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破解老人“数字鸿沟”,需要年轻人反哺

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曦
2020-11-26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这切实关照到了老年群体,努力从政策层面打破技术隔阂,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需从政策层面打破技术隔阂,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玩不转的网上订票,不会解锁的智能快递箱,站在路边招手却打不到车的老年人……这些社会截面,映射出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老年人与时代正面临“数字鸿沟”和“代际鸿沟”的双重叠加。疫情期间,这种矛盾更为凸显,一些老年人不会注册、使用“健康码”,甚至影响到正常出行。

信息社会中,人们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但新技术并不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友好,尤其是对老年人。虽然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已不是难事,但拥有不等于会用,更不足以颠覆数字新媒体领域的不平等。相反,隔阂还有加剧的趋势。

首先,是技术使用障碍。从交通出行、公共服务、金融机构广泛使用的扫码、刷脸、手机支付,到具体办一个事项时下载注册APP、验证身份、绑定社交账号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包括记住一个个密码,都能轻易困住老年人,将他们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被排除在熟练使用或掌握新技术的人群之外。

而且,普遍来说,老年人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对信息真伪的辨识、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对老年人来说,新技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更高。媒介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社交类账号被盗取、支付类账号被盗刷、各种伪装成红包福利实则为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链接等,使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蒙上了一层灰霾。对这种风险的警惕,让一些老年人在心态上对使用新技术更保守和慎重,甚至主动选择拒绝。

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数字鸿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品味区隔。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文化上占优的一方通过符号斗争,即一种文化以标榜自己先进性和稀缺性的方式抑制另一种文化,并争夺文化的合法性和统治权。通俗地说,就是在建构文化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一种“鄙视链”,拥有主体话语权、占据主流地位的一方,往往将另一部分人排除在外。

如互联网语境下衍生出的 “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原本只是小众文化、圈层文化,但因为年轻人和互联网两大创造力旺盛者的叠加,迅速出圈,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但它不能在短期内为老年人理解。老年群体越是不熟悉它,就越难进入文化意识形态塑造的圈子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制度保障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尤其是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即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获取并传播知识,凭借其创新能力成为文化的主导者,而年长者则受制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于是,年轻人开始“反哺”年长者,文化的传输呈现逆向化的趋势。这种理论为老年人实现“再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

一些老人使用微信,并不是因为微信支付方便,而是为了和远在异地读书或工作的子女联系。维持家庭关系的需要,驱使老年人学习使用新传播工具。很多老人习得这种能力,不是由社会教育提供的,而是由其子女传授的。

要让这种“文化反哺”广泛地发生,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有足够的热情、耐心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主动将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传授给他们,循循善诱地去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帮助其克服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不断降低代际之间的文化折扣和文化成本,帮助父母融入新技术环境中。

我们或许很难奢求时代发展的步伐放缓,耐心等待那些奉献过、付出过青春的老年人,但通过政策层面的帮扶和家庭教育的“反哺”,我们可以拉上老年人,一起登上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这不仅是在帮上一辈,也是在帮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