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家级表彰!中国石化21人获奖!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表彰了5年来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
中国石化21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们是百万石化员工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石化劳动者!他们以身作则,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勤劳和拼搏,绽放了甜美的硕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
这21位劳模的奋斗人生!
01
刘胜利
——燕山石化首席技师、合成橡胶厂职工
刘胜利同志1990年参加工作,现为燕山石化合成橡胶厂稀土顺丁橡胶区域工段长、公司首席技师。30年来,他扎根一线,深耕合成橡胶生产技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儿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从一名学徒工逐步成长为班长、工段长,成为高级技师、燕山石化公司首席技师,曾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 、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十大年度人物、中国石化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用决心、恒心和匠心,践行了新时代石化人的奋进之路。
向上滑动阅览
脚踏实地,练就“开车达人”
说起刘胜利,许多同事都敬重地说到:“胜利的本事,那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1991年,刘胜利来到燕山石化橡胶厂,也就是原来的胜利化工厂。自此,刘胜利在胜利化工厂一展拳脚。从学徒工开始,他不仅学流程、学操作,更在意装置出现波动时的处理,更留心装置开停车时的操作,这是学知识长本领的关键时刻。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在同期入厂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当了班长,又当了工段长。刘胜利在顺丁装置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在后来的稀土装置得到加强与巩固,在异戊装置得到拓展与融合,成为了燕山橡胶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
2011年,刘胜利被中国石化调派到福建炼化协助镍系顺丁橡胶装置建设,在他的带领下,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2012年,燕山石化建成中国石化第一套稀土顺丁橡胶装置,刘胜利被安排到稀土顺丁装置负责装置的开车和团队建设,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他迎难而上,带领着新组建的稀土团队实现装置一次开车成功。2013年,稀土异戊橡胶装置建成中交,由于参加过稀土顺丁装置开车,实战经验丰富的刘胜利受命担任稀土异戊装置前序工段长并负责新装置开车。为了激励团队士气,他婉拒厂里组建“开车队”的安排,带着责任顶着压力,不畏艰难,带领着新组建的年轻团队再一次完成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的任务。同年,他受邀到茂名石化协助制定镍系顺丁装置的开车投产方案,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几年间,刘胜利凭借自身过硬的本领,助力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中“两条龙”的腾飞,他被同事们形象地称为“开车达人”。
上下求索,铸就“蓝领专家”
刘胜利先后在镍系顺丁、稀土顺丁和稀土异戊3套装置9个岗位工作过,凭借对橡胶事业的热爱,对橡胶技术的执着,他求知若渴,刻苦钻研,成为燕山石化公司橡胶专业技术领域的先锋骨干,他的才干在优化生产、技术攻关中得以施展。
2013年,稀土顺丁生产因一些技术问题陷入被动,刘胜利再次被调回稀土顺丁装置任工段长。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钻研,技术攻关,优化流程,革新工艺,通过增加两组换热器,将“直接”控温方式改为“缓冲”控温,将催化剂配制成功率由之前的45%提高到100%,门尼合格率由之前的50%提高到95%。稀土顺丁装置在2014年10月和2015年3月两次成功试产,取得经济效益506万元,破解了装置的生产技术瓶颈。2015年11月,稀土顺丁装置试运行生产镍系顺丁橡胶。稀土团队在他带领下,历经4个多月的攻坚克难,在经历多次开车失败、多次技术分析、多次工艺改造后,终于在2016年4月成功生产出合格镍系顺丁橡胶,实现了装置的柔性生产,为顺丁橡胶的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刘胜利被聘为燕山石化公司首席技师,并作为一名燕山石化“蓝领专家”参加了国资委组织的德国学习考察。
言传身教,成就“领军人物”
多年的努力、组织的培养,使刘胜利成为燕山石化的知名人物,很多荣誉也纷至沓来,刘胜利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石化企业,每一次技术攻关都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在努力,而作为领军人物,不仅是要在自身技术上超前,更要在团队建设上出力。
他将自身善于学习的习惯带进了班组、融进了团队。他注重培养班组骨干,积极开展“传帮带”及“导师带徒”活动,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为装置培养后备人才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2017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刘胜利工作室”挂牌,在技术攻关的同时,他更加重视挖掘培养橡胶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并不断为他们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刘胜利工作室通过一系列工艺技术创新与技能培训,不仅改进了装置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而且还锻炼出了一支过硬的生产运行队伍,形成了装置练才、岗位成才、个人出彩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成立以来,为单位培养出工程师7人,基层管理人员4人,高级技师6人,得到了领导及员工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在刘胜利的带领下,“刘胜利工作室”先后完成了稀土高活性催化剂、稀土支化项目等技术攻关课题和工艺技术改造。
2018年初,刘胜利带领稀土前序团队实现高活性二代催化剂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在生产过程中,他密切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协作,将二代催化剂用量降低了70%,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解决了困扰稀土橡胶生产的关键难题,稀土顺丁橡胶首次实现了边际效益。
在成绩面前,他砥砺前行,力争将稀土三代催化剂成本再次降低,实现盈利,为企业发展助力。2018年至2019年初,刘胜利协同顺丁区域完成后处理三、四线干燥系统改造。顺丁后处理三、四线两机改造后,堵料频次明显降低,产量及优级品率大幅度提高。2019年全年顺丁橡胶产量较2018年提高了5000吨,优级品率由89.1%提高至92.7%。
“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困难当成机遇抓,美好生活就是这样奋斗出来的。”这是刘胜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以“勇争第一、勇扛红旗、勇创一流”的理念,随时迎接更大的挑战。无论多苦多累,无论付出多少,只要是企业需要,他都会怀揣一颗工匠之心,全力以赴完成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刘胜利和他的团队整了整队形,又全速出发了!
02
王涛
——胜利油田油田化学高级专家
王涛,1976年11月出生,胜利油田油田化学高级专家。工作16年来,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三次采油、堵水调剖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工作,在油田化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她先后主持承担或参与16项国家重大专项、863项目及中石化科技攻关项目,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省部级、局级科技进步奖1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
向上滑动阅览
王涛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成果为油田效益增油50余万吨,创造了十几亿元的经济效益,为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悉,王涛是第3次踏入人民大会堂。2011年参加中国科协八大,2016年参加中国科协九大(与全国创新大会、院士大会三会合一)。
2004年,王涛拿到了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普通的石油工人家里飞出了“金凤凰”。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再到博士,王涛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业上的成功源自于作为老石油的父亲的言传身教——
“不管干什么,都要像老爸这样,能争第一,绝不拿第二”。
王涛的家里也贴满了父亲年轻时获得的奖状,积极向上的家风一直影响着她。毕业在即,何去何从?此时干采油工作的哥哥说道:“稠油降粘,用国外的,加几个药片就行;国产的用的多、效果还不行。难道咱们中国的就是比不上国外的?”
作为化学博士,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王涛,她放弃了出国、放弃了解决夫妻两人北京户口的留京名额,回到了她父亲工作过的地方……
做腿上带泥的工程师
起初来到胜利油田,中科院博士的头衔并没有让王涛受到什么特殊优待。
她的第一个岗位,是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孤岛分站。油稠和出砂,是孤岛油田开发路上的两只拦路虎。孤岛人为了“打虎”,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
为了深入了解自己的第一片“责任田”、掌握第一手资料,王涛多次跟随施工人员到现场进行堵水调剖作业。
现场苦,夏天蚊虻成群、烈日当空有时候没处遮挡;冬天寒风瑟瑟,王涛作为唯一的女孩子多有不便。师傅们不忍:“姑娘,你不用老跟我们来现场,看看报表方案就行了。”王涛却说:“如果不到现场,我就不了解现场真正存在的问题。”
王涛对于上现场的坚持,来自于刚入职时的一次座谈会。
油田的老专家曾语重心长地对刚进站的博士后们说,搞科研决不能脱离现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求真务实就是要做一名科学家式的工程师,既要探索求真,更要成为一名裤腿上带泥、解难题、见实效的工程师。
这句话也一直印在王涛脑子里,正是由于对一线的充分了解,第二年,她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研发的“复合阳离子封窜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锅汤团里的灵感
胜利油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容易找到和采出来的油都已采的差不多了。找油向深层、新层、新领域转变,难度大、投入高。胜利油田本身就是“地质大观园”,囊括了世界上2/3的油藏类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工作15年来,王涛把制约油田开发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方向,她的父亲是改天换地的老一辈石油人,她则是抽丁拔楔的新一代石油科研人。
科技创新并不是一往无前毫无阻碍的,王涛也遇到过让她抓耳挠腮的阻力。2004年研发聚合物微球时,多次失败让王涛生出了挫败感,为了能尽快攻破室内合成关,让新材料性能更好地适应胜利油藏特点,王涛带领小组天天扎在实验室。
一次实在太累了,她不知不觉趴在试验台上睡着了,直到被摇醒,丈夫的眼神里满是心疼。拿起来手机一看,十几个未接电话……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那段时间王涛像魔怔了一样,不管干什么脑子都是聚合物微球。直到有一天,在煮汤圆的时候,看到小小的汤圆在沸水里起起伏伏,里面的馅流淌出来,突然福至心灵,这种有皮有馅的双层结构,不就正是解决微球大粒径难题的关键所在么!
