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国驻沪总领事:上海成为了法国各类主体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

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2020-11-29 10:5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这是‘基于理性和必然’的选择。”1964年,迈出历史性一步的戴高乐将军如此解释为何中法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追求独立外交的法国因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而在仅仅16年后的1980年,法国又在黄浦江畔设立总领事馆,再次走在了西方大国的前列。

2020年是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设立四十周年,也是总领事官邸所在地巴赛别墅建成近百年。同时,2020年的中法、中欧关系也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疫情暴发后,中法之间频繁互助,两国医学专家密切沟通,法国驻上海领事馆见证和参与了双方的一系列互动。

巴赛别墅

接下来,经过抗疫斗争的中法、中欧还面临一些高层重要政治议程,而在地方层面,商业、教育、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也亟待恢复与发展。法国与中国互动的政经气候如何在后疫情时期重新起步,继续发展?在其辖区内,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如何与中方伙伴一同重启具体项目上的合作并达到新的高度?

近期,2019年赴任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纪博伟就上述问题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介绍了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历史、总领馆在疫情期间与中方伙伴的互动合作,以及对将来继续加强中法、中欧在地方和具体事务层面上协作的看法。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纪博伟

“上海与法国渊源极深”

澎湃新闻: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巴赛别墅的历史?

纪博伟:今年刚好是巴赛别墅建址一百周年和法国在上海开设总领事馆四十周年。我感到很有必要庆祝一下,因为它们都意义非凡。巴赛别墅建于1921年,由一家法国银行聘请专业建筑师出资修建(编者注:巴赛别墅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1431号)。别墅的第一个主人就是一位银行家,在此居住了大概十年左右。随后的年头里别墅换了很多主人,其中有法国人、美国人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侨民。

1949年以后这座建筑的所有权为中国政府。到了1980年,法国在上海开设总领事馆的时候,巴赛别墅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它成为了法国总领事官邸所在地。它的历史变迁刚好能够反映出上海的国际化维度,以及上海与法国之间的特殊“缘分”。

以前只是听说过上海与法国的联系非同一般,但自从我一年前到任,我才亲身感受到这种联系何其紧密。在所有的东亚城市中,可能上海与法国的渊源是最深的了。

澎湃新闻:法国在1964年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而改革开放后,法国又首先在上海设立了总领事馆。

纪博伟:是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是法国在华设立的首个总领馆,也是改革开放开始后,西方大国在上海设立的首个总领馆。可以说当时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法国走在了前面。

1980年,法国时任外交部长来到上海为总领馆揭牌。他当时在讲话中回顾了戴高乐将军对于中法关系的远见,并表示法国认为上海的发展正代表了亚洲的未来,因此在上海设总领馆正当其时。今天回头来看,上海的发展和她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不要忘了,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才刚刚拉开序幕,当时在上海设总领馆的决定正体现了法国发展对华关系的进取态度。

中法关系发展史中总是不乏双方的远见,这对两国的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中法是两个大国,在经济和其他关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达成一致,但重要的是双方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中法关系。

四十年前双方关系的发展还体现出了开放性,结合当前的世界局势,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一点。去年马克龙总统来访的时候,我记得他评价道,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象征着开放。这也是我们今天庆祝四十周年希望传达的信息。

现在世界正被疫情影响,但我们对中法关系的未来十分乐观。今天纪念巴赛别墅百年和领馆设立四十周年,就是为了展现这个关系的活力和丰富内容,接下来我们将更加忙碌,因为合作的议题太多了。

从教育合作到全方位合作

澎湃新闻:四十年前,两国的合作领域与现在全然不同,您是资深对华外交官,可否讲述一下两国交往的重点领域是如何演变的?

纪博伟:在刚刚设馆的时候,中法合作的一个重点是培训中国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帮助中国人走出国门学习。医疗领域的教育合作就是一个例子。在今天上海的瑞金医院,很多的中国医生能讲一口十分流利的法语,双方的合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今天。文化、科学和建筑等领域的交流在总领馆设立以后也活跃起来。

至于商业领域,最开始的时候有一些法国企业来沪设立商务代表处,后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将上海作为开拓中国市场的前哨,在此开厂、建中国区总部,甚至设立科研中心。科研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巴斯德研究所。

我过去驻华的时候主要还是在北京开展工作,经常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我认为与过去二三十年相比,现在的上海最突出的变化是成为了法国各类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而且这发生在所有领域。

最近一段时间,我还注意到上海在文化领域的发展。去年马克龙总统来访时见证了蓬皮杜上海中心落成,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这几年也多了起来,最近巴黎玛摩丹莫奈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日出·印象》也来到上海展出。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上海正逐渐成为一座国际文化都会。

教育合作方面上海的地位同样重要,目前,赴法的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江浙沪地区。中国的高校中现在总共有17所中法学院,其中有10个位于江浙沪。

“疫情后上海形象更好了”

澎湃新闻:今年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的人员往来交流产生了影响。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是否与中方保持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互相沟通的主要是哪些信息?领事馆为便利双方专家的沟通讨论做了哪些工作?

