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最大卓别林回顾展
原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
导演: 查理·卓别林
编剧: 查理·卓别林 / 奥逊·威尔斯
主演: 查理·卓别林 / 马迪·科雷尔 / 艾莉森·罗丹 / 罗伯特·刘易斯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47-04-11
片长: 124分钟
文 / 深焦编辑部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今年再次推出的「HIIFF全岛放映」是平行于主节的环岛放映,精选多样类型的影片,面向全岛多元观众群体,足迹遍布全岛多个城市、多家影院,充分利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优势,让移动影像环岛发光,打造真正的“全岛嘉年华”。
本届全岛嘉年华的35部影片将在海口、琼海、儋州3个城市的12家影院展映。其中,查理·卓别林作品展映部分横跨25年时间,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五部作品——《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囊入其中,不仅如此,本次展映的五部作品全部为修复版本,而本次展映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卓别林作品回顾展。今天,深焦DeepFocus 编辑部主要为读者介绍的便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部作品,《凡尔杜先生》。
查理·卓别林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之内享有盛誉,其早年所塑造的经典形象几乎使之成为默片喜剧的代名词。进入有声片时代之后,卓别林的电影产量减少,但质量却并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 1947)便是其最出色的有声片作品之一。影片没有了卓别林以往的温馨与辛辣,而是一部黑色喜剧:故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法国故事,主角凡尔杜先生曾经是一名银行的职员,跟残疾的妻子莫纳和儿子皮特一同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到来,令凡尔杜先生失去了银行出纳的工作,为了生存下去,凡尔杜先生开始在全法各地猎艳,骗取钱财的同时杀人于无形。不过好景不长,凡尔杜先生在四处行骗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一出悲伤的喜剧也就此展开。
《凡尔杜先生》 1947年海报Chaplin Changes! Can you?
在1947年的电影海报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标语:“卓别林变了!你能吗?”(Chaplin Changes! Can you?)可见哪怕在影片上映之时,这部影片也颠覆了人们对卓别林电影的认知。以往小礼帽小胡子、笨拙又善良的流浪汉形象,如今骤然变成了一个举止轻佻、内心从容的法国连环杀人绅士,令人不禁疑惑卓别林到底是如何得到的如此具有颠覆性的灵感?事实上,《凡尔杜先生》的出现,涉及到一段著名而有趣的影史公案:在影片的最开头,我们赫然发现电影的故事想法来自奥逊·威尔斯(“Based on an idea by Orson Wells”)——其处女作《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一经上映便震惊世界,直至现在仍然在评论人心目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常年占据影史第一的位置——这里虽然写得很明确,但背后的故事却远比这个复杂许多,两个人对于影片编剧的署名问题也是各执一词。
从卓别林的角度上来说,他自称奥逊·威尔斯曾有想法拍摄一系列纪录片,其中关于连环杀手亨利·兰度(Henri Landru)的部分邀请他来出演。卓别林起初很感兴趣,但彼时威尔斯尚未写出剧本,希望卓别林能够帮助他完成剧本创作。卓别林起初并未答应,随后突然有了灵感,便用五千美元买断了这一想法,并且彻底颠覆了之前威尔斯关于纪录片的设想,创作出了这部黑色喜剧。威尔斯则对这一说法全然否定,表示自己已有成型剧本,卓别林最初答应出演,但随后又临时变卦,决定买下剧本自己执导。威尔斯急需用钱,便答应了他的提议。根据威尔斯的说法,卓别林重写了其中几个重要的段落,包括结尾部分。
《凡尔杜先生》开头Based on an idea by Orson Wells
的确,卓别林对亨利·兰度的兴趣可能由来已久:1921年兰度在巴黎受审之时,卓别林恰好也身处巴黎,因此他极有可能关注了这一案件,并对此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威尔斯关于卓别林重写段落的问题应该也是所言不虚,我们在《凡尔杜先生》里很明显可以看到肢体喜剧的痕迹,尤其是后半段湖心钓鱼的段落。影片充满默片特征的构图和简洁明快的摄影机调度也暗示了卓别林的全局掌控。
不过,从最终的成片来看,我们也很难说影片没有受到奥逊·威尔斯的影响,毕竟“黑色喜剧”中的“黑色”和犯罪都绝非卓别林所擅长,而是更偏向于奥逊·威尔斯的创作,尤其是联想到威尔斯之后的又一部佳作《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某种程度上说,《凡尔杜先生》正是《公民凯恩》到《历劫佳人》延长线上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关乎人性中爱的缺失与恶的滋长,也与资本主义兴起及至萧条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当然,卓别林也无疑为《凡尔杜先生》铺上了一层善的底色。在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场景中,凡尔杜先生本意是挑选一个流浪汉为他调制的毒药做实验,却鬼使神差地把一个刚刚出狱的女子带回了家。女子在攀谈的过程中逐渐吐露了自己的经历,包括她残废的丈夫,而这也让凡尔杜先生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最终放弃了毒杀计划,转而开始救助起这名女子。恐怕直至这时我们才能够确认,凡尔杜先生所谋害的几乎全都是好吃懒做的上流社会人士,而对贫弱的底层人甚至是流浪猫都照顾有加。这次令人动容的见面很难不让人想起卓别林早前的又一部作品《城市之光》(1931)——同样是帮助一名女性,同样地不求任何回报,只不过这次的善里还混杂着一层也许是威尔斯给予他的恶的色彩。
《凡尔杜先生》 剧照除了阶层性之外,影片也对当时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番总结性质的勾勒: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失业人口急剧攀升,世界金融体系面临崩溃……所有这些都是卓别林在默片时期,尤其是流浪汉系列中处理的问题。不仅如此,《凡尔杜先生》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危机与纳粹兴起的深刻关联,而极右翼势力借机兴起也在这部作品当中以纪录片段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说流浪汉系列和卓别林七年前的第一部有声片作品《大独裁者》(1940)存在某种外在的、形式上的紧密关联,即这些作品都是建立在相似的人物造型基础之上,那么通过《凡尔杜先生》,我们实际上也在卓别林的前作《摩登时代》(1936)和《大独裁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关联。
《凡尔杜先生》 中的卓别林无独有偶,奥逊·威尔斯也在当时因其政治立场被FBI列入了好莱坞的黑名单,于是二人先后移居欧洲顺理成章:卓别林移居瑞士,永远没有再回到美国,威尔斯则为了拍电影、赚取片酬在欧洲各国游历,并在1956年返回美国。或许正如他们的经历那样,世界历史总是处在交锋之中,人的内心也总是处在激烈的矛盾之下。凡尔杜先生即是这样一个角色、一个缩影,他处在善恶交叉的灰色中点上,处在巨大而无可阻挡的变动中;他对世界的爱近乎永恒,但他所坚守的东西却又脆弱至极。
编辑:电 车
豆瓣 @Lution
-FIN-
原标题:《中国最大卓别林回顾展,就在下个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