她顾不上捞起来已经煮好的汤圆,赶紧回到到单位着手实验,就这样聚合物微球诞生了,以此形成的在线调驱技术已在胜利油田多个矿场推广应用,至今已增油4.8万余吨。
独攻关不如众攻关
工作十五年来,王涛始终加班加点,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甚至通宵达旦,确实工作一忙起来,有时不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陪伴孩子。有人问她,你那么拼究竟是为了啥?
她觉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待工作就要100%的付出,就要把报效油田、献身科研作为一辈子的追求,再苦再难,也要矢志攻关!
除了科研成果,王涛还贡献了一支不畏困难、奋力攻关的科研团队。面对鲜花和掌声,王涛总谦虚地说:“没有科研是靠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口乃心之门户,她一直这样说是因为她心里一直这样想:要研发一流的技术,创造一流的效益,必须依靠一流的团队。
她对团队成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一个成果都共享;其他人负责的课题,只要需要她,她也是全力相助。她坚持传帮带,对于刚入团队的年轻人,查文献、做方案、编规划,手把手地教;对于科研骨干,靠上去指导课题立项、解决实际困难。
如今,王涛的团队中,徐鹏等3人已成长为中石化和油田科技攻关课题的技术首席,史树彬、韦雪成长为胜利油田石油工程研究院的十大科技创新先锋。2017年进入油田工作的刘杨在听取了王涛的成果发布会和事迹会后,经常向往能够成为王涛的“关门弟子”:“做科研如果能和王老师合作那太幸福了!无论是业务还是人格魅力王老师没得挑。”
荣誉不是目的地,而是阶梯
即便已经荣誉等身,王涛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作为主要承担者,她和团队正在进行5个课题的攻关。
二氧化碳驱油,既能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益,也能节能减排,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在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对应油井往往会出现气窜现象,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和该技术的推广。
问题有,但是解决问题后收获的都是真金白银,如果能在这个方面取得突破,可以让更多的低渗透油藏实现经济有效动用。在油田迫切技术需求面前,王涛和团队自觉加压,立项研究“二氧化碳驱气溶性发泡剂”这个课题。
没有借鉴,没有资料,更为棘手的是,井场注入的是液体CO2,发泡剂既要耐得住井口零下30℃的低温,更要耐得住井底120℃高温,单从化学分子结构上下手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团队必须打破原有思维定式,从井口到油层,从化学分子到工艺管柱,全方位地去创新。
团队白天进实验室做试验,晚上进会议室比对数据,优化设计方案,就是这样没黑没白干,可研制的发泡剂效果总不理想。
面对一次次失败,王涛团队反而愈挫愈坚,突破的信念更加强烈。终于在立项后的三年五个月零三天,她们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并实现了世界首次的气溶性发泡剂封窜技术现场试验,现场投入产出比达到1:4,为该技术在全国各油田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涛工作以来,先后有聚合物微球、乳液聚合物等10余项成果诞生,为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勘探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王涛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工,2011年起连续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油田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国家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成果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一些国内外企业和石油高校向王涛伸出橄榄枝。说实话,面对这些优厚的条件,不动心是假的。但是,考虑到父母、考虑到她正在推动的油田开发后期科技支撑,她婉拒了这些单位。
作为科技工作者,王涛说:“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觉得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勇攀科技高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潜心科研、矢志攻关,才能不愧对老一辈的重托、才能不愧对如今这个“重视人才”的时代、不愧对让我们青春绽放的胜利油田!”
03
唐守忠
——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采油工高级技师
唐守忠,1970年6月出生,中石化技能大师、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采油工高级技师。工作32年来,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足岗位痴心钻研、攻关破题,是石油行业的发明大王,被广大职工赞誉为“石油鲁班”。
向上滑动阅览
唐守忠在国内油田系统首创“泵下掺水管理法”等22项绝招绝技;先后有大国工匠工作法等3部技术专著出版发行,发表专业技术论文62篇;取得各类获奖创新成果152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
据悉,唐守忠是第2次踏入人民大会堂。2017年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代表亿万产业工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典型发言。
04
艾晓慧
——江汉油田采油厂马50站站长
今年38岁的艾晓慧,是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唯一的女采油站长。在油田工作13年来,她把人生的坐标定位于石油,把奋斗的足迹烙印在石油,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石油。从石油“门外汉”成长为湖北省采油工技术状元,从一个普通的采油女工走上全国劳动模范的领奖台。13年间,艾晓慧勤奋好学、乐于钻研,勇于创新,用汗水和智慧绽放成一朵荆楚大地上绚烂的“石油花”。
向上滑动阅览
只要努力,干啥都能出彩
30年前,艾晓慧的妈妈被确诊患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几乎双目失明。从那时起,未满8岁的艾晓慧,就是妈妈的一双眼,洗衣、烧水、做饭……课余时间还担负起了妈妈环卫工的活计。日子过得很苦、很难,可她依然乐观、豁达,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
2004年,艾晓慧在长江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三尺讲台前,她青春的梦想熠熠生辉。可2006年底的一天,她接到邻居阿姨的电话:“晓慧,你赶紧回来一趟吧,你妈妈眼睛看不见,走路尽摔跤,身上都摔破了,没人照顾真不行啊!”艾晓慧火急火燎地赶回家,见不满50岁的母亲满头白发,腿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艾晓慧的心都快碎了。“回家!回到油田!无论干什么工作,也要照顾妈妈!”
2007年7月,艾晓慧成为江汉油田新业公司一名劳务派遣工,分配到江汉采油厂原新周作业区采油22队。从时尚靓丽的都市白领,到手握管钳操作设备的采油工,艾晓慧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师傅李拥看出艾晓慧工作上有情绪,开导她:“你是80后,又是大学毕业生,别看石油行业苦,干好了一样能出彩。”她心动了。人生的舞台,谁不想活得精彩?
为尽快胜任工作,艾晓慧把自己重新“归零”,开始了人生的定向聚焦。她做完一项工作总要问师傅为什么这样做,遇到技术问题就记录下来,回去自己看书琢磨。无数个日夜,她往来于站点、井场,每一个闸门、每一条管线、每一道流程。好奇心驱使着她不断学习,生活每天都充满发现的喜悦。艾晓慧进步很快,不到一个月,她就在采油岗位顺利顶岗。2009年,作业区安康杯知识竞赛,她一举夺魁;年底,联合站油改煤工程开工,她第一个拿下司炉工操作证,成为作业区最早拥有双证的劳务派遣工。
有理想、敢奋斗的青春,才会更精彩。2010年4月,艾晓慧当上了采油3班班长。2010年9月,作为油田唯一的劳务派遣工代表,艾晓慧参加中石化优秀班组长培训班,学成归来,她在班组实行设备标准化管理可视化,将标准张贴在班组文化栏,让班员对着干;在班组管理中,日考核、周交接、月岗检,每一步环环相扣;日一练、周一赛、月一考,抓培训从不间断,班组整体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年节约成本60多万元,被评为厂先进班组。她本人先后被授予油田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巾帼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迎接挑战,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如果说,走进石油是缘于母亲,那么爱上石油,为油拼搏,却是艾晓慧不悔的选择。“当就要当蓝领精英”的梦想激励着她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为尽快掌握采油技术理论知识,她用心研学了《采油工》《输油工》等大量专业技术书籍。白天工作,她留意技师、高级技师的示范讲解,认真掌握操作要领;晚上回到宿舍,再困再累,她都坚持自学理论知识。
2012年3月,她被油田选送参加中石化技能大赛集训班。高手如云的集训班里,艾晓慧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经验最少。“抽油机调平衡”是个力气活,体力消耗大,对男同志都是不小的考验。为了调好平衡,艾晓慧一次次挥动重达15斤的榔头、扳手、摇把等重工具,站在高高的操作台上,砸松固定螺丝、卸松锁块螺丝,用摇把反复移动半吨重的平衡块。尽管累得腰酸腿疼,吃饭都拿不住筷子,端不稳饭碗,但她还是咬牙坚持。
艰苦的训练没有白费,第一轮学完后的考试,艾晓慧不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实际操作,还顺利进入到下一轮选拔。机械制图是弱项,她每晚画两小时,强化训练。为了画好三视图,她一次次把橡皮掏空、削圆,从圆到正方体,到组合体,画立体图,再换面,通过加强动手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为了保证机械制图的精确度,她从一根线条的粗细、一个箭头的比例、一个数字的大小练起,在她的文具盒里,光铅笔就有20多支;抽屉里,一张张画满箭头、线条、数字的草稿纸竟达十几斤重。
一个月艰苦训练后,又是一轮淘汰赛,艾晓慧最终取得此次中石化技能大赛第10名。职工培训站的老师给她高度评价:“第一次参加这种封闭式训练就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个姑娘不简单!”
