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投资不过亿的光影演艺项目,正在攻入景区夜游“高地”

2020-11-26 18: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郭鸿云 闻旅 收录于话题#旅游48#旅游演艺3#夜游经济1#明道文化1#大有兰州1

作者:郭鸿云

2004年3月,由知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等倾力打造的国内首个实景演艺项目《印象·刘三姐》正式公演,一举成为广西旅游的靓丽名片,也开启国内旅游实景演出的新纪元。

此后,全国大型旅游演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被推出,拥有一定实力以及文化底蕴的景区目的地,基本都砸下过巨资来打造旅游演艺项目,但因为运维成本、项目创意以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很多演艺项目最终难逃被“荒废搁置”的命运,寻求旅游演艺产品的突破成为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

然而,旅游演艺市场又是充满发展潜力的,特别是在国家不断倡导景区门票降价,又大力鼓励和引导发展文旅消费的大背景下,目的地景区对于旅游演艺项目的需求与日俱增。站在这样的风口,以技术作为突破口,结合声、光、电等元素,加上少部分演员表演的轻体量、小投入演艺项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青睐。

01

建设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的光影演艺能有多惊艳?

赶在今年十一之前,素有“九曲黄河第一楼”之称的兰州黄河楼景区上演了首场光影演艺《大有兰州》,因为疫情影响出境游受限,西北成为这个假期最受游客追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个时候上演的光影演艺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此观看,根据园区发布的数据,每天平均接待游客数量达1500人左右,园区人流天天爆满。

对于黄河楼来说,不论是在丰富休闲娱乐内容还是吸引客流方面,都因此项目取得极大的提升效果。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有兰州》黄河楼光影演艺由保利旅游出品、明道文化科技集团总制作,并且受到兰州市政府高度关注,也是西部区域乃至全国最具标杆性的城市夜游表演之一。

大型光影演艺《大有兰州》

这场表演的特色在于以3D Mapping光影演艺为载体,以黄河文化和兰州文化为内涵,用先进科技手段、真人表演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来讲述黄河和兰州故事。整场演出分为“源之大河、金之大城、兰之大乐、合之大州”四个篇章,利用30多台大功率激光投影机及最新的投影播控技术,结合激光、灯光、雾机等舞台效果,通过演员的互动表演及舞蹈表演营造出震撼的视觉盛宴。

据项目总制作方明道文化科技集团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明伟介绍,为了能营造出这样的视觉震撼效果,黄河楼整体塔楼安装了30多台3.1万流明进口激光投影机和250多台明道最新的户外防水电脑灯和10台激光灯,只为能多维度立体化地将黄河楼点亮,夜色中绚烂灯光映衬下的黄河楼,成为了来兰州旅游必看的一个新的标志性项目。这也是明道文化在文旅演艺项目上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个项目整体取得了政府、景区和游客三方都满意的效果,且还在今年国庆期间被央视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两次报道。

事实上,经由明道文化科技集团打造的旅游演艺项目已经有很多,如大型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宁夏盐池长城关光影演艺夜游活动等,其中《乐动敦煌》还在今年5月份获评中国最佳旅游产业创新金奖,该项目也是以音乐、影像、灯光、机械、装置、舞美道具等多种科技手段结合演员真人演艺的大型沉浸式演出,为观众再现敦煌音乐、舞蹈、诗歌、壁画等敦煌盛景画卷,通过活化敦煌古乐器、古乐谱的研发成果,全面展现了敦煌传承发展了千百年的古乐文化魅力。

而在更早期,明道集团旗下明道文化团队还与著名导演王潮歌达成合作,负责了其“印象”、“又见”、“只有”系列作品的视觉艺术创意制作工作。同时,明道文化也承担了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体验馆的艺术创意制作。之所以将此次《大有兰州》项目看的如此重要,与现阶段景区目的地对旅游演艺项目的需求变化有很大关系。

02

景区目的地引入演艺项目不一定要动辄投资过亿

景区目的地需要优质的演艺项目的趋势愈发明显。早在去年3月份,文旅部印发了首部《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4月又发布了“7部门联合开展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推荐”的通知,其中与旅游演艺相关的就在申报和优先支持领域内,这都说明从政策角度,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旅游演艺行业的支持。

