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老旧小区是韧性城市的薄弱环节,必须尽快补上短板

澎湃新闻记者 刘畅
2020-11-29 14:52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我们现在的老旧小区韧性非常低,非常脆弱,如果形象一点讲叫做双老双弱,双老就是基础设施和建筑老旧化,人口老龄化;双弱是抵抗风险能力弱,自救能力弱。老旧小区是韧性城市的薄弱环节,必须尽快补上短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在11月27日-28日期间在上海举办的《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的学术高峰论坛》上表示。

宋春华表示,韧性是一个物理概念,就是物体受外力作用后产生形变以后的恢复能力。城市的韧性是指城市在遭受持续性压力或突发性的灾害冲击的时候去应对、恢复、生存发展的能力。

“全国的老旧小区有16万个,涉及到4200万户,老旧小区特别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不少是水电气路绿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不能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或者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安全。要建立起新的机制——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担的改造资金机制和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这样才能把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做得更好。”宋春华说,“总书记提到了‘抗疫’是城市治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次新冠疫情使我们对韧性的问题更加关注,这次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必将引起社会和业界的高度重视。”他表示,韧性城市能综合应对各种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外来风险有适应、缓冲、反弹的能力,把灾害化解为最小,同时又具有提前预防、积极响应、及时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1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要加快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宋春华表示,城市应选择一种紧凑型的集中式的总体布局,这样的话,城市可以在建成区之外有适量的冗余空间,也就是城市的战略留白用地,平时作为城市的生态用地和重大项目的后备用地,在遭遇疫情或者其他灾害的非常时期,可以作为避难、疏散、隔离、收容、救治用地,以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城市的硬件系统是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韧性城市的物质支撑,其保障作用和应急能力不可或缺。

建筑系统除常规的适用性外,应符合应对灾害的功能,尤其大空间的公共建筑,从抗疫救灾的需要考虑,应该配齐水、电、气等设施接口,在紧急的情况下可迅速转换为收治患者和伤员的方舱医院。其他的生命线工程,一些隐蔽工程、信息网络系统、交通物流系统、避难疏散系统等等,都应该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并在遭到损害的时候有快速恢复和替代的预案。因此,硬件的保障性和应变能力也非常重要。

宋春华说,这次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居家办公,利用远程办公平台和视频进行交流,避免了交集感染,也节省了办公成本,包括一些国际交往也在线上进行交流,这就改变了过去必须通过国际旅行、漂洋过海才能实现面对面交流的固有模式。即使是在后疫情期间,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办公方式,或者辅以定期现场交流的混合办公模式;必须到现场作业的也要尽可能做到严格的功能分区。

他认为应该关注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提升住宅的综合质量。他说,人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家里面度过的,今后可能还会更长,因为有可能居家办公。所以住宅的品质对人的心理、生理、行为、安全、健康、效率等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一个高质量的大都会,它的住房标准要不要提高?我觉得应该考虑,北京已经在这样做了。除对日照、通风、防噪等有所要求外,还应增加对疫病预防感染、阻断传播等方面的要求,在硬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说要设置户式的换气系统,要加空气的消毒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提高卫生防疫的能力,要设置卫浴的独立排气,要完善住区和住宅的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等。”

此外,宋春华还认为应该尽快消灭毛坯房,推广装配化室内装修,减少对居家办公和生活的干扰;同时,住宅建筑应该开辟第二生命通道。

    责任编辑:刘秀浩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