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忆说三角地菜场

2020-11-27 15: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三角地菜场

三角地菜场在上海家喻户晓,这一方面是缘于菜场与民众生活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家菜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它的“历史悠久”的房屋构筑特色。

【壹】

游乐场变菜场

三角地菜场,形如其名,这是一个状如三角形的菜场。原来19世纪中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后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即现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后,形成一块足有10亩大的三角形土地,人称“三角地”。它地处虹口吴淞路、塘沽路口,由于另一条汉阳路拦腰进入,因此这里形成了上海滩上少见的五路交汇的“五角场”,是一个千金难买的黄金地段。

不过,当年的“三角地”并非一开始就用来建菜场的。

上海开埠后,有几位来上海淘金的英国人相中这块“三角地”,建立了一个叫做“飞龙岛”的游艺场,这也是上海出现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游艺场,远远早于20世纪初建造的“大世界”游乐场。

“飞龙岛”主要游艺就是“滑车”:在一幢楼房与平地之间设有一定坡度和呈波浪起伏的铁轨,轨道上安装能乘坐游客的滑车。滑车由高处向低处下滑,在波浪形轨道上起伏前进,这也是现在“过山车”的雏形。这玩意对当时的上海人来讲确实是一种很剌激的“好白相”东西。但过了几年,滑车的设备陈旧破损,时常发生倾翻伤人的事故,最终被工部局勒令停业。于是这块空置的“三角地”,慢慢吸引了许多菜农来此设摊,竟逐渐形成了一个露天的菜场。

【贰】

最早的室内菜场

露天游乐场变菜市,这就给了租界当局启发,于是在1891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砖木结构室内菜场。

早期三角地菜场外景

从现存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一建筑虽已呈现出一定规模,但是整体感觉上有点流于单一和疏离,更多地给人以一种类似“大棚”的印象。因这幢木结构建筑系循着汉阳路、塘沽路、峨眉路三条交叉路而建,其形状呈三角型,故被称为“三角地菜场”,有时民间干脆以“三角地”名之。这也是在上海建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室内菜市场。

菜场在对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的方向,建有一个小亭子,中部还设有天棚,以便于采光通风。菜场的内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间,出租给卖菜者设摊。租客除交纳摊位费外还要纳税、缴管理费用,这与现在流行的超市、大卖场的管理模式,可说是大同小异。

早期的虹口三角地菜场为两层结构,

建筑的角上还有小亭子

由于在闹市,小菜场生意格外兴隆。到了1916年,显见因木结构的室内菜场不敷使用,公共租界当局遂拆除木结构房屋开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这一工程于1923年竣工。

重新矗立起的三角地菜场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分为三层,双层楼梯上下。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销售鱼肉类副食品及罐头包装食品、农副产品,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三层为各种小吃点心店。

彼时它依然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最多时,各式摊位竟达1500多,俨然是个菜场大超市。就整幢建筑而言,它也堪称领当时菜场建筑之风骚,那依房屋边缘所设计的凭栏,绵密整齐,疏离有致,一眼望去,不乏有一些上等戏台包厢围栏之趣味。

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道:

“造成西式大楼房,

聚作洋场作卖场。

蔬果菜腥分位置,

双梯上下万人忙。”

这里不仅有国人的摊位,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商贩。大嗓门、穿着木拖鞋卖海鲜的“东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海派作家林微音曾写过一篇《虹口小菜场》,描写了当年三角地菜场的热闹和繁荣:

蔬菜的种类是最复杂的,只就萝卜一项说,就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蓝的、紫的等颜色不一的种类。荤腥同样丰富,有鸡鸭猪牛鱼羊,还有野鸡野鸭等野味。豆制品不仅有中国的豆腐和百叶,还有用绿纸一块块包起来的日本豆腐,从日本直接进口的各种海鲜。菜场里还多种经营,卖中国面包、俄罗斯面包,还有杂货,还有鲜花……菜场的顾客中以中国人居多,还有西洋的主妇和日本的厨女;顾客的主力是个人,当然还有万国商团这样的团购大户。

再往后,还写到了在三楼用餐的人:

他的篮和他的秤搁在他所坐的长凳的一端,而在他的前面是四两五加皮和一碟炒年糕,这既可作为下酒的菜,又是一天的最早的,而且是最舒适的一餐。在他刚才起身的时候,也许他抱怨过人生的无味,那样天还没有亮就起身,可是到了这时,他又会觉得人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叁】

退出历史舞台

两次淞沪战争后,日本势力已在虹口坐大,在三角地小菜场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片东至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南至武昌路、西至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北至武进路的“日本化”街区,人称“小东京”。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菜场被强行改名为“麦盖岛”(market的日文译音),抗战胜利后又恢复叫三角地菜场。

解放以后,“三角地菜场”旧貌换新颜,依然是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排在上海四大菜场之首(其后的三家分别是: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陕西北路菜场)。

1980年代的虹口三角地菜场

1997年三角地菜场拆除后建设中的高层建筑

1997年,已有百年历史的三角地菜场还是被拆除了,在原地建造起高层建筑。新的高层建筑当然不会再作菜场之用,除了作为高档写字楼以外,下面的裙房也成了几家银行的营业所。与老菜场、老建筑一起消逝的,是虹口“三角地”这个习称地名。

想说点题外话

三角地菜场在彼时的勃兴,除了其颇富特色的建筑和地理位置,应该说也和当年虹口一带农副产品的汇集有关。

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角地菜场建筑开工,接着就有梧州菜场开始建造。

1988年梧州菜场旧影

2016年梧州菜场旧影

1917年,工部局在吴淞铁路上海站(今河南北路)东,建起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铁马路菜场。次年,鸭绿江路上设宰牛场,嘉兴路虹口港交会处,四乡农副产品汇集。

1988年江西北菜场旧影

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又建虬江桥(今虬江路)、浙兴(今溧阳路)、提篮桥(今舟山)、窦乐安路(今多伦路)菜场。1945年,更建起元芳路(今商丘路)菜场。

1988年商丘菜场旧影

2016年商丘菜场旧影

民国时三角地、舟山、梧州、多伦等菜场均实行摊位租赁制,人气旺盛。

“三角地”现貌

来源丨部分文字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三角地菜场》;部分文字来源上观新闻《上海最早的菜场超市——三角地菜场》;部分图片来自申哥_看大上海風情新浪博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看懂上海

部分增加图片来源:图溯上海

原标题:《忆说三角地菜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