有了这次宝贵经历,艾晓慧的自信心更足了。同年9月,她摘取江汉采油厂采油工状元桂冠。2013年10月,她被授予“湖北省知识型职工标兵”,并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9月,她摘得湖北省石油石化行业采油工状元桂冠。2015年3月,艾晓慧光荣当选“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3月,她被集团公司转为合同制员工。她参与制作的“卡边带槽口的管道打卡装置”“车载式油管线高压解读装置”两项发明先后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撕掉“标签”,做最好的自己
站上更高的领奖台,艾晓慧淡定而从容,她希望撕掉那些“标签”,做最好的自己。她说,做不了白领,就要做金质蓝领,带领员工一起为企业多干实事、多创效,不辜负企业多年的培养。
2018年9月,艾晓慧被任命为老新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面对组织的信任,艾晓慧更加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自学了《党支部工作手册》《党政干部论坛》等书籍,恶补政工理论知识。老新站地处边远,员工们大部分时间都驻守在站里。环境艰辛,远离亲人,如何温暖员工的心?艾晓慧用亲情文化营造家园氛围,为每名员工建立“亲情档案”,构建情感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精心设计“送奖、送书、送技术,员工过生日到场祝福、每逢佳节与员工同过”的“三送两过”活动。
员工陈建武组织能力强、技术全面,艾晓慧给他派任务、压担子,将其培养成做事沉稳的生产骨干;员工冯露平勤奋好学,工作踏实,艾晓慧给机会、搭台子,将其培养成能独当一面的优秀员工;员工付冰强在井场热洗突遇暴雨,艾晓慧深一脚浅一脚赶到现场,将雨伞送到他手中。一桩桩、一件件,艾晓慧用她最诚挚的关爱、最朴实的行动将员工们的心拢在了一起,情聚在了一起。
2020年初,艾晓慧调任新沟采油管理区马50站站长,成为全厂唯一的女采油站长。初上任的激情还没有消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给了她个“下马威”,道路封闭、出行人员受限。马50站地处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镇鲜马村,距油城60多公里,为加强疫情防控,厂里暂时取消边远站点换班,站上仅留9名驻站员工。艾晓慧不负重托,带领员工迎难而上保稳产!
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全站所管10口油井回压普遍升高,道路管控无法用车送药,她带头拎起各25公斤重的加药桶和热水桶,顶着刺骨寒风,带着大班人员一口一口井徒步送。她们拎着总计500公斤的药剂和热水,往返近20公里,确保了油井正常生产。
全站24小时连续生产,疫情期间人手不足,倒班工人工作量成倍增长,艾晓慧就带头顶夜班,从晚六点到早六点,一顶就是30多天。全站最偏远的拉油点距站部13公里,由于道路交通管制,生活和防疫物资送不上去,她就步行两个多小时,一路上跟十几个哨卡逐一解释,终于将物资送到拉油点。艾晓慧和9名班员严防死守、共克时艰,一干就是整整86天,最终马50站实现了原油超产、队伍稳定,取得了抗疫保产“双胜利”!
今年11月,在湖北省总工会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决胜湖北 奋斗有我”全省职工网络宣讲决赛现场,艾晓慧以《抗疫保产“石油花”》为题,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疫情期间坚定理想信念、带队驻站抗疫保产并实现“双战双胜”的感人故事,在高手如云、竞争激烈的比赛中夺得二等奖,取得了油田历史最好成绩。
05
李坤
——茂名石化炼油分部副总工程师
李坤在加氢装置干了二十多年,技术精湛,管理严格,是系统内有名的炼油加氢工艺技术专家。他每天在装置现场奔走忙碌,有人说他50多岁了,天天跑现场太辛苦,可他无怨无悔,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克难攻坚,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他利用“李坤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攻关,深挖装置潜能、解决生产难题,确保炼油装置高水平运行。一年来,工作室攻克了80多项技术难题,优化创效显著。
向上滑动阅览
李坤组织细化分解全厂13套加氢装置节能指标,研究确定每套装置操作优化措施,指导落实节能优化措施。
2019年累计节电3000万千瓦时、节水15万吨,使炼油综合能耗保持在中国石化炼油企业先进水平。其中,3号柴油加氢装置能耗持续创新低,连续9年在中国石化同类装置竞赛中排名第一。
李坤尽责奉献,盯守新装置开工现场,带领开工组成员超常工作,近年来实现4套新装置、15个新项目一次投产成功,且投产后就达到满负荷、长周期、高收益。
他承担起炼油产品结构优化项目配套的2套装置开工任务,带领开工组及时发现处理技术难题850多项,为新装置顺利开工扫清了障碍。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5号汽提新装置工程进度严重滞后。他急工程所急,每天深入现场,多次组织召开现场统筹会,制定设备管线优化施工措施,追赶上了施工进度。5月1日,该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接着,他又奔走在7号硫黄回收联合装置现场。
期间,他母亲因摔伤住院,他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为母亲买好菜,中午抽时间到医院送饭,然后又赶回新装置现场。当装置进入开工阶段,他组织制定了优化方案,实现了烘炉和施工收尾同时进行。该装置9月4日一次开车成功。
李坤积极投身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抢抓项目进度,使26个环保项目按时建成投用,并督促整改厂区异味源100多处,助力公司建设“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绿色洁净企业”。如今,绿色炼厂成为了公司开放日靓丽景点。
2018年底,李坤承担起公司柴油质量升级重任,组织实施4个柴油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使茂名石化提前6个月就具备了国Ⅵ柴油生产能力,生产的柴油全部达到国Ⅵ标准。他将环保设施提标升级与生产装置等同管理,加强国控和重点污染源的管理,使全厂环保排放数据全部符合国家最新标准。
06
王红宾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采气厂高级技师
王红宾,30年来,他扎根采气生产一线,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改造创新,攻克技术难题330余个,完成技术革新成果9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获得河南省中原大工匠、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石化劳动模范、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局级以上荣誉22项,今年又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向上滑动阅览
攻关创新,追逐梦想
王红宾作为油田培养的第一批从事采气的技术工人,参与我国东部最大的整装砂岩气田-文23气田开发。针对常规气田开发后期气井出现的井筒结盐、积液等制约气井生产的技术难题,制定一井一策管理措施,在气井生产复线连接中设计了6种连接形式,可采用注水防盐,气举排液等7种气井故障治理方式,恢复气井产能,确保气文23气田开发后期的平稳生产,多年来,在常规气田解决生产难题150余项。
引领团队,放飞梦想
在高含硫气田开发建设中,他从技术攻关、设备维修国产化、提升员工操作技能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了油田首席技师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建成了“王红宾学习创新工作室”“普光分公司技师工作站”和“仪表维修工作站”,聚合普光气田技师和高技能人才,开展生产难题研究、瓶颈问题攻关、仪器仪表维修等活动。
传艺带动,播撒梦想
作为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中原油田采气工专业首席技师和中原油田兼职教师,他先后到元坝气田、华北油田、延长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等兄弟单位和石油院校“传经送宝”,共举办采气专业培训9场次,培训员工700人次;组织采气、集输专业授课3000余学时,培训员工岗位取证、技能竞赛1万余人次。他坚持带徒共计69人,其中有6人在油田采气职业技能竞赛中均取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16人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
07
于江涛
——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
1995年9月参加工作的于江涛,曾在山东省青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常减压蒸馏操作工”“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员”两个工种第一名,先后荣获齐鲁石化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首届“十大创新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9000多个平凡日子里的奋斗,让于江涛从一名技工学校毕业的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齐鲁石化“工匠精神”的符号,成为技术工人创新的标杆,成为立足平凡创造不凡的典范。
向上滑动阅览
立足本职、埋头苦干
为装置建设“不破楼兰终不还”
2008年底,齐鲁石化炼油厂新建一套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提上日程,于江涛作为常减压装置的技术骨干,“临危受命”被抽调参与新装置的建设开工。作为企业方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初期主要负责审核设计图纸、现场施工检查监督以及操作规程、编写装置投料开工方案等工作。他到新岗位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5000多张设计图纸逐一进行严格审查。
正是凭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技术积淀,于江涛从几千张图纸中发现了100多项设计漏洞,并和同事们一起提出了有效的整改建议,督促设计方、施工方迅速整改处理,成功为新装置按时中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装置设计之初考虑到员工操作的灵活性和低负荷运行状态下的经济性,减压塔顶的抽真空系统设计了两列,分别能满足装置40%、60%负荷下的生产需要。装置运行稳定以后,于江涛锁定了他的第一个优化目标。
他发现有时用小的抽真空系统单独运行也能满足装置50%,甚至是60%的负荷需要,这样抽真空使用的蒸汽就能大大节约。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思考,通过在两个系列的两级抽真空冷凝器入口管线上增加连通线,使两列抽真空系统的两级抽空器和冷凝器能够产生更多种有效组合,实现近乎无级变速般的调节效果,在装置任何负荷下都能够精准地调节抽真空蒸汽的用量,彻底实现了蒸汽节约最大化。
据论证,减压塔顶的抽真空系统改造项目实施后,第一年便节约8000余吨蒸汽,真金白银的为装置运行降低了成本。
善做善成、笃定前行
为破解难题“千磨万击还坚劲”
“咱们工人有力量,有技术的工人才更有力量!”2014年,炼油厂成立了“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仪式上提出的这句话让于江涛深深认同,只有技术精湛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干就要干最好!