从景区角度,引入演艺成为大部分景区的刚需,很多省市要求4A级以上景区必须配备演艺项目,然而尽管近年来旅游演艺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演艺项目的推出也是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在景区落地、持续健康运营的项目并不多,相关数据显示,演艺市场80%的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虽不能完全与演艺规模挂钩,但动辄几亿的投入,以及超百人规模的演艺团队对于景区而言项目回报和后期运维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对此郑明伟表示,演艺项目对景区而言肯定是加分项,特别是在各地加快推进夜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演艺项目能够为景区延长运营时间和吸引更多客流做出很大贡献。至于花多少钱去做这个项目,又要做成什么形式、多大规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做判断。从行业供给角度,可供景区选择的演艺项目形式越来越多,比如明道文化科技集团目前所做的演艺项目投入成本大都在3000万至8000万之间,而《大有兰州》项目不论是从成本投资、后期运维等角度来说,都是景区引入演艺轻模式的典型案例。

“这个项目从8月2号进场,8月10号正式施工,到9月29号成功完成首演,建设周期只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从演艺项目制作周期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速度绝对是打破先例的,我们的团队根据项目方需求调整出合适方案,加大施工人员投入,延长工作时长,保质保量完成了制作。不仅如此,这场表演需要的演员只有10位,所以整个演艺的成本被大大压缩,投资成本也不到5000万,而且后期运维成本也非常可控。”

而对于景区该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何种的演艺项目,他给出了三个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区位因素,想要引入演艺的主体是不是属于景区,是的话又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所处的城市是不是知名旅游城市,区位对于演艺项目的落地影响很关键;其次是客流量,要综合考虑景区以往的常规客流量,也要考虑所处城市的人口游客接待量,这是考虑成本投入时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最后还要去分析竞争态势,是否在周围已经有相同的演艺产品在运营,自己的项目是否有面临竞争的优势,综合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判断一个演艺项目的引入究竟是否可行。

03

融入夜经济或将突破演艺项目盈利难题

对于旅游演艺项目而言,一个重要利好政策影响不断显现,那就是夜间经济正在成为彰显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载体。而景区对夜游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根据近期发布的《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国5A级景区夜间开放率22.8%,4A级景区夜间开放率20.4%,从比重来说,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演艺项目备受消费者的喜爱,晋城的《千年铁魂》、湘潭《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晋中的《又见平遥》等等,都位列在2020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榜上。

喜爱就意味着能够吸引客流,游客夜间来到景区,该怎么去让他们停留更长的时间,营造出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都是演艺项目可以去摸索的新方向。诚如郑明伟所言,演艺不该是独立于夜经济之外的存在,而是应该借助各地发展夜经济的东风,将项目如何盈利的问题前置,明道文化的做法就是去摸索更多能带来软收益的新玩法。

比如在《大有兰州》项目上,明道文化设计了三个盈利点,一是设计了手环、小程序载体的互动游戏,其中部分游戏会涉及收费体验;二是利用投影塔楼主体和园区中特别设立了10块屏幕,可以基于人流量借助投影设备承接广告;三是结合兰州文化,特别设计了一个拉面小哥的文创IP形象,可以做一些有特色的周边。对于很多公益性质的演艺项目,或者说单纯依靠门票收益回本较难的演艺项目来说,植入互动体验,增加软收入将会是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就在今年9月份,明道文化还成功中标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夜游项目,成为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夜游演艺的总制作方,其以“合”为主题设计的光影诗画夜游方案获得海南省政府专题会议高度认可。根据明道文化的规划,这个项目也将被打造成为集团互动夜游项目解决方案的样板案例。据了解,这个项目整体方案设计依托于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内现有的九栋民居及其周边自然景观,集合灯、光、影、水、音、舞、乐等多种现代前沿表演技术手段和部分真人表演,融入海南音乐、舞蹈元素等,用“文化+科技”的方式向海内外的游客全面展现海南文化,同时也将助力海南进一步激活夜经济。

“我们是一家集文旅创意制作、演艺设备供应、集成项目实施与服务为一体的全案提供商,‘文化+科技’战略是结合公司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行业文旅融合大趋势所确定的。不论是大型实景演艺,还是沉浸式演出、光影演艺,能感受到越来越多景区在考虑要不要引入的最关键因素还是风险问题。此前盲目跟风的阶段已经告一段落,政府以及景区对待旅游演艺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对于演艺机构来说更考验是否有真能力、是否有风险共担的意识,需要去转变长久以来的项目运作思维。对于明道集团来讲,我们认为这样的新趋势是机会” 郑明伟如是说。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闻旅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原标题:《投资不过亿的光影演艺项目,正在攻入景区夜游“高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