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音乐里纪念陈逸飞,余隆余秋雨周春芽丁乙都来了
演出现场,指挥余隆。
画家陈逸飞不仅爱画画,还爱音乐。陈逸飞逝世15周年之际,陈逸飞之弟陈逸鸣、作家余秋雨、画家周春芽、画家丁乙、主持人曹可凡、导演胡雪桦等齐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福雷的《安魂曲》里,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
这是20世纪上演频率最高的一部安魂曲。11月29日晚,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联袂歌唱家廖昌永、黄英,献演了此曲。全曲结束时,余隆不像往常一样手握成拳,而是双手合十,以示哀思。
早在今年4月,陈逸鸣就为哥哥办过一次“云纪念”,各界朋友都在线上表达了缅怀,效果出乎意料,让他感动。如今,再次用音乐会的形式来纪念哥哥,他相信,“他肯定是开心的。”
“做纪念活动,我首先希望让陈逸飞喜欢,用他喜欢的方式纪念。”之所以选择福雷的《安魂曲》,陈逸鸣说,早年,母亲每星期都会骑三轮车带他们去教堂,哥哥在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到,他的艺术启蒙来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他的艺术创作无形中受到了宗教色彩的影响,所以这场音乐会太适合他了。”
陈逸鸣记得,哥哥生前就很喜欢古典音乐,经常跑到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弄堂买磁带, “文革”时,他也常和哥哥一起偷听唱片,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借来的。去了美国后,他还创作过“音乐家系列”油画,名噪一时。
“他画的画,他拍的电影,都有音乐的成分,有乐感,他还有很多音乐界的朋友,从中吸收了不少音乐上的营养。”
演出台上的陈逸飞像。歌唱家廖昌永、黄英,献演《安魂曲》。
陈逸鸣常想,如果这15年哥哥还在,他会做些什么事情,“大家都说,肯定被他搞得‘天翻地覆’,因为他想法太多了,他肯定是一条好汉,给大家很多惊喜。”
指挥家余隆是陈逸飞的音乐家朋友之一。
“他很喜欢音乐,也很尊重音乐家。”有一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余隆特地把陈逸飞请来听大提琴家马友友演奏巴赫,音乐会结束后,三人聊艺术、聊生活,无拘无束,没有边界,聊得特别开心,“他是非常谦虚的一个人,很重朋友之情。”
陈逸飞、马友友、余隆
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陈逸飞去世半年前,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两人是邻座。
余隆年轻时很喜欢画画,曾经一门心思想当画家,“他跟我说,我最近常在北京,你有时间的话,我们一起画画吧!我特别高兴,他要带着我画画多好,但是我们错过了。”
“陈逸飞是站在山巅上的艺术家,和他在一个时代里共存过,和他在一个城市里呼吸过,很幸运。”余隆感慨,任何一个伟大艺术家离去,都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他们创造了艺术的精神家园,带来了美好的精神支撑,我们应该充满敬仰、充满感激。”
画家丁乙也来到了现场。他比陈逸飞小16岁,还在中学时就知道陈逸飞,很是仰慕,“那时候他的主题创作被印成了招贴画,几毛钱可以买到,经常被贴在画室里,是一个样板,也是艺术青年追求的理想终点。”
丁乙说,陈逸飞早年曾用主题性创作震撼全国,从美国回来后,他又开始身体力行“大美术”理念,身份也在不断转换,“他是一个不断在与时俱进的人。”
作家余秋雨也是陈逸飞的好友,同龄的他曾在好友墓碑上写过这么一句话,“他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
余秋雨还记得,20多岁时,上海来了一支欧洲的交响乐团,作为戏剧学院的一名学生,他还很纳闷,谁会去看?
“现场让我大吃一惊。不知道从哪里走出来那么多衣着体面,非常懂得音乐,知道什么地方应该鼓掌的观众。他们用自己的心理节奏告诉西方的音乐家,我们这座城市懂得音乐,我们这座城市欢迎你们。”
“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不太重要,好像只是点缀,其实不是。在人类历史上,带有终极意义的事情,就是艺术和美。”如今,用一场隆重而高雅的音乐会来纪念陈逸飞,用美的音乐来纪念美的创造者,余秋雨为这座城市感到骄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