工作室有10名成员,都是炼油厂常减压专业的“大拿”,有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又有厂里全方位的支持,于江涛就带着他的团队想着法儿搞优化,卯着劲儿解难题,就是要把常减压的物耗能耗降到最低,就是要把指标调到最优,就是要把效益创出最多。他们每月至少组织两次技术攻关和交流,围绕制约生产的瓶颈“头脑风暴”,推崇首创原创,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在生产实践中受启发,创新成果又更好地应用于生产,6年间,累计完成攻关课题86项,获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0多项各级荣誉,累计创效过亿元。
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打破厂内、厂际界限,与兄弟单位烯烃厂、研究院的劳模工作室进行联盟创新,在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借鉴他们运作劳模工作室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作为上游装置积极和下游装置烯烃厂开展互动,“面对面”沟通生产问题,相互了解工艺流程和指标参数,构筑起了上下游装置协作的联动攻关平台,为破解生产难点和技术瓶颈共商点子共谋高招。
工作25年来,于江涛走遍了第四常减压装置的每一个角落,抚摸过每一条管线、每一台设备,斗转星移中奉献着热血的青春,日夜星辰中书写着奋斗的历程。烈日下、风雪中,70米的减压塔顶留下过他动改流程的身影;酷暑里、寒夜中,40米高的装置平台上刻下了他观察数据反复攀爬的足迹......
创新巧干、自我挑战
为技术发明“衣带渐宽终不悔”
2019年于江涛再一次登上齐鲁石化的“热搜”。夏天,他发明的新型空冷冲洗喷头让冲洗空冷这个“老大难”迎刃而解。于江涛对空冷冲洗方式展开创新性研究攻关,反复构思,精细设计,多次实验后,一个多角度、易连接冲洗喷头应运而生。实践证明,使用新型空冷喷头冲洗后的四常装置常顶空冷投入使用后,出口温度降低了2~5℃,可实现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停用1~2台空冷设备。空冷冲洗器显现了独特的优势,节能降耗明显,立即在全厂装置得到了推广。此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同年,于江涛又成功将“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到第四常减压装置中,成为中石化系统内首个由员工自主研发完成的虚拟现实项目。
他用10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第四常减压装置全部设备、管线、阀门及工艺流程的3D建模,整套装置的工艺流程、物料走向和设备管线内外部结构一目了然,各类机泵参数、管线材质等数据一应俱全。2018年开始,他开始逐步尝试将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其中,具有三维、实时交互、属性提取等特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可视化、沉浸式的装置立体仿真,为生产优化、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都开辟了新路径。
一颗“匠心” 十年无休
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梦想的天空。始于初心,成于坚守,25年来,于江涛坚持做只争朝夕的行动家、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一步一步成长为央企优秀的一线员工代表。时光流转,岁月沉淀,于江涛将继续以恒心坚守初心,用执着诠释匠心,开拓创新,勇毅前行,用奋斗的脚步实现梦想,用拼搏的姿态勇往直前。
08
姜辉
——巴陵石化煤化工部煤气化装置副主任
姜辉今年46岁,201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他1993年从技校毕业,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钳工成长为设备管理高级工程师。最近10多年来,他摸清了壳牌煤气化技术的工艺原理和控制原理,多次解决煤气化装置运行及检修过程的“疑难杂症”,并到国内同行企业指导,是业界知名的“气化炉专家”。
向上滑动阅览
“把整个设备和流程都装在脑子里”
巴陵石化是国内首家采用壳牌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气的企业,主要为公司提供生产原料。气化炉可将煤转化为气,是公司的核心关键设备。
气化炉的管道系统繁杂。要从事气化炉设备维修,需要掌握各类耐高温高压基础材料和焊接等大量的相关知识,对设备每一个部件和运行原理必须了如指掌。
姜辉介绍,他刚接触煤气化技术时,气化炉项目正在建设阶段,没有现成经验。为了摸透这个“大家伙”,他下了不少苦功。
“当时我既学设备方面技术,也学工艺方面技术,把整个设备和流程都装在脑子里。”他回忆:“2006年底装置开车投产时,我带着操作工在现场参与打通全流程,有人还以为我是专门学工艺的。”
投产初期难免状况频发,这些都需要维修部门一一进行解决。刚开始,气化炉单次点火时间长,成功率低。姜辉提出将开工烧嘴和点火烧嘴进行“一体化”改造。经过不断试验和优化,点火成功率最终达到100%,节约了大量开车成本。
由于姜辉业务能力过硬,外地一些煤化工企业也经常邀请他到现场指导检维修作业。姜辉说,2018年1月,他去了趟湖北化肥厂,帮忙查找和处理气化炉故障,“我有时不用看图纸,一边听对方介绍情况,一边在脑海里还原现场,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乐意为装置安稳运行保驾护航
每周四下午,在装置的设备例会上,大家会共同研讨设备安全问题。一名“90后”设备技术员跟姜辉学习七八年了。他告诉记者,姜辉经常带他们跑现场,实地讲解设备维护要点,对维修团队一直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中,姜辉也为团队作出了表率。
装置开车初期,水汽系统有上千个流速测温点需要检测。姜辉顶着高温,一连几天在噪音大、环境脏的现场一一检测,确保100%合格。
姜辉介绍,每次气化炉检修,他要先进入炉内“探营”摸情况,并在炉内全程指导和把关各工种检修。
“经常是通宵作业,实在累了就靠着脚手架眯一会。”他说:“有一次检修,我20多天没有回家。”
有一段时间,由于设计和工艺缺陷,气化炉经常发生煤烧嘴冷却罩水管被烧穿孔的情形,严重影响煤气化装置长周期运行。
作为攻关小组骨干,姜辉一次次进入气化炉查找蛛丝马迹,一次次变成“灰人”出炉。经过近一年时间,他和同事终于找到症结,解决了难题,赢得壳牌方面专家的肯定。
说起这些工作中的艰辛,姜辉只是笑了笑:“我对煤气化装置有感情,也非常乐意为它的安稳运行保驾护航。”
从“治病疗伤”到“强身健体”
与气化炉朝夕相处了10多年,姜辉从钳工成长为一名设备维修工程师,深感设备管理的重心不是“治病疗伤”,而是“强身健体”,变事后检修为预防性维修消缺。
姜辉说,如何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本质安全,通过设备的良好运行提升效益,是他反复琢磨的问题。
他举了个例子,煤气化装置渣水处理系统采用的凸轮泵,是德国制造的进口设备。自投用以来,凸轮泵一度正常运转持续有效时间不足48小时,不仅检修频繁,维护成本极高,而且临时排放的渣水还影响环境。
姜辉积极配合其他工程师,查找原因,从泵的选型和金属材质上做文章,采用耐磨离心泵代替凸轮泵。改造后,机泵连续运行至今已8年多没有维修,年节省维修费50万元。
近年来,姜辉针对气化炉的预防性维修,不断完善和规范检修规程和维修方案,被国内外同行借鉴,得到广泛推广,他也被誉为“气化炉专家”。
“枕戈待旦”抗疫保运
今年1月下旬以来,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姜辉和装置管理团队强化“战位”意识,严格落实特殊时期负荷调整、隐患查改、优化运行、人员管控等各项措施,维护装置平稳生产。
为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姜辉组织设备专业人员展开隐患排查,查出渣水泵机封轻微泄漏和粉煤螺旋PLC机柜故障报警两处隐患并立即处理;对故障率较高的合成气管线的分支接管进行测温检查,马上整改没有达到温度的接管,确保不因温度低产生腐蚀穿孔导致合成气泄漏情形。
“当时,空分分子筛入口仪表阀在开关时偶尔有超时情况,为做到万无一失,我设计增加了手动装置,一旦气动无法开关,可以利用这个装置快速动作阀门,避免停车。”姜辉说。
与此同时,为加强关键设备的备件储存,姜辉根据生产可能遇到的情况,紧锣密鼓组织盘库,落实规格型号,保证备件及时供货。
“气化炉共有4个烧嘴,各有两个烧嘴速度计,一旦速度计故障就会单烧嘴跳停,停一个烧嘴就会下降四分之一的负荷。针对2号粉煤烧嘴速度计时有‘不乖’的情形,我提出先出库存放在作业班组,一旦出现故障第一时间更换,可减少降气化负荷的时间。”类似经验,都是姜辉多年潜心钻研积累所得。
大年初一(1月25日)凌晨5时许,姜辉在家中接到当班班长报告:高压回用水泵振动值达到30毫米每秒,机泵无法运行,影响渣水系统补水,一时没有处置好。姜辉马上自驾驱车15公里,从家中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判断故障原因,并当即组织抢修,当天顺利完成消缺。
越是疫情防控期间,越是需要设备维保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在现场维护。春节那几天最吃紧的时候,装置员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躁、担忧甚至恐慌心理。对此,姜辉主动调整原本轮流值守的安排,天天坚持到岗上班,一手做好保运工作,一手做心理疏导工作,和同事们肩并肩齐心抗疫。
2月5日13时24分,煤气化装置的空分膨胀机突然跳车,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空分单元装置就会大停车,导致集团公司级非计划停车,而一旦停车,疫情期间组织检修根本无法保证。紧急关头,各专业在岗人员力量的充分保证,为快速处置争取了宝贵时机。姜辉和同事们分头行动,查找各自原因,终于在20分钟内成功启动膨胀机,避免了一次重大非计划停车。
在姜辉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建成投产的巴陵石化煤气化及配套装置今年7月实现高负荷A级连运238天,刷新2014年和2017年创造并保持的A级连运225天最长纪录。该装置也是国内外粉煤气化行业停运破渣机后依然保持长周期高负荷运行的首套同类装置。
09
黄河
——湖南石油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
黄河曾荣获长沙市劳动模范、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首届“十佳优秀青年企业家”并被省政府记一等功、湖南省“十大经济人物”和“最受公众关注奖”,先后担任长沙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和长沙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2017年5月担任湖南石油分公司负责人以来,他始终致力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公司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向上滑动阅览
勇于担当 为脱贫攻坚加油
“我们去年共派驻村扶贫干部55人,直接投资420万元,今年巩固扶贫成果,并确保脱贫不返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石化湖南分公司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彰显企业的社会担当。
“中国石化集团在湖南定点扶贫凤凰、泸溪两县至今已达18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已经超1亿元。”黄河介绍,湖南石油分公司通过产业扶贫,与湖南省扶贫办合作发展精准扶贫加油站。今年1月,与湘西花垣县政府投融资平台联营建设的十八洞加油站投营,为当地精准扶贫增添持续“造血”功能。据了解,湖南石油分公司还将与各地政府发展精准扶贫加油站100座,每年投入500多万元支持定点扶贫村发展产业。
