国以及拜占庭帝国的治下,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越来越多民族的中下层女性也在进行宗教仪式,甚至日常生活中裹起了头巾。圣母玛利亚就是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形象
无数欧洲艺术家围绕这一形象进行创作
(图片:silverfox999/ shutterstock)▼
传入阿拉伯虽然在公元5世纪与6世纪阿拉伯部落聚居的半岛地区仍属化外之地,不受拜占庭或波斯等大国的控制,但是其已通过陆路与海路贸易与中东的其他部分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也由此传入了阿拉伯人当中。
阿拉伯半岛虽然颇为荒凉
但对外也有众多商业往来
对于临近的罗马和波斯世界的文明成果也有所吸收▼
裹头巾蒙面纱的习俗先是被定居在城镇中的阿拉伯上层阶级所接受,之后再渐渐为中下层阿拉伯定居民所接受。至于住在乡村地区的阿拉伯女性,她们耳濡目染,也裹起了头巾,但不蒙面纱。由此可见,头巾与面纱并不是由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引入阿拉伯半岛的。在穆罕默德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尽管裹头巾与蒙面纱的习俗在半岛上还不如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等地那般普遍,但是其已存在多年,尤其是在城镇地区中。
并非阿拉伯和伊斯兰的独创
而是中东传统习俗相互传递的结果
(图片:AHMAD FAIZAL YAHYA/ shutterstock)▼
然而,在《古兰经》中这一习俗并未被直接提及,如光明章第31节便只是要求穆斯林女性“在丈夫、父亲、儿子以及兄弟等亲戚之外的陌生男性面前遮蔽下身,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未直接提到裹头巾一事。正因如此,在穆罕默德去世后没多久,阿拉伯帝国击败拜占庭与波斯,一路狂飙突进开疆扩土的时期,穆斯林女性并未被强制佩戴头巾。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各种文化也势必扩张
但其中未必“一定会”包含戴头巾▼
然而,随着之后阿拉伯帝国因哈里发继承人问题陷入内战,原先位居高位的宗教学者因战火连绵丧失权势。为扭转颓势,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宗教权威,试图将其转化为乱世之中的政治影响力。正是在与穆罕默德相隔几代的宗教学者编纂的圣训之中,出现了具体的要求裹头巾的要求:如在《布哈里圣训实录》中,多人传述称,穆罕默德的妻子曾表示,穆斯林女性应该裹头巾,并遮盖颈部与胸部;而穆罕默德本人则指出,一名女性在月经初潮之后做礼拜时必须裹头巾。
这样的要求与当时中东其他民族区别不大
而且也不是只露眼睛的那种一身黑袍
(图片:Jazzmany/ shutterstock)▼
不难看出,这些要求虽然明面上是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免遭图谋不轨的男性的侵害”,但其更深层次地目的则是在混乱的社会中维护秩序,减少因男女关系引发的冲突乃至杀戮,使得整个乌玛(穆斯林共同体)趋于稳定。随着一波一波的“洪水”袭来: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的王朝战争、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秩序与稳定在中东的土地上愈来愈像奢侈品,局势愈发混乱,穆斯林女性裹头巾的习俗也愈传愈开,愈发强制。
阿拉伯帝国本身虽然灭亡
但一个个征服者基本都继承了伊斯兰教信仰
也都继承了与之相连的众多习俗▼
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巅峰时期,整个中东大小城镇中的穆斯林女性都裹起了头巾,蒙起了面纱。不过在农村地区,蒙面习俗的传播速度却相当慢,因为蒙面会妨碍农村妇女下田劳作,这甚至变成了一种炫富的记号——“一位农村妇女若是蒙面,便是无声地宣布她的丈夫足够有钱,以至于她不劳作也无妨。”
真的辛苦
(图片:Ruslan Harutyunov/ shutterstock)▼
脱下又戴上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大潮的到来,欧洲列强对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与新科技一同进入伊斯兰国家国门的,还有新观念与新时尚。至20世纪中叶,西方流行的短裙、喇叭裤等服装已成了埃及、伊朗、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国家女性日常装束的一部分,至于头巾与面纱,它们早被时髦的女性摘下了。
要知识,要权利,要自由
(图片:wikimedia)▼
1953年,面对穆斯林兄弟会提出的强制妇女佩戴头巾的要求,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对穆兄会的领导人讽刺道:“先生,我晓得你的一个女儿在大学里读书,她平时没有戴头巾或与之类似的任何东西。你为何不强迫她戴头巾?在你连一个女孩都无法要求,何况她还是你的女儿的情况下,你居然想要我让埃及的1000万女性戴头巾?”纳赛尔与凯末尔之所以能成为各自国家的国父
一方面是外争国权,一方面就是内争民权
而民权,是应当男女平等的
(纳赛尔及其家人,图片:wikipedia)▼
从当时的大环境看来,穆兄会的这一提议的确相当不合时宜。彼时的穆斯林世界正处于民族主义与世俗主义运动高涨的时期,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远不如近代以前那般巨大,想通过强调宗教律法增加宗教权威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相比宗教的力量
他更希望靠民族的力量来动员这个国家
(纳赛尔在苏伊士运河升起国旗,图片:wikipedia)▼
然而,形势自60年代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屡屡替阿拉伯兄弟出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先锋——埃及于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在短短六天内便败下阵来,民族主义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又有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行西方开放生活形态与世俗化政策的巴列维王朝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后再有苏联入侵阿富汗,武装远不如对手的穆斯林圣战者却在美国以及多个穆斯林国家的支持下最终击败了苏军。然而民族的力量还很薄弱
宗教的力量确实那么的悠久且稳定
在关键时刻,确实可以“救亡图存”
(阿富汗战争的两个战场,图片:wikipedia)▼
在一片动荡之中,一心西方化却屡败于“小小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厌恶巴列维沙阿推行白色革命的波斯人、家园遭苏军摧残的普什图人……陷入失望情绪而无处寻求慰藉的各国穆斯林转而投向了宗教,泛伊斯兰主义势力在伊斯兰世界因此抬头,并吸引了愈来愈多穆斯林的支持。此时穆兄会等泛伊斯兰组织在整个中东的影响力日渐高涨。随之而来的,便是传统保守观念与服饰的回潮。
被穆斯利女性脱下的头巾,又被戴上了。
在永不止息的战争面前
任何合理的美好的诉求,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图片:Zurijeta/ shutterstock)▼
眼下的头巾已不仅仅是一种装束,而且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对泛伊斯兰主义的支持,对西方文化与规范的拒绝。实质上,头巾自其出现以来便是一种区分他者的工具——贵族与平民、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参考资料:
1.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Perseus%3Atext%3A2002.02.0006%3Asura%3D24%3Averse%3D31
2.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Perseus%3Atext%3A2002.02.0006%3Asura%3D33%3Averse%3D59
3.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8140213/http://cmje.usc.edu/religious-texts/hadith/abudawud/032-sat.php#032.4091
4.Ahmed, Leila (1992). Women and Gender in Isla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5.
5.Kahf, Mohja (2008). From Royal Body the Robe was Removed: The Blessings of the Veil and the Trauma of Forced Unveiling in the Middle Eas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27.
6.Ahmed, Leila (1992). Women and Gender in Isla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5.
7.El Guindi, Fadwa; Sherifa Zahur (2009). Hijab.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Islamic World. doi:10.1093/acref/9780195305135.001.0001. ISBN 9780195305135.
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anian_Revolution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n-Islamism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jab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i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Ruslan Harutyunov/ shutterstock
原标题:《穆斯林为什么要戴头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