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职场女性应如何突破“性别歧视”困境

2020-11-30 15: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给予了女性越来越大的表演舞台。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职场,因为女性所具备的亮丽的外表、亲切的笑容以及柔和但不失力量的领导力等特质而在各个不同领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甚至是在公司中出任关键职位,独当一面。

不可否认,独立、自信、干练的职场女性,已经成为了时下社会生活中一道亮丽而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但是风光背后,其实职场女性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女性就业率高达73%的中国,长期的性别歧视下,女性在职场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并且遭遇了许多不公平待遇。譬如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设立“仅招收男性”这样的性别条款把女性挡在门外;还有的用人单位对妊娠期女性员工进行人事调动,排斥、孤立孕期女性员工,逼迫其自动离职。

无法想象,性别竟成原罪。女性不仅因为承担生育责任而在职场上进退维谷,还因为性别差异而面临能力不被认可、职业晋升受阻、薪酬距离男性员工收入差距甚远等问题。尽管社会思想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但是一时间我们仍然无法消除关于性别歧视的固化观念,意味着女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会遭受不公平待遇。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发布的《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预测,按照目前的速度,想要打破这种职场性别歧视至少需要108年!

在完全实现性别平等之前,女性应该如何在职场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在职场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帮助职场女性突破职业发展瓶颈,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联合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特别企划,邀请学慧网CEO、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燕作经验分享,以高燕老师从职场新人到千人公司女CEO的成功职场经验为例,探讨职场女性应如何突破职业“围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1.女性如何应对“职场性别歧视”?

女性在职场中之所以会面临性别歧视,很大原因来源于女性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譬如说生育及照顾家庭,而这些会占据女性相当一大部分的精力,以致于无法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尽管高燕老师如今已经是管理千人公司的女CEO,成为成功的职场女性代表,但是在她求职的过程中也同样遭遇过职场性别歧视,当已婚未育这些条件赤裸裸地呈现在HR眼中,自然会受到一些质疑。在这种情况下,高燕老师表示,一味地使用网传面试技巧委婉回答问题固然会得到一些机会,但是站在个人角度,她更愿意和面试官坦诚以待,不回避面试中的一些敏感话题,但是也要表明自己对待工作态度,即不管是不是有生育计划,只要处在工作岗位上,自己必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当然也许这样回答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些机会,所以她并不建议所有的人都这么硬核地去面对HR,需要提前衡量自己选择的机会有多少。如果我们每一个职场女性都能用非常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应对这个问题,职场上的状况和格局会逐渐发生变化。

提到自己当初从美国回来后的求职经历,高老师说“我当时这个情况是在那家企业里面有一个我自己以前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他对于我过往的经验、资历、能力,包括人品和职业操守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所以其实是他在公司里给我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书。这样的话,我的能力、经历,包括职业操守可能盖过了我有可能要孩子的这个事情给他们带来的担忧。所以最后就如愿地加入到了那家公司,最后我的工作成果也证明确实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求职时,熟人背书会大大提升面试通过的几率,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美国人就非常注重这种熟人的介绍,包括校友这样的一些关系。建议女性朋友,不管我们曾经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做了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特别注重打造自己的职场口碑,因为这个口碑会跟我们一辈子。在关键时刻,可能熟人的一封推荐信,他给你的一个背书,都能让你过往经验中优势的部分压过你作为女性的性别劣势。

2.当女性选择回归家庭,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量?

婚姻和事业如何平衡?当女性结婚生子之后,重心很容易倾向家庭那一方,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回归家庭,当全职主妇,然而这样的选择往往会被一些人嗤之以鼻,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在高燕老师看来,职业女性和全职主妇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回归家庭这件事儿不是在一个理性的分析下面,是被动或被迫做出的决定,就会引发很多后续的问题。有选择空间时,职业女性是否因为孩子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需要考量以下3个要素。

第一,经济因素。如果你选择回归家庭带孩子,那么就要考虑自己损失的工资收入能不能比得过雇佣保姆的费用,如果你损失的收入是远远高于那部分的话,很可能你要做另外一个考量,是不是值得?当然了,这个决定既然是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那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个经济账,很多的女性会说“哎~我比较看重我和孩子一直在一起,陪他成长的这样一个过程”。那我觉得这种选择是要被尊重的,但是你要承受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当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候,你要考虑下一步你还要不要回归职场?如果你要回归职场,那你就要给自己要提醒一下,在带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放弃学习,因为现在的社会信息发展的这么快,各个行业发展的如此之快,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不进则退。等到你的孩子长大了,你可以回归职场的时候,你可能发现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能力已经过时了,那个时候可能你的选择空间就会特别特别小。说到这里,大家可以参考很多学慧网学员案例,他们之中有二胎宝妈,有可能已经快接近退休年龄的阿姨,都会在全职做主妇的过程当中,学了学慧网的营养师课程、健康师课程,可能在一个我们认为都不是一个职场黄金年纪的时候,仍然能够开启开启她的职业第二春,我觉得那就是完全看她在这个过程当中给自己做了哪些充电的准备。

