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涵股价一年半跌去77%,业绩下滑张大奕“背锅”

2020-11-27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猫妹小姐姐 猫财经

11月25日晚,如涵(RUHN.US)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会已于当日收到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和沈超发出的无约束力的“私有化”初步提案,将收购所有流通的A类普通股,包括以美国存托股票代表的A类普通股,以及B类普通股。

针对A类普通股,提案中表示将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3.4美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受此消息影响,11月26日美股开盘后如涵股价一度下跌9.74%,最终收盘时公司股价为2.89美元,跌幅为6.27%。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私有化”提案中的价格,如涵目前的股价还有约17.65%的潜在涨幅空间,不过与一年前每股12.5美元的发行价相比,已经跌去76.88%。

增速下滑、现金流转负,

如涵不否认“回A”

某种程度上来说,2020年可以称为“直播带货元年”,受疫情影响,“宅经济”迅速爆发,大多数商家迅速从疫情中恢复的办法都是引入线上直播带货,而到双十一第一波预售时,仅李佳琦和薇娅两位头部主播GMV就达到近80亿。

相比于2016年前后出现的普遍性网红经济热潮,2019年前后的直播市场更向头部集中,中腰部主播能得到的流量以及其带货能力可能并不如预期的强,而这在如涵的财报里也能很好的体现。

当“网红经济”、“直播带货”频繁推动国内证券市场出现“妖股”时,正经的MCN机构如涵的营收增速却开始放缓,事实上,由于对头部KOL的依赖,如涵的增长一直都很缺乏动力,而想要成功复制一个头部KOL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11月23日,如涵最新公布了2021财年第二季度(即2020年7月1日至9月30日)报告,公告显示截至9月30日时如涵旗下签约KOL数量已经达到180人,同比增长约23%,并且早已有前期单一的淘宝直播平台向小红书、快手、抖音等全社交媒体平台发展,但同时净收入总额却同比下降9%,只有2.49亿。

2019年4月3日如涵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发行价为每股12.5美元,但这“网红电商第一股”却是有点“水土不负”,上市首日大跌37.2%,收盘时股价仅剩7.85美元,此后一年半的时间股价再未超过发行价。

而一年半后,如涵股价跌去76.88%,三位创始人却要以3.4美元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退市,不知当初以12.5美元买入的股东们作何感想。

那么如涵私有化之后要做什么呢?历史上也有多家中概股私有化之后在A股重新上市,比如三六零、分众传媒等,这些公司“回A”后往往都有不错的估值,二次上市后股价也都不同程度的上扬,而如涵相关负责人也向中国证券报表示,顺利的话,公司将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私有化,未来不排除A股上市的可能性。

另外,年内也有聚美优品完成私有化,在主业美妆电商之外,业务重心开始偏向共享充电宝“街电”,那么对于如涵来说,未来更可能成为KOL“中介”。

“去张大奕化”难见成效,

负面舆论影响公司营收

A股的上市审查非常严格,对于营收、净利以及业务模式等都有要求,因此去年纳斯达克上市也是如涵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而当时,除了净利润水平不符合标准,如涵另一个常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过度依赖张大奕”。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一文中,猫妹就提过,递交招股书时,如涵旗下签约了113名KOL,其中仅三大头部KOL张大奕、大金和莉贝琳就贡献了12.2亿GMV,占总GMV的55.2%。

而在后来披露的2020财年报告中显示,如涵在2018财年-2020财年中,分别有52%、55%和58%的净收入来源于张大奕的网店,对于张大奕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在上市后有所减缓,而换句话说,一旦张大奕本身出现问题或是网店销量下滑,如涵也将遭遇重大危机。

今年确实也验证了这种风险的存在,4月时张大奕曾一度陷入“小三风波”,舆论也真实的反映在张大奕网店的销量上,如涵在2021财年第二季度报告中提到,产品销售收入的下降部分归因于某位头部KOL在4月时遭遇的负面宣传,从而导致以其姓名命名的网店销量大幅下滑。虽然如涵没有明确提及,但就时间来看,指的就是张大奕。

去年招股书中,如涵就将自身业务分为红人经济、营销推广和电商业务三部分,彼时由旗下KOL通过自有店铺销售产品是如涵主要收入来源,2018财年及以前这种模式下的收入占比超过96%,但存在的问题是这需要背后MCN公司负责从设计、制造、物流、仓储以及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工作,因此往往毛利率更低,重资产模式也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018年之后,如涵明显开始偏向平台类业务,即通过批量签约KOL,经过统一培训后为第三方品牌店铺提供广告或直播带货服务。这种轻资产模式也让公司的净利润有转正的迹象。

网红电商到KOL“中介”,

自营电商严重“拖后腿”

其实,在上市以前如涵就有服务型业务,只是当时占比较低,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以张大奕为代表的KOL通过微博等渠道吸粉,最后通过其淘宝店铺进行变现,2017财年,如涵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务营收分别为5.72亿和545万,公司运营的核心模式显而易见。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这种电商网红的模式下,如涵一方面只能以较低的毛利率水平运营,同时该项业务毛利率还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2017财年、2018财年末时如涵存货分别达到2.35亿、3.2亿,处于高位并不断提升。

另外,作为网红电商,最终网店的销量完全取决于KOL的粉丝数量以及粉丝对其的信任程度,根据2021财年第二季度报告,如涵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务所耗用的销售即推广费用分别为3496.6万、4734.9万,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一个能直播带货的KOL要比培养一个能吸粉开店的KOL简单得多。

这种情况下,如涵开始不断强化自身的平台属性,直到2020财年,公司产品销售收入9.93亿,同比增长5.28%,而服务业务营收达到3.03亿,同比增长101.28%。

与此同时,如涵的存货压力也开始缓解,2019财年、2020财年末公司库存分别为2.2亿、1.46亿,连续两年下降。

当然,直到最新的2021财年第二季度报告时,商品销售收入依然是如涵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此时服务业务与其规模上的差异已经不明显了,甚至报告期平台模式下实现了1200万盈利,而商品销售依然亏损。

原标题:《直播带货如火如荼,MCN却逆势私有化,如涵股价一年半跌去77%,业绩下滑张大奕“背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