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穿城而过·1990s|都会好的,总会有的
这里是摄影师许海峰拍摄于1990年代的照片。拍摄对象是当时还未拆除的淞沪铁路沿线。这些照片曾在那行-零度空间进行展览。虽然展览已结束,但我们仍然试图在线上呈现,让更多人有机会借此思考这座城市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由许海峰摄于1990年代的上海。
商业街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形态出现。某种程度上,由商品堆砌出的眩晕感,是铁轨在背后推动而来。铁轨将远方的待售之物大批送来,让本地的消费者难于决断,也将更多闲逛者吸引过来,进而铺展出更多用于陈列和展示的铁架。人们穿行在铁轨和货架之间。至此,如本雅明所说,拱廊正是铁路翻转的倒影。
淞沪铁路之所以保留这段基底,正是要以人与货物的流通,来支撑商品经济运作。而用于工业生产的那些轨道,即便此时尚在缓缓运行,也只是将要退散的细枝末节。产品生产的过程被逐渐清除出人们的视野。而商品销售则依托着媒介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快地翻新着花样。
铁轨与地铁站取代了船只和码头的功能。为了让大型的商业装置不至无人光顾,在连接外滩的南京路步行街之下,必须有地铁轰隆隆跑起来。需要让人把体力用在逛街上,而不是前来的路上。穿行于众多商品的图景之中,在欣喜和疑惑之余,人们有时也辨不清方向,既亢奋又疲倦。
在大型的商业街区,穿着、手提袋,这些物件的使用价值,需要让位于展示面的功能。所谓街拍正是由此而来。虽然自家做的衣服也称得上别致,但街区内公共生活的审美风潮,毫不意外地,逐渐与几条最时髦的商业街趋同。
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找到更好的买主。在商业街上,那些集中精神观看别人如何消费的人,对这一道理的理解最为深刻,并在其后若干年中,不断试图创立新潮之物,或为新潮之物创设市场。但他们也许忘了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商人需要学习哲学的原因之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