第二,我们也要考量即使在全职做家庭主妇的过程当中,你无暇去学习更多不一样的知识,那么你是否能够把育儿本身就当成一个能力。大家都知道,其实教育这件事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以致于我们经常说其实家长才是最应该持证上岗的工作,因为很多家长都缺乏教育孩子的这个能力。因此,在未来某一天,当你回归职场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把你育儿的经验变成一种能力输出给别人?那样,也许你可以打开职业上的又一片天地。

最后,如果是在另一半的要求下回归家庭,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警惕。“我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我也深深的知道,就是能力这件事儿,自信这件事儿是任何人都给不了你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赢得。甚至不管我们的爱人多么爱我们,他们爱我们其实并不影响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女性,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谈吐、气质、外形上等方面。而且你要知道,如果我们把自己荒废掉了,不能够逐渐充实自己,也许有一天这个爱都会变的。”所以,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女性,如果你的另一半要求你一定回归家庭,你自己一定要考量一下他此刻对你的爱是否能够长远,你是否应该把自力更生的力量放在自己的身上。

3.企业应该如何给予职场女性一些支持?

作为女性工作的主战场,企业应该给予职场女性一些有力支撑,让她们可以在职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CEO,我当然不希望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些不愉快,能够在更多的女性的员工身上去来发生。所以其实站在企业的立场,真的可能要去来调整一下我们用人的一个心理,尤其是用女性员工的一个心理。”

中国是女性参与工作率最高的一个国家,现在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青壮年劳动力的人数占比实际上在逐步缩小。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请问我们的职场上是否能够缺少女性生力军?如果企业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女性的职业人士我们缺少不了,那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我们就必须去拥抱他们,去正视她们要面临结婚、生子等等这样一些正常的生理阶段,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给予的不应该是抛弃,而是支持。“2007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出差,当时有一个看起来马上就要生产的同事还在和我们非常开心的交流,后来我就问她什么时候是预产期,她告诉我说‘就是明天’当时我还很慨叹说这个人第二天就要去医院生产了,今天还如此投入。”这件事儿也证明,其实女性员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娇气,在现今社会,如果大家都能够注意科学生养、科学健身,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那么即使是在怀孕的状态当中,仍然能够保持一个不错的工作产出。

另外,等到怀孕女员工生产过后回归职场之时,在企业层面能否给予这些女性员工更弹性的工作时间,甚至如果真的有条件的企业,是不是也可以在企业当中设置一个day care中心,方便在重要岗位工作的女性员工既能完成工作还能照顾到孩子。我觉得这些科学化的、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也许到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成为企业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现实。

4.家庭作为女性的背后依赖,应该如何帮助女性实现职业成功?

作为一个家庭来讲,不管是否希望女性全职回归家庭,都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女性更多情感、心理上的一些支持。比如说如果她真的全职回归家庭,作为另一半,不要认为妻子在看孩子就是全世界最轻松的工作,相反这是没有薪水、没有人会给她回报和嘉奖的最难的一份工作,而这个过程当中,她们如果还能够在付出的同时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真的是需要家庭给全职妈妈们更多的情感上的正回馈。更甚者说,如果家庭能够支持全职妈妈在整个带娃的过程当中,保持学习能力上的与时俱进,那么不管是对全职妈妈而言还是对整个家庭而言,都会是一个更好的局面。当然,如果你的爱人对你说希望回归职场时,我也希望你能够给予她支持和理解。毕竟在如今的这个社会情况下,关于养娃的社会化服务越来越专业,如果你的妻子非常珍爱自己的事业,她的养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经历,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家里,你不希望她失落,你希望家庭幸福,你也希望她幸福,那也请你尊重她这样的选择。

尽管消除性别歧视任重道远,但是相信在企业、家庭和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打破这种职场上因性别差异而衍生的各种鸿沟,让女性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专业能力,收获事业上的“春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