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后的脱贫户丨广西三江易地扶贫:“天边”的村民搬进楼房
归美村被隔绝在大山深处,这里海拔高且道路蜿蜒狭窄,当地人称为“天边的村子”。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个村子最真实的写照。搬迁前,苗族姑娘姚合妹一家守着分散在山腰各处的一亩地,过着贫困的生活。当时,她一家和夫家亲属一共16口人居住在一栋20多年房龄的苗族木屋里。一层养鸡牛,二层吃饭待客,三层住人,姚合妹一家四口挤在一个仅够摆放床和拖鞋的房间。
姚合妹婆婆和她们家在归纳屯的三层木屋
2019年9月,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广西三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她一家四口搬到了县城里的一套三居室楼房居住,孩子们也可以在社区小学就近入学。
住房改善的同时,就业机会的增多也让这个家庭走出了贫困。如今姚合妹不用再想着如何吃饱穿暖的问题,而是筹划着来年给新房进行一次装修。
姚合妹易地搬迁后分得的三居室住房
三江县位于广西柳州市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桂、湘、黔三省交界处,受限于山区地形的影响,该县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难点是住房问题。过去5年里,经过全力攻坚,全县完成6119户27124人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山区住房难题。在今年11月20日,三江县实现了9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
离开大山
从三江县县城驾车到同乐乡需要2个小时,大半路程都是蜿蜒的山路。而归美村在更高更远的山上,熟悉山路的人也需要再驾车行驶40分钟。
姚合妹此前生活在归美村下属的归纳屯。村子四周被大山环绕,山陡且多石,中间有一汪清澈的池塘,景色优美。但被这“九山”“半水”挤压着,可供居民盖房、耕种的土地十分有限,往往是一大家几户人居住在一栋木楼里。
归纳屯屯内山路狭窄
耕地也都散落在大山的各个角落中,沿山路爬40多分钟,才能到达另一座山头的耕地。“山上有一小块平地,可能就1平方米多一点,我们就种一点水稻和青菜,然后再往上爬,再找到一点点平地”。姚合妹说,之前,他们一大家人耕种着仅约1亩耕地。
耕地极度缺乏,想要赚钱,当地人只能选择外出务工。“我们也没有什么技能,就干体力活。”姚合妹说,常见的工作就是去附近的贵州省砍树,1吨木材包砍包装车,能挣60块钱,而一个壮年男子,一天也只能砍1吨左右。这在当地已经算是“高收入”。
长期的贫困困扰着姚合妹,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也越发严峻。归纳屯人口较多,建有一个小学教学点,但初中就要到同乐乡的中学读书,“我们下去同乐乡坐车要40多分钟,来回一次一人要20块钱,这个钱付不起”。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三江县开始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姚合妹一家人获得了易地搬迁的申请资格,这让她看到了离开大山的希望。
经过申请,2019年9月,姚合妹一家四口搬入三江县古宜镇南站社区。这里是三江县1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社区,和姚合妹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4606户,共计20162人,其中归美村就有70多户居民搬迁到了该安置点。
在南站社区,姚合妹一家人住进了明亮宽敞的三室一厅,“现在我和老公一个房间,两个孩子还有一个房间”。姚合妹说,怎么都想不到,安置点的房子会那么漂亮舒适。姚合妹的两个孩子也转到了专为易地搬迁子女新建的江川小学,每天步行就可以往返学校和家,未来即将入读的中学就在社区对面。
离开了大山,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有了收入和存款后,现在她和丈夫已经在筹划在年后给新房装修,让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好上加好”。
“解决就业才能搬得出、稳得住”
三江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光达向澎湃新闻介绍,三江作为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脱贫攻坚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住房问题。对于没有条件改善住房的贫困家庭,三江县采取了“自建+统建”两种模式。
统建就是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而县城周边安置点是三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要部分。在刘光达看来,这些安置点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还解决了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真正意义上阻断了“贫困在家庭中的代际传播”,“相当于在他们这一辈就走出了大山,无论是地理上还是生活上”。