此外,湖南石油分公司大力推行消费扶贫,实施“湘品出湘”战略,将酒鬼酒、安化黑茶、梦洁家纺、郴州玲珑茶等13个品牌、114个湖南名优产品,推广到中国石化在全国的2.7万多座易捷便利店;举办湖南名优特产商品展销会和“易享节”“年货节”,2019年实现销售额5.4亿元。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推行就业扶贫,为下岗职工、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安置13000多人就业;大力推行教育扶贫,积极为贫困学子捐助资金和教育用品。
黄河始终将“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推动公司全力履行政治经济责任的同时,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了家国情怀。
对冲疫情 为复工复产加油
大企业有大担当。在疫情期间,湖南石油分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积极为湖南百姓生活提供便利,为复工复产加油鼓劲。
疫情期间,在长沙、株洲、永州、湘西自治州等5个地市的20多个加油站,生鲜蔬菜、粮油副食、洗手液等民生物资一应俱全,满足了市民需求。
为保障民生物资供应,该公司推出“易捷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无接触式服务,此外还推出“一键加油”“安心买菜”、免费送货上门等服务,有效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公司1800多座加油站油品不断供、商品不涨价、服务不打烊,员工零感染。”作为央企湖南分公司的负责人,黄河紧盯社会需求与痛点,助力复工复产,为社会大局稳定和复苏发挥了央企应尽的职责。
逆市向上 为企业发展加油
近年来,成品油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竞争日益激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巨大。作为“一把手”,黄河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2019年销售成品油763万吨,同比增长1.7%,其中汽油同比增长7.9%,增幅排名全国区内销售企业第一名,向国家上缴利税11亿元。同年,该公司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党建“A档”和销售系统“标杆企业”。
为改变传统企业思想观念和僵化机制,黄河从思想观念、顶层设计等入手,系统梳理形成“1234567”发展思路,推行目标、问题、效益、红旗、指标“五个导向”,完成经营理念、统筹、操作和执行的全面革新,引导公司经营大局进入稳健向上的良性发展轨道。
面对巩固网络终端和提升资产效率的两难局面,他坚持做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开路人。黄河积极协调各级政府,主动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推动公司与全省14个市州全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地方企业开展联营合作,共锁定轻资产发展项目410个,为当地发展增税收、添活力。同时,公司单站投资建设成本下降11%,总体高效加油站比重提高16%。
10
夏先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
北京化工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30多年来,夏先知带领团队苦心钻研球形聚丙烯催化剂技术,按照“开发一代、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成功研发了包括工业界活性最高的HA,以及DQC、HR、DQS、NDQ、BCM、BCZ、NX等一系列成熟的催化剂产品,为我国聚丙烯催化剂事业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解决引进聚丙烯装置配套使用的进口球形催化剂价格昂贵问题,夏先知带领团队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球形催化剂,彻底解决了我国聚丙烯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的问题,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也迫使国外催化剂在我国销售时价格下降40%以上。
向上滑动阅览
为了摆脱跟踪式创新受制于人的困境,夏先知带领团队将N催化剂和球形催化剂的结合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打造了全新的球形催化剂体系,一举获得欧美和日本专利授权,荣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二等奖。
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专题负责人,夏先知带领团队创新给电子体复合、载体预处理、活性组份特殊负载等,成功开发出超高活性HA催化剂,成为世界聚丙烯工业应用中最高活性的催化剂,使我国的聚丙烯催化剂性能登顶国际巅峰。
大胆探索提升创新活力
勇于改革,敢于担当,争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近年来,夏先知在上级领导下,带领团队制定了新领域培育项目管理细则,形成了专家组、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和技术开发团队的“四级创新团队”新领域培育攻关模式,并赋予项目长奖励分配权和队伍组建权,进一步打破部室壁垒,形成了更加全面的团队合作创新模式。增加了科研团队整合资源协同作战的能力,激发了核心人员承担重大项目的热情,加快了科研项目攻关效率。
善于谋划,科学布局,规划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组织科研管理部和一线部门,并充分发挥研究院科技委的作用,在院领导的统筹下,协助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党建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
在其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夏先知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将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相融合,将党支部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融合,加强部室管理、激发党员先进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实现了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改革管理优势。
党建工作中,夏先知提出“支委带项目、骨干做推广”工作思路,进一步突出党员骨干在科研项目攻关、技术推广服务重点难点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储备,建设了一支理论扎实、技能多样、敢闯敢拼的科研人员队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员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家”文化,带头在全院宣讲科学家精神,带动了一大批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砥砺奋进。
30年来,夏先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秉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执着原始创新,矢志不渝致力于我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升级。
不忘初心,逐梦科研。北化院的科研人员将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夏先知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精神,勇攀科研高峰,为构建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11
吴文清
——天津石化化工工艺高级专家
吴文清38年立足岗位,只专注聚烯烃这一件事,从放羊娃到业界翘楚,把这份执着演绎成精彩人生。在很多人的眼里,吴文清简直就是谜一样的存在:中专学历的他竟能跻身中国石化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博士和硕士搞科研;身为处级干部却热衷于扎根一线搞新品开发;明明是十几万吨的小乙烯,瞄准的却是顶替进口、填补空白的大目标;外国人说他是精于算计的“老狐狸”,友人佩服他家国情怀,感叹他一根筋,既痴又傻。
向上滑动阅览
“决不能再让外国人卡脖子”
自力更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1998年,国内已有5套规模相近的乙烯装置,迫切需要扩能降成本求发展。而乙烯要扩能,下游聚乙烯装置产能是瓶颈。彼时,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专利技术费用高达400多万美元。那种愿者上钩、言不二价的情境,让吴文清深深体会到石化人被“卡住脖子”的那种痛。“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在当时计算机还是“稀罕物”的情况下,吴文清与研发团队只能借助纸笔进行运算,先后攻克了诸多难题,成功完成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技术国产化开发应用,一举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使聚乙烯生产能力由每小时7.8吨提高到16吨。这一技术推广应用后,中国石化烯烃产业“五朵金花”竞相绽放。
中专生成“大拿”
岗位需要什么我就攻什么
烯烃聚合是一个剧烈的放热过程,操控难度是石油化工行业中最顶尖的,新品开发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而天津石化烯烃装置规模小,盈利能力差,唯有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怎么办?——学!”吴文清一头扎进一线学习和摸索,缺什么就补什么。中专学历的他能通读外文资料取“真经”,与外国专家直接对话,专用术语令翻译叹服。他坚持立足装置,深度参与技术改造,学习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他将产学研相结合,瞄准前沿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搞科研。
多年的付出终有收获,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成套技术”顺利“出龙”,实现了国内首次工业化生产。
三十八载“为你痴狂”
一腔热血矢志报国
吴文清最初在大庆工作,那段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日子成为他人生最大的财富,每每低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都会令他热血沸腾。铁人精神化作了他体内绵绵不绝的精血,成为他无数次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
“国弱就要挨打。我们不仅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精益求精,还要在好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这是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吴文清的爱国情怀质朴而深邃。就在吴文清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时,命运之神在他的背后开了一枪。他伤得很重,重得牵动了天津石化上下的心,让他不得不慢下前行的脚步。