纪博伟:上海总领事馆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中国国内的疫情。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一直紧密跟踪疫情信息,巴斯德研究所是一家中国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同时也与很多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有合作,其中包括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中法双方的科学家们一开始就参加到了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中。因此一个多月前我也很欣慰地看到巴斯德研究所科研联合所长安瑞璋(Fernando Arenzana)教授获得上海市政府设立的“白玉兰纪念奖”。

疫情期间,总领事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在上海的法国侨民,为他们提供疫情相关的信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一直在跟踪上海地区的公共卫生情况,而上海的政府部门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比如外办会为驻沪的领事馆组织会议,通报一些防控疫情的信息。

此外还有中法双方医学专家的各种交流,已经拥有对抗新冠病毒经验的中国专家们会在这些场合联线法国同行,探讨病毒的特征和防控办法。之所以能够立即组织这样的交流,是因为上海与法国早就拥有密切的医疗合作史。两方的专家们互相熟悉,甚至都不需要第三方介入,自发地就打电话给对方,然后一拍即合组织了视频会议。我曾经参加过几次这种视频会议,发现双方的专家往往都是熟人了,根本不需要领事馆或者其他机构来为他们互相引见。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我认为上海的国际形象在疫情之后变得更好了。这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上海一开始就严肃看待疫情,在疫情防控方面行动迅速而高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次,上海防控疫情的同时还保持了对外国人的开放,外国侨民生活在上海没有感到被歧视或被抛弃。我想,这强化了外国对于上海是国际化都市的认知,很多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和企业会觉得,假使要在中国做什么事情的话,可以先来到上海试试。

澎湃新闻:新冠病毒大流行影响了很多事项,包括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地。此外,在舆论沟通层面,欧洲媒体中有一些政治化中欧抗疫合作的声音。从中长期看,您怎样看待地区层面的双边关系发展?

纪博伟:2020年的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也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比如应该长远地思考问题,两国加强合作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会在长时段之后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我前面提到的医疗卫生领域就是这样,四十年前,在合作刚刚开始的时候,谁能预见到今天的成效?

放到今天也是一样。我们看到现在中法、中欧的不少议题被舆论政治化了,但专业人士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明白为何要合作。就如上海医生和法国医生之间的故事一样,公卫危机来了,他们自发地展开专业讨论。双方的专家历经几十年合作,互相完全信任,讨论就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

今年的疫情确实影响了合作日程表上的一些事项。总领馆今年不得不取消了很多活动和项目。不过同时也有因为疫情而推进的事情。法中双方的各种机构都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日出·印象》展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早在疫情以前,中方伙伴就与玛摩丹莫奈美术馆洽谈出借《日出·印象》,不过玛摩丹莫奈美术馆认为,这种级别的画作只能因不同寻常的理由而外借,因此一直没有同意。原本双方商定今年春天会在上海举办一场印象派画展,但不包括莫奈的这幅名作,后来疫情暴发,画展也推迟了时间。

随着疫情的发展,双方又想,为什么不借出《日出·印象》呢?现在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人们需要振作,疫情也不能阻止生活,明天的太阳仍将照常升起,于是顺理成章地就有了这次在中山东一路1号(Bund One Art Museum)的展出。用地缘政治的视角看,这种细节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它展现出了即便是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双方的往来也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密切,因此看待双方的关系一定要用长远视角。

就在疫情期间,3所新的中法学院在长三角地区建立。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能在当下保持如此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2020年8月上海总领馆重新开始处理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申请,今年的数据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多一点,而去年从数据上看算是一个大年。考虑到疫情防控工作给申请学校、签证和国际航班带来的不可控因素,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其实并不寻常。

因此可以说,疫情为双方的关系发展带来了一些客观困难,但同时,一旦找到了解决方案,合作也可以加速推进。同时也要看到,一些舆论和媒体上的声音也会放大困难,但这不一定符合实际。实际上,中法双方的政府高层在整个疫情期间都保持了极高频率的对话,因为双方都明白,正是在危机时期,才更需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马克龙总统之前曾说过,他将在今后高频率访华,现在没有理由去改变这种做法。

“中法关系融入到中欧关系大框架中”

澎湃新闻:德国近年来在欧盟外交政策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不过,德国明年将面临高层换届。在法国这边,马克龙总统则表示将每年都访问中国,是否可以期待在德国政治走向过渡期的时候,法国发挥出稳定中欧关系的作用?

纪博伟:从法国这边来说,我们有很强的意愿将中法关系融入到中欧关系的大框架中。这样的关系能够对整个世界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在这样的层面上,我们更能够进行真正的战略对话。很显然,要实现这一点离不开紧密的法德合作。对于欧洲今后将在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欧盟内部的声音正变得更加统一。不管是在对美、对华还是对俄关系中,欧盟越来越倾向于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法国认为这对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带来更多的稳定性。

    责任编辑:胡甄卿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