对姚合妹们来说,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很多贫困家庭不愿意易地搬迁,就是担心在县城里生活不下去,他们在山里至少有一亩三分地解决吃饭问题,但到了县城,吃饭、水电,都必须要能挣钱了。”三江县古宜镇南站社区第一书记吴海源告诉澎湃新闻,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
为了实现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南站社区提供了8个扶贫“微车间”,包括电子厂、玩具厂、国画厂、皮鞋厂等。这些车间采用计件付费的方式,工人不用每天定点定时上下班,可以兼顾家庭。
南站社区居民贺生妹没有一技之长,又要照顾孩子,“在县城里怎么挣钱生活”曾是她搬迁前最大的担忧。现在,她每天把三个孩子送到社区内的江川小学后,就会立刻前往楼下的国画厂工作。在这里她负责根据印痕给画作描上墨色山形,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手。
易地搬迁点南站社区的“微车间”国画厂
工作5个月后,贺生妹描摹的手法越来越娴熟,约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幅,一幅可赚20元的手工费,平均一天下来能完成五六副,如果偶尔加班,则可以完成六七副,一个月收入超3000元。“在来之前没想到我自己还能赚那么多钱,也不影响带孩子。”贺生妹说。
吴海源介绍,“微车间”自2018年建成后即开始运行,最多时能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目前长期工作的居民约有四五百人。
培养一技之长也是社区促就业的方式。吴海源告诉澎湃新闻,外出务工是当地年轻人的主要工作模式,但由于缺乏技能,不少年轻人只能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工作辛苦收入也低。
如今,南站社区已经开展了20多个技能培训班,包含电工、家政服务、叉车、美容美发、面点等多个方面。今年看到全国刮起了“螺蛳粉潮”,南站社区又开创了螺蛳粉培训班,专门找人进行螺蛳粉的制作培训。
“我们培训班里有人学完后就开了螺蛳粉店,实现了自主创业,也有的人已经开了螺蛳粉店,但想要味道更好一些,也来参加我们的培训班。”吴海源说,目前螺蛳粉培训班已经开展了6期,每期都有60多人参加,培训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实战考核才算正式毕业。
吴海源说,南站社区已经流转了1万亩土地用于建设茶叶扶贫产业园,让社区居民可以从事熟悉的种茶事业,获得家庭收入。目前还正在建设高速扶贫生态产业园,计划引进20多家企业,带动三江县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据三江县扶贫办主任刘光达介绍,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目前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已有6044户共计14037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创业,平均每户至少有2人能实现稳定的就业收入。
智力扶贫,让孩子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没搬迁前,吴文慧的家距离最近的学校有30多公里。每天天刚亮,爸爸就要骑着电动车带着她出发,将近两个时才能到学校。
“从村子搬迁到镇上,现在可以多睡一会儿,放学后也可以早点到家多学习。”聊到这,吴文慧显得很开心。
如今11岁的吴文慧是三江县古宜镇中心小学的一名5年级学生,2017年以前,她一家人住在八江镇福田村林福屯。当时吴文慧一家还是贫困户,家里五口人,爷爷已85岁高龄,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姐姐靠着助学贷款上了大学,父母因为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稳定工作,经济压力大。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吴文慧一家跟随村里不少贫困户一起,统一搬迁到南站社区,住上了78平米的安置房。
搬家后,吴文慧父母陆续在镇里找到了工作,姐姐也顺利大学毕业,进入柳州市疾控中心工作。吴文慧上学的通勤时间大大减少,让她有了更多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上个月,吴文慧跟着老师和同学,带着团队的小发明《弯道对向来车提示系统》前往市里参加比赛。
“不只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贫困局面。”古宜镇中心小学校长杨清向澎湃新闻介绍,学校一直鼓励孩子在课堂和课外时间多学习科学技术、多参与科学实践,开拓视野,为他们创造条件到县里、市里甚至省里参加科技比赛,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的“我和妈妈学科学”等一系列活动。
吴文慧妈妈韦燕晓说,自己读书少,文化程度比较低,孩子学了不少科学知识,到家也会告诉她,比如“什么是光合作用”“新冠病毒是否会在蔬菜上存留传播”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了很多。
在古宜镇中心小学的宣传栏上,展示着该校在科技实践方面的成果,不少是来自省市级活动竞赛的荣誉。其中,具有当地特色的“适用于村寨火灾逃生路线指引系统”曾获第34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