这场大病让他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乙烯合成生产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他要研发更多的催化剂,为打破进口垄断打造无坚不摧的利器。在他的主持带领下,“小乙烯”成为国内首个在线性装置成功生产高熔指产品的厂家,已有12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其中己烯热收缩膜新品性能指标、创新技术均达到世界一流。
近两年,“小乙烯”更多新品先后走出国门,销往越南、马来西亚、日本、香港,面对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吴文清又做起了让国产替代变成国产超越的“大文章”。
12
曹飞
——仪征化纤公司PTA装置的主任技师
曹飞,是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PTA装置的主任技师。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建设祖国。19年前,他从军营来到企业,从士兵转身成为一名石化操作工。参加工作以来,他退伍不褪色,坚守初心,牢固树立“当工人就要当个技术过硬的好工人”信念,暗下决心,用心学习钻研,守初心、铸匠心,造同心,建功新时代。
向上滑动阅览
他总结提出了尾气治理温控系统、关键机组死角杂质面团清洁法、过滤机快速高效碱洗法、尾气处理系统快速开车法等十多项先进操作方法,近五年来解决生产难题52个,处理安全隐患90多项,精心呵护装置高效稳定运行。先后获得仪征化纤公司劳动模范,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岗位练兵标兵,江苏省劳动模范,扬州市“劳模年度人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优秀技术工人等荣誉称号。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身也实现了从一名操作工到石化名匠的转身。
13
孙野
——石化机械四公司高压流体管汇厂数控车工
孙野,是石化机械最年轻的一位全国劳动模范。90后的他用了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在干,在学,在琢磨。从工人到数控冠军、荆楚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这些荣誉来得不容易。
向上滑动阅览
2012年夏,从江苏来到四机公司工作的孙野,将自己的青春“钉”在热爱的数控流水线上。
第一次做为种子选手参加了湖北省华中杯数控技能大赛。在江汉油田集训的2个月,孙野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转钟了才睡,背理论,反复练习数控机床操作技能。集训队员们个个磨拳擦掌,暗地里较劲,他横下一条心:不能辜负组织上的信任,要努力挺进前三名。
9月底,孙野过关斩将,如愿参加了湖北省华中杯数控技能大赛,顶着压力,经过6个多小时的鏖战,他最终获得银奖。
首战告捷,孙野读出了一个道理:工匠最可贵的就是“钉子”精神,他决心将自己的奋斗目标锁定在数控加工领域,并深“钻”下去。
“钻”进去的孙野先后承担国际首台3000压裂车、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5000型电动压裂装备、中石化首台9000米超深井钻机等多项核心零部件试制生产任务,参与了从工艺制定、工装设计到产品定型,最终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从工人到数控冠军、荆楚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这些荣誉来得不容易。90后的他用了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在干,在学,在琢磨。
全国科技活动周展览大厅里“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000型全电动压裂装备实景模型中一组不起眼的玫瑰色高压管汇引起了参展人员的好奇。弯管、整体接头、活动接头、直管,这看似简单的四大件有一行文字:175MPa活动弯头适用于超高压井压裂作业中管线的活动连接。行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抗高压175兆帕填补了世界空白。
孙野就是这台填补世界空白的机加工“达人”。
“能工出巧匠”。孙野说:这“能工”就是有能力的工人、有能量的工人,那个小小的数控操作台岗位其实就是耕耘梦想的最好土壤。
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带领一群人优秀,才是真的优秀。
与同龄人相比,孙野称得上“优秀”,但是孙野不满足一个人优秀,他想带着周围的人,身边的人一起优秀。
今年 8月底,孙野又多一个身份,受命担任2020年“湖北省工匠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模具工石化机械代表队教练。从选手到教练,孙野攀登到了新的高度。他和另外一名教练倾其所有,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了集训选手。
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优秀一代代传下去,让石化机械涌现出更多的“孙野”成了孙野新的追求目标和动力。
14
缪长喜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缪长喜,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绿色催化、高端化学品合成及新能源材料研发和转化应用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和中国石化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系我国烃类脱氢领域的领军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石油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浦东开发开放“30年30人”先进人物。
向上滑动阅览
以创新为生命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缪长喜在石油化工绿色生产、高端化学品技术、新能源材料研发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主持开发的石油化工催化剂在国内20余家企业大规模应用,并18次出口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大幅提升了我国催化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主持开发的石油化工成套技术成功许可25次,打破了美国公司的独家垄断;主持开发的高端化学品关键技术成功应用,彻底冲破国外公司对该领域技术、产品的双重封锁,解决了我国特种橡胶单体生产“卡脖子”难题;主持开发的有机液体储氢新材料,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大规模应用,项目获得国资委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中国石化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新的贡献。
以传承为使命 培养科技创新团队
缪长喜注重培养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把劳模的实干精神传授给年轻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课题组的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科研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总是待在实验室里,而是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所率团队先后获得中国石化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化青年文明号示范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文明班组等荣誉称号,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等青年人才不断涌现。
以党性为责任 秉承爱国奉献精神
“用谁的技术,都不如用我们自己的技术来得踏实!” 作为一名党员,缪长喜始终心怀科技报国的梦想。2001~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期间,他婉拒身为现代表面化学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导师绍莫尔尧伊的挽留,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石化科技事业,以执着奋斗的精神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科研开发和成果应用,他常常放弃休息日,长期奋战在创新一线,随时准备奔赴大江南北,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政治上听党指挥,业务上多出成果”,也因此获得了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5
葛大兴
——长岭炼化燃料油生产首席技师
炼油一部催化焦化区大班长
葛大兴是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炼油一部的一名班长,在生产一线已坚守了整整32年。时光荏苒,当初那个一脸青葱的小伙已蜕变为全国劳模、公司燃料油生产首席技师,为长炼效益发展和炼油技术进步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被誉为“长炼技能操作带头人”。
向上滑动阅览
坚守“为国炼油”的责任
1988年,葛大兴毕业到长炼工作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前点灯的油叫“洋油”,你现在是去炼我们国家的油,是大事,一定要干好!从入职伊始,葛大兴就怀着“为国炼油”的情怀,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要求自己。正是因为有这种责任感,在急难险重问题前,他总是冲锋在前。
2009年9月23日,1#催化装置待生立管断裂,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发生爆炸,后果难以想象。这是催化装置建成投产近40年来遇到的最重大事件,关系到整个装置乃至公司的生死存亡。他随即通知班组12名骨干赶到现场协助处理,在命悬一线的生死战面前,依靠过硬的技术水平、心理素质、指挥能力和团队协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催化待生立管断裂事故成功处理,一场特大爆炸事故成功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次事故的成功处理是中国石化同类事故首例经典案例,受到集团公司嘉奖。
坚守“精耕细作”的匠心
葛大兴醉心于生产操作,爱学习、好琢磨,30多年来写下了4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操作心得,先后提出技术建议120多条。他聚焦一线生产瓶颈,潜心钻研,破解了很多生产难题。2017年1#催化油浆过滤项目试验开始运作,从项目施工到项目投用,他全程投入,积极摸索操作条件、优化操作方案,想尽办法为催化油浆高效利用提供好的平台,确保大幅增加企业效益。
2019年11月项目通过集团公司专家评审,过滤效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他还先后提出“再生压力快速提降震荡操作法”“加氢柴油回炼方案”等操作方案,为企业破解生产难题提出了“大兴方案”,贡献了“大兴智慧”。
坚守“炼油先炼人”的传承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葛大兴不仅注重个人技能提升,还总是带领徒弟们、班组人员共同进步。他从进单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带徒弟,几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传授技艺,徒弟中带出了行业专家、运行部领导、技能骨干,还有多名徒弟获得公司技术比武状元。在带班过程中,他还总结出“四环”操作技能学习法,将装置各岗位“冷冰冰”的生产操作指令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规范操作指南。
