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三五故事】战旗村书记高德敏:村里来了“新村民”,旅游收入翻了番!

2020-11-27 11: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立冬后,巴蜀大地寒意渐浓,成都郫都区战旗村却不乏热闹——停车场停得满满当当,文旅综合体“乡村十八坊”内,游客与村民讨价还价……

过去五年以来,战旗村成了四川的“明星村”,不仅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还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这个面积仅2.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因创新土地经营,推动集体经济市场化专业化,逐渐成为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

回首过去五年,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感慨万千。在他看来,战旗村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在于抓政策抓机遇。“我们真正把集体资源转变为资本形成集体经济,把集体资金变成股金,让农民变股东。”他说,把政策用好用“活”,就能变成钱。

从一个普通村庄

到全国“乡村振兴样本”,

过去五年战旗村做了什么?

未来又有何规划?

每天随身带着两张图纸

记者来到战旗村党群服务中心高德敏办公室时,他正与同事沟通一个新近项目,桌上放着张《金星村规划图》。

还有两三年,57岁的高德敏就要退休了,但他的生活,却一点儿也没有歇下来的迹象——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先后有七八个人找他。有人是汇报工作,也有村民来反映“急难愁盼”。

听到记者询问,他从包里拿出份《金星村地形图》,其上标注着金星村140余个院落的详细情况,随后指着地图上某一处说,“刚那位村民,就住这一片,他们的老村长住在旁边。”

“我每天就像‘作战’一样,随身带着这两份图纸。”他开玩笑道。

▲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

金星村是战旗村临近的村庄,共1400余户村民,几个月前被优化调整合并到战旗村行政管辖范围内。最近几个月,高德敏的重点工作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原金星村村民,摸索土地及其它资源的基本情况,再了解一些村民们的想法。

高德敏将新纳入战旗村管辖的村民称为“新战旗村民”,“他们非常希望像‘老战旗村民’一样改变生产生活面貌,我们也在研究当前适应的政策寻求突破。”

高德敏告诉记者,战旗村是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在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基础上,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

“只有把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综合经营做成生意,农民才能真正致富。”高德敏说。

▲跳广场舞的战旗村村民

乡村旅游产业年收入从两三千万变成五六千万

事实上,这不是战旗村第一次在土地上“做文章”了。早在2003年开始,战旗村就先后数次通过土地资源统筹的方式,逐步形成土地规模化。高德敏告诉记者,这五年来,战旗村下的第一步棋,就是充分整合土地为基础的村庄资源。

2015年,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战旗村抓住机会,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余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收益超700万元。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从此打开了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有序进入战旗土地落户的大门。

为了实现村一级有效经营村集体资产,这一年,战旗村还成立了郫都区唐昌镇战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集体经济股份量化并分配给每一个村民,让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这些被整理出来的土地,除了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设,其余土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和项目落户。比如,土地受让方在这里建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酒店、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战旗村和一个公司合作建立了农村博物馆。

“土地的创新经营使战旗村每一寸土地的价值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高德敏举例,改革前,“第一捶”项目原一年只有近10万元收入,改革后引进新业态,每年仅是服务费产生的集体收益都不止十万元。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村上三四十人就业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只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才有出路。”高德敏介绍,在农业产业基础上装填其他项目,从而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是战旗村的“秘诀”。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旅游配套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土地入市后的资金结余,战旗村在2018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了“乡村十八坊”。

“这是创新土地经营的又一尝试。”高德敏说,战旗村有很多诸如豆瓣、酱油、布鞋、蜀绣等传统手工工匠,这些小作坊成不了大气候,有些还面临失传的可能。将这些小作坊集合起来,不仅通过“乡村十八坊”增加旅游元素,还能让小作坊的村民有更大的生产场地和销售平台。

高德敏明显感受到,过去的五年,比前面几年发展都要快。他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例,“按照成都市‘西控’的方针,我们把化肥厂等低端产业搬出去,新上了乡村旅游。”2015年前,战旗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年收入最多两三千万,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五六千万。村民的收入也从以前的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变成以服务业为主。2015年,战旗村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2019年达到3万元。

▲战旗村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

“研学+旅游”是战旗村未来的定位

高德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战旗人”,生在战旗村,长在战旗村。与当年大多数年轻战旗人一样,当年毕业后也有很多想法,一心想跳出“农门”。

改革开放后,他发现,农村慢慢变成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1984年,高德敏成为当时村支部招回来的年轻骨干之一,先后干过农业种植、办过企业。2010年,他从老一任书记手里接棒,成为战旗村第八任书记。

“这些年来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么?”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他。

“如果你要问这些年来的故事,那可就太多了,酸甜苦辣,数都数不清。”

“那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那肯定是2018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来视察了!因为那是对工作的最大肯定,再苦再累也值了!”他不假思索回答,随后笑了起来。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不仅是高德敏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战旗村发展的重大节点。高德敏说,自此之后,来村上交流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去年2月,由村集体和市场主体筹备建立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正式开课,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干部。

“研学+旅游是战旗村未来的定位。”高德敏表示,未来战旗村还会在会议经济上下功夫,将游学和研学结合起来,与学校、企业、机构合作,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延伸产业链加大附加值。

“当然,农业的金字招牌不能丢。下一个五年,我们会更内涵式发展。”他向记者强调,未来将利用乡村的立体空间综合资源,多业态融合发展产业。“战旗村会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进行顺应自然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资源的科学循环,打造天府之国的乡村记忆。同时,通过多元业态留住年轻人,吸引有知识有资金的人才进来,避免‘空心村’现象发生。”

▲颐养天年的战旗村村民

高德敏还记得2002年刚当上村主任时,被派往江浙一带新农村走访学习。“当时发现,不管用什么方式,只有把土地资源统筹起来,用好用‘活’,才能发展。”

尽管还有两三年就要退休,高德敏并没把退休看作结束。他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感情,退休后也并不想去城市生活,只想留在这里努力带新人,希望别人干得比他更好。

广场上,三五大妈约着在跳广场舞,外地的旅游团跟着导游走街串巷。

“战旗村,就像一棵树。”高德敏眯着眼睛看着广场上一棵树,顿了顿说,“你种下它,希望它长大,还希望它不断长大。”

带着这样的期望,他打算退休后去全国各大乡村都走走,看看他们是怎么干的,再把他们的先进经验带回来,就像18年前一样。

▶ 来源 | 红星新闻

原标题:《【十三五故事】战旗村书记高德敏:村里来了“新村民”,旅游收入翻了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