“这些成绩对于一个乡镇小学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杨清说,好多贫困孩子都是因为参加这些科学竞赛,第一次走出乡镇、走出县城,去看到更大更好的世界,立志通过更努力的学习来改变人生。
三江县江川小学是三江县易地扶贫搬迁首个专属学校,建于2018年7月,该校生源主要来自辖区建档立卡的易地搬迁户家庭子女。江川小学校长李晓雪向澎湃新闻介绍,贫困大山出来的孩子基础差、底子薄,但是对于没见过的东西,他们充满着好奇心。
南站社区为易地搬迁子女专门建设的江川小学
李晓雪说,第一次在学校里办科技节,起初还担心孩子们不感兴趣,没想到热情度非常高。飞机模型、3D打印、AR产品,这些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成孩子们热捧的对象。
“越是贫困,越要拥有梦想,越是开阔眼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李晓雪说。
发展“两茶”产业,守住脱贫成果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今年11月20日,三江县顺利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实现98个贫困村摘帽出列,整县脱贫摘帽。
但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不代表永远战胜了贫穷,如何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了全县下一步的重点目标。
“我们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就相当于一个病人大病初愈,病是治好了,但不可能立刻恢复健康,还会有一些不稳定,所以我们的队伍仍然不能松懈,现在上了奔小康的大道,接下来就要跟紧大队伍。”刘光达说,“对三江来说,我们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亮点,就是建设成了我们的‘两茶’产业。”
“两茶”产业是指茶叶和茶油产业,虽然二者都带有“茶”字,却有着天囊之别。
“三江茶”是三江县有名的标志性产品之一。该地因地处广西北部山区,气候湿润,日照充足,且海拔在600-900米之间,有着“高山出好茶”的有利环境,也有着历史悠久的种茶和饮茶文化。
刘光达介绍称,三江县将“三江茶”作为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项目来做,加速了三江茶产业的发展。
“有一个明显的数据,我们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在2015年是15万亩,这是从1988年到2015年27年间发展出来的,相当于每年新增5000亩。但我们在脱贫攻坚期间,从2015年到2020年,5年就把茶园新增到了20万亩,平均每年1万亩。”刘光达说,目前三江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居广西第二,干茶年产量可达到1.46万吨,年产值达16亿元。
产业带动下,2019年三江县已有6.5万农户种茶,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农民茶叶人均收入可达4326元。其中全县茶叶种植覆盖贫困户162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茶叶1亩以上的覆盖率达到了63.07%。种茶,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脱贫产业。
三江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茶园
“油茶”种子可榨茶油供食用,在三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当地每个乡镇、村寨几乎都种植油茶林,但以往主要是供村民自用。
三江也将油茶纳入了脱贫重点产业发展。刘光达说:“我们的油茶产业以前只能说是‘有’,但不够‘优’,在脱贫攻坚期间,我们就瞄准了油茶品种改良这一块,低产改造和新增种植面积两手抓,将油茶真正发展成了特色扶贫产业。”
据他介绍,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实施高效油茶品改面积从7.19万亩增至18.8万亩,总面积达62.6万亩, 居全国第三、广西第一,年产茶油可达到3824吨,年产值4.52亿元。目前三江县的油茶产业已经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33万农村人口,农业人口人均油茶林面积1.8亩,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在98个刚刚脱贫摘帽的村中,有86个村种植油茶34万亩,贫困户覆盖率达61.36%以上。
侗族群众在三江县油茶基地采摘油茶果
刘光达介绍称,三江茶每年可以从春季采摘到秋季,但到了冬季老百姓就没有了收入。但这时就迎来了油茶茶果的采摘期,两者互补,让老百姓能实现一年四季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就踏实了”。
油茶作为一种生长期较长的经济作物,往往需要种植5年结果,8年后才能迎来盛产。对于油茶,三江县还有着新的期待。“我们现在全县种植的油茶,等五六年后就能迎来盛产期,到时刚好是我们进行乡村振兴的阶段,产业又能跟上了乡村振兴的步伐,给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刘光达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