在葛大兴的带领下,所在班组荣获“国资委央企红旗班组”、中国石化“学习型班组”等称号。他还被母校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兼职教师,为母校专业建设增添动力。“这是我们企业好的传统,我必须把这个传承下去。”葛大兴始终坚守这份“初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人才。
16
杨涛
——洛阳石化炼油三部主任技师
11月24日10时,杨涛登上颁奖台接受国家表彰。 从一名青年职工到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由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到迈入“全国劳动模范”的行列,这是对杨涛36年耕耘生产一线、矢志追求卓越的肯定,也是对石油石化精神和作风的传承和弘扬。他将带着这份光荣和责任,在不断创新和不懈追求中,续写新时代石油石化人更为精彩的篇章。
17
吕锦叶
——北京石油十里河加油站站长
2002年,30多岁的吕锦叶离开东北,“漂”到北京。两年之间,她换过很多工作,做过商场的理货员,当过工厂的验货员。令她没想到的是,2004年,加油站成为她人生最重要的起点。这份平凡而又艰辛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十六年。
向上滑动阅览
“磕”出不凡石油路
吕锦叶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2004年2月,机缘巧合之下,三十多岁的她来到中国石化北京石油朝英加油站应聘。
“会不会干?”“会!”至今,吕锦叶仍然记得当时面试记账员工作的场景。高中毕业,从没摸过电脑的她,不知哪来的勇气,一个“会”把自己“磕”上了石油路。
把过往账本拿出来反复啃,把废旧键盘带回家反复练……一个月之后,吕锦叶把口中的“会”变成真正的“会”。三年之后,她竞聘成为周庄站站长。
“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带领大家去成才。”担任站长后的吕锦叶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她利用每一个碎片时间,钻研经营管理知识。2015年,已经42岁的吕锦叶在公司的鼓励和支持下,利用每周倒休的时间参加了市场营销专业石化大专班学习,并成功拿下大专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从加油学起,抄泵码、计量、填写加油记录,从结账员做起,到站长到北京市“劳模”再到全国“劳模”,从周庄站到日坛站再到十里河站,吕锦叶在三尺泵岛上一“磕”就是十六年。除夕夜和家人团聚的次数少之又少。
“基本都是在加油站和加班员工一起过除夕。”吕锦叶对加油站的忙碌习以为常。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吕锦叶说,“可能跟自己的性格有关,爱较真,不服输”。
打好经营创效牌
作为一线服务窗口,十里河加油站是北京石油著名的样板站,地处繁华市区,车流量大、客户量多。2014年,吕锦叶被调到这里当站长。
面对这么大的客流量,如何保证油站安全、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如何保证营收增长是摆在吕锦叶面前的考题。
加油通过率是十里河加油站的一大痛点。为此,吕锦叶从油品布局调整入手,重新调整了92、95、98三种汽油的油枪数,让进站的顾客在每一条车道都能加到适合的油品。为了不影响白天加油,吕锦叶将卸油时间全部调整至深夜。通过一系列操作,加油站日出库量从原来的60吨提高至80吨,实现了客户满意和企业创效的“双赢”。
同时,吕锦叶还将目光瞄准了非油品经营。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她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二次分配制度、奖励激励。为了提升非油品销售,她根据客户类型细分营销市场,根据营销活动摆放靓丽堆头,吸引顾客关注。通过特色、陈列、开口、考核“四张牌”非油销售法,她带领十里河加油站连续三年成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便利店。
严管厚爱助成长
每天早上7点半,吕锦叶都会准时到达加油站,带领员工进行设备检查、安全教育,监督交接盘点等工作。别以为这只是“例行公事”,实际上从如何跟不同的客户打招呼、加油站场地清扫到什么程度算达标,到设备怎么擦、巡检时注意什么,吕锦叶早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我们站长的标准真的可以用‘极致’来形容。而且每一项要求我们要做好的,她自己都会先做到,所以我们都特别服气。”便利店员王艳说。
管事在于策,管人在于心。吕锦叶深知只有“严管厚爱”,员工才能进步才能成长,才能成就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工作之余,吕锦叶还从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为他们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帮他们洗衣服、晒被子、缝补工作服;生病了带他们上医院、做病号餐;谁过生日了,大家就一起开个“party”庆祝一下。今年疫情期间,很多员工因为想家、工作压力大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吕锦叶就与他们聊天、谈心,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缓解员工压力。特别是对返京隔离员工,她更是每天多次微信或电话联系,了解情况,让大家安心休息。
张亚宁是十里河加油站的一名加油员,他因为年纪小、不成熟,经常会犯一些小毛病。有一次,他因为没有控制好情绪跟顾客发生了冲突。吕锦叶知道后并没有责骂他,而是经常找他谈话,教他如何做人做事。慢慢地,张亚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我觉得站长就像是我的妈妈一样,我一定要以她为榜样,好好工作!”张亚宁说。
在吕锦叶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批员工成长起来。她一共培养出6名站长,3名副站长,1名技师,6名高级工。
“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加油站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其实背后很多繁琐和复杂。希望这两年再多多培养点人才,多磨练磨练员工,让他们早日独当一面,有更多发展的可能。”吕锦叶笑着说。
“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困难当成机遇抓,美好生活就是这样奋斗出来的。”这是吕锦叶最常说的一句话。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吕锦叶将带领她的团队,全速前进!
18
李雪梅
——炼化工程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焊接高级专家
她23年坚守一线,从一名普通施工员成长为石化工程领域高级焊接专家,主持参与完成集团公司及第四建设公司百余项焊接技术攻关,取得3 项国家专利、19 项创新成果及工法,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天津市劳动模范、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石化质量先进个人、中国石化标准定额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向上滑动阅览
自参加工作起,李雪梅就一头钻进了焊接这个看似“男人帮”的专业里,爬装置、钻设备,只为随时帮施工班组解决焊接难题。
2008年天津乙烯建设初期,遇到高压厚壁铬钼管线焊接难题,人工作业施工效率低、焊接合格率难以保证。李雪梅查阅大量资料,决定研发全新焊接工艺,采用管道埋弧自动焊。经过反复试验,高压厚壁铬钼管最终一次焊接合格率达 99%以上,生产效率提高 4~5 倍,开国内工艺管道焊接技术先河。她编写的“管道自动焊焊接工法”被评为国家一级工法,已在国内外 40多个项目应用。
2016年,她又和攻关团队挑战新高度,开发了“固定焊口机动焊”新工艺,真正实现了管道焊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填补了石化行业的焊接空白。
她承担中国石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天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国产 9%Ni 钢焊接技术开发,在钢板性能研究、焊材特性、焊接工艺参数制定、焊接工艺评定制作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为我国大型LNG储罐国产化焊接工艺开发作出突出贡献。天津南港4 台16万立方米LNG储罐获 2018年度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
她成功完成陕西蒲城70 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3000立方米乙烯低温球罐 09MnNiDR 全位置焊接工艺技术开发,突破了以往乙烯装置中乙烯球罐的设计温度和设计壁厚,获2018年度全国优质工程金奖。
她开拓特种工程材料焊接工艺,使第四建设公司在特材焊接上始终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她还带领团队制作了多套焊接施工工艺的可视化教材。
19
杨文
——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文同志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用忠诚、奋斗、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先后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中国石化科学技术进步奖”“海南省领军人才”等称号。在他带领下,近五年海南炼化累计实现利税500余亿元、工业总产值2100余亿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中国石化千万吨炼油企业前列和亚太地区炼厂第一方阵,为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石油石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向上滑动阅览
初心如磐
1986年,杨文同志大学毕业加入中国石化,从那时起他立志扎根石化、建功立业。2004年,国家决定建设海南炼化。当时已是荆门石化副总调度长的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只身一人来到海南洋浦。筹建炼油项目配套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10万吨级成品油码头,工作千头万绪,工期刻不容缓。对内要协调设计、施工单位加快进度,对外要配合地方交通运输、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面对人员少、工期紧、保障不足等一道道“拦路虎”,他带领团队一天当成三天用,一人当成十人干,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他始终坚守“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第一职责,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不辱使命。他总是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面对装置开工后多名管理、技术骨干流失的现状,他主动要求到运行部工作,并很快完成从经营管理到生产管理的角色转换,稳定了队伍,稳定了生产。在2009年、2013年、2017年三次全厂装置大检修中,他坚持“5+2”“白加黑”,组织参检各方统筹优化方案,科学高效组织检修,均实现一次开车成功。2013年汽柴油提前两年达到国V质量标准。2018年获中国石化“炼油生产装置四年一修长周期运行优胜企业”称号。
