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好看好玩好买,手造博览会将“非遗扶贫”玩出新花样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0-11-29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刺绣、蜡染、手链……贵州布依族格纹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韦厚珍今年把许多合作社村民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带到了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精美而又质朴的工艺,让路过的观众忍不住驻足观看。

去年,韦厚珍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担任蜡染体验课的老师,也有一个展位,展示布依族的非遗手工艺品。短短3天的博览会还没结束,热情的上海市民就把她的展位购买一空。

贵州布依族格纹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韦厚珍带来许多当地手工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

“我明年一定还要来!”韦厚珍惊讶于博览会上的购买力和大家对非遗的热情,今年她作了充分准备,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手工艺品。

11月27日,第六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4号馆开幕。今年博览会主题是“协同创新、快乐前行”,9000多平方米的展会面积内,“非遗扶贫”成为最有亮点的一个部分。

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全国先后设立的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走出了文化扶贫的道路。“在家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是疫情期间居家就业扶贫增收的生动写照。

博览会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统工艺工作站”支持项目。来自中西部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的非遗扶贫工坊和非遗传承人,带来蜡染、刺绣、编织、竹编、泥泥狗、铁艺灯笼等非遗项目,涉及藏族、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赫哲族等近十个民族的非遗传承人云集博览会。

第六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开幕

在大都市,非遗手造焕发光彩

韦厚珍热闹的展位是“非遗扶贫”板块的一个缩影。虽然名为“扶贫”,大部分非遗均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但独特的自然和民俗风情,让这些地区的非遗手工艺品散发着原生态的魅力。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淮阳泥泥狗”的展位上,几排黑底彩绘泥塑玩具造型宛如上古时期图腾,十分吸睛。

“‘泥泥狗’反映的是史前图腾文化,无论造型还是上彩,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 69岁的代表传承性人许述章自小就随父辈祖辈学习捏制泥泥狗,已经有50多年艺龄,是第八代传承人。

淮阳传说是伏羲陵所在地,“泥泥狗”又叫陵狗,是“羲皇古都”淮阳民间泥塑玩具的总称,相传是从伏羲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祭祀物。伴随着古老的太昊陵庙会,“泥泥狗”的制作技艺在一代代艺人手中流传。

许述章记得小时候除了务农,家中没有其他营生,“泥泥狗”就成了唯一的副业,做上一年,拿到太昊陵庙会上出售一次,能赚到一些钱补贴家用。

淮阳“泥泥狗”造型颇似远古图腾

“泥泥狗内涵有两大类,图腾文化和生殖崇拜。具体造型多达600多个,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处不有。” 许述章制作的“泥泥狗”始终保持传统风格,古朴怪诞,色彩对比强烈,上彩是点线组成的图案,和古陶上的绳纹等纹路相似。

伏羲女娲结合,诞生了华夏民族。在这样创世神话背景下,泥泥狗中的很多造型有生殖崇拜的含义。在当地,“谁家泥泥狗多,就代表子孙旺盛。”靠着制作“泥泥狗”的手艺,许述章一家过上了不错的生活,现在国家重视非遗,“泥泥狗”名声越来越翔,他和老伴已经不再务农,常年做“泥泥狗”,家里的第二代、第三代也传承了这门手艺。

在青海果洛展台,写有“吉祥如意”、“莫舍己道,无扰他心”等祝福语的藏文书法条幅,令人耳目一新。

展台负责人班玛陈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文书法(果洛德昂洒智)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的作品。德昂洒智是对果洛地区流传和使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文书写与制作墨纸工艺的统称,主要器具有笔、墨、纸、砚、写字板、文具盒、毛刷、砚套、打线器等物品,堪称藏族“文房四宝”。因起源于果洛州达日县德昂乡而得名,始自吐蕃王朝时期。要掌握全套器具的制作和书写并非易事,班玛陈利跟着老师格桑达杰学艺,还只是粗通技艺,而要达到老师的技艺水平,“要二三十年的功底。”

与传统的汉语书法不同,藏文书法以前多用于抄写经文,或在唐卡上使用,从未独立出来以书法条幅的形式存在。“果洛的祝福”德昂洒智书法挂画系列正是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果之一。上海大学为果洛地区带来了4期研培教学班。在上海大学老师和设计师的建议下,传承人尝试以书法挂画的形式表现德昂洒智藏文书法。

班玛陈利介绍,参加培训班后,在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创新后的德昂洒智书法挂画也受到欢迎,结婚、过年等节庆,都有人购买,给古老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此外,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办传承人驻地创作活动,牵手传承人进行跨界合作,目前孵化新品约100余件。比如,“格桑花”藏银锻造服饰系列、“舞动的果洛”树脂银饰茶具系列等。

鱼皮做成衣服什么样?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非遗研培扶贫项目的展位上,鱼皮服饰、鱼皮画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赫哲族的鱼皮衣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是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以鱼皮做衣服是他们的传统。三四十年前,为了传承、保护这项技艺,工艺美术大师孙茂密带着使命到赫哲族村学习鱼皮制作。如今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孙茂密手里延续下来的这项技艺开始重新教授给赫哲族村民。现在他和老伴、女儿都是赫哲族村的荣誉村民。

孙茂密的女儿、省级非遗传承人孙雪介绍,此前赫哲族会将鱼皮简单粘贴成鱼皮画,挂在墙上装饰,她父亲改良了鱼皮画制作技艺,增加了手缝等形式,还将新的图案、颜色引入,将这门生活技艺艺术化。

“我们会教赫哲族渔民及家属做贴画、挂饰,在旅游区卖出后补贴家用。”孙茂密说。目前,他创作了中国龙、敦煌飞天、二十四孝系列等鱼皮画,鱼皮画也不再只是用鱼皮,还与桦树皮、油彩画、国画跨界,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生命。

让非遗在孩子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非遗传承人都十分信任我们。”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总监章莉莉把“非遗扶贫”板块带进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已经是第二年。去年,城市版块和非遗板块“混搭”,非遗板块大受欢迎。传承人既了解了大城市的设计,又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手艺,很多展位还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

今年济南非遗博览会上,章莉莉是第三板块“非遗扶贫”的策展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全国设立的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大部分都参展了, 章莉莉就以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的名义,邀请了一部分人来参加,在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策划了一整块的“非遗扶贫板块”。

尽管受疫情影响,非遗传承人们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在博览会开幕前从天南海北来到上海,让章莉莉十分感动。

“他们有很多好东西可以带给上海,上海的消费力也很强,能帮助这些传承人,带动当地的非遗手工艺品销售。”章莉莉说。

“以非遗的方式扶贫,各大院校都有成功经验。这次把全国各地非遗产品、民间艺人引进到手造博览会,丰富了博览会的内涵。” 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汪大伟表示,手造博览会的初衷是以手工方式让孩子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美。将非遗引入博览会,可以让孩子们从简单的发现美更进一层,通过非遗手造了解传统文化,体验传统艺人的聪明才智,“在都市生活的孩子,容易被网络、电视‘先入为主’地影响审美,我们希望能让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的美‘先入为主’,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