勇担使命
2013年12年,海南炼化首套芳烃装置开车成功,其应用的国产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打破了芳烃技术被欧美长期垄断的格局,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7年8月,二套芳烃项目开工建设。面对美国、法国专利商技术和市场双重竞争的严峻挑战,作为项目生产总指挥,他带领开工团队扎根现场,逐项突破技术难关,精准把控关键路线,科学制定开工方案。开车期间,他坐镇指挥,对关键步骤亲自把关。2019年9月27日,二套芳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实现了首次应用高效转化与分离新型分子筛材料、首创变温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新工艺等六大核心技术创新。他主持的“节能降耗的柴油灵活加氢性质MHUG-Ⅱ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炼化2019年吨油完全费用、综合商品率、炼油综合能耗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最佳水平。
他始终把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放在首位,守底线、知红线,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分管公司安全环保工作以来,杨文同志先后组织实施增上无级调速、变频改造、叶轮切削等技改技措,炼油综合能耗比设计值降低16.9千克标油每吨原油,年节能15.7万吨标油。编制绿色企业创建“两清单一方案”,举全公司之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实现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海南炼化码头被誉为“中国石化最美码头”。海南炼化获“全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突出企业”“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取得全国石油化工企业首张排污许可证。
薪火相传
他始终坚持“建厂育人同步行”,高标准、严要求,言传身教、全面过硬。注重“人才强企工程”建设,注重做实基层、做强单元,下大气力构建专业团队。配备工艺、设备、安全专业工程师,抓实单元主任和三大工程师培训,一批装置专家和技术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每天深入现场,听一听机组声音,看一看操作画面,问一问操作参数,以实际行动影响、感染周围的人,将奋斗、担当的基因深深植入年轻一代的心中。近年来,他分管单位、部门有5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模、海南省劳模、中国石化劳模称号。年轻团队在2016年中国石化二甲苯装置技能竞赛中获个人2金2银1铜、团体第二名,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催化裂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个人金奖1人,在2019年全国催化重整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个人银奖、团体第十名。
多年来,杨文同志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也因此错过了千里之外儿子的成长陪伴。自觉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融入分管业务工作,注重对分管单位、部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严格执行廉洁从业和改进作风规定,在干部员工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20
徐颖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在油气勘探这个特殊行业里,徐颖——这个柔弱的江南女子,却选择了深入生产一线。从塔河到塔中再到顺北,她带领项目组几进沙漠,深入腹地,踏遍了整个南疆大地,是名副其实的西北女汉子。
向上滑动阅览
默默坚守的奉献
“徐首席,常年在外出差,您想不想家呀?”工作之余,项目组的年轻人会这样问她。“想呀,想老公,想儿子,担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可是,只要坐到办公桌前,看着剖面变得越来越好,我就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干劲。”说着,徐颖的眼眶似乎闪现了一些晶莹的泪光。儿子考大学时坚决不愿像妈妈那样读理工科专业,理由就是他从小到大很少能见到妈妈节假日正常在家。徐颖虽然感觉亏欠了儿子和丈夫,但强烈的责任心使她放不下手上的工作,已经取得成绩和荣誉的她依然默默坚守岗位,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虽然现在疫情不容乐观,但是生产和科研一刻也不能耽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去西部,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疫情尚未结束,徐颖便带领自己的项目团队突破重重困难,踏上了西北前移支撑的路途。面对送行的同事,她打出了胜利的手势。这是物探院复工复产后的首次人员外派行动,也是物探院“百日攻坚创效”的有力行动标杆。
艰难执着的探索
随着物探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项目生产中的每一项突破和进展都至关重要。在严峻的形势下,徐颖深知,服务意识是基础,关键还要靠技术。面对越来越多的“老资料新处理”,不能墨守成规,新技术要试!新方法也要试!对甲方的处理需求不应付、不糊弄是她永远秉持的工作态度,“再做好一点”也是她对自己和项目团队的一贯要求。
徐颖带领的西部探区创新团队,在西部完成多个生产应用范例,在西北碳酸盐岩缝洞成像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000多平方公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领项目组开展“风险”研究,经过半年的攻关,成功解决了巨厚火成岩对下伏地层构造形态的影响,准确预测了该区储层展布。
西北油田分公司后续部署的6口探井,均获高产油流,为中石化顺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开拓海上油气勘探市场,积极响应总部关于拓展海上勘探市场的战略部署,徐颖组织成立了海洋攻关团队,面对着海洋资料处理经验不足、技术储备薄弱等问题,刻苦钻研,查阅资料,学习取经,反复测试,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海洋资料处理技术水平,最终顺利拿下了物探院首块海上勘探项目,为物探院积极拓展海洋油气勘探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无悔初心的传承
面对处理项目多,工作量大,技术难度不断增加的现状,单依靠有工作经验的老同志独挡一面已经步履维艰,而徐颖手下又多为八五后的年轻人,经验不足。但是徐颖坚信,年轻人有的是创造力,放手让他们去干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她一直致力于加强团队的建设,结合“师带徒”和“老带新”的模式,融合年轻人的创新与活力、年长者的经验与阅历,培养出了诸多实力战将,打造了品牌团队: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成像团队、海洋资料处理攻关团队、深度域建模团队等等。
投之以信任,报之以成就,在她的悉心指导下,邵文潮、高厚强、吕秋玲等一批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在她的感召下,项目组的年轻人都变成了踏实能干的新一代“小铁人”,如今这些“幼苗”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也在物探事业的激流中探索前行。
21
谢昌俊
——北海炼化公司炼油二部催化一班班长
谢昌俊,北海炼化公司炼油二部催化一班班长。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29年如一日,一直扎根基层,刻苦钻研催化裂化技术,2015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2017年获中国石化集团“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向上滑动阅览
紧盯优化 改进操作
对催化装置的操作,他常常有独到的见解,多次就生产优化和降能增效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催化的催化剂小型加、退料线增加放空阀,防止管线堵塞,疏通管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针对催化开工初期反应再生斜管流化不理想,凭着二十多年的催化工作经验,经过反复不断的摸索试验,总结出当松动介质压力控制在0.4MPa时,斜管流化效果最好,从此斜管流化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等。
心系生产 创新方案
在北海炼化炼油异地改造项目中,他从装置建设、“三查四定”入手,带领班员发现并整改了催化装置不合理等900多项问题。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严细认真地完成了包括系统水冲洗、水联运和蒸汽气密试压以及油运工作,为装置开工关键节点把好关。他全程组织参与两器点火升温烘炉、反再两器衬里抢修、开工喷油过程,为北海炼化催化裂化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作出了贡献,荣立“北海炼化开工个人一等功”。
2015年底北海炼化首次停工检修,他负责核心装置反再、分馏岗位停工检修等主要工作。经过与部门领导及老师傅们开会研究探讨后,提出一个新的吹扫方案。带领班员通过创新的吹扫方法,提前交出设备检修。装置检修完开工阶段,通过创新“分馏系统反引油充油”等操作,避免了分馏系统各回流抽空现象,大大缩短了装置开工平稳和产品合格出厂时间,早创效益。
钻研技术 勇于攻关
作为催化班长,对催化装置的操作,他常常有独到的见解。炼油部的技术攻关组里也就少不了他的身影。催化裂化装置稳定塔压力高于解吸塔压力, 解吸塔可以依靠自身的压力将物料输送至稳定塔。通过摸索优化,他提出停下解吸塔底泵P-310,脱乙烷汽油进稳定塔改为靠解吸塔压力自压的建议,经部门验证后实施,一年可节约用电约9.6万度,为公司节约62.634 万元。
他还为催化裂化降低生焦降低油浆提高总液收做出重大贡献,并荣获2016年度公司科学技术攻关一等奖。在操作中,他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想方设法降低装置中烟气脱硫各排放指标,采用低氧控制手段解决烟气拖尾、下坠现象,使外排烟气SO2、NOx、颗粒粉尘指标等持续降低,外排水COD远低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个人获得2017年度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中国石化发展壮大的37年里,曾涌现出全国劳模197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70名、省部级劳模2196名、集团公司劳模1383名。一代又一代石化劳模秉承以“三老四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以求真务实、精细严谨、家国情怀为内涵的石化传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创造实现价值,用奉献成就人生。
这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时代领跑者,激励着成千上万的石化员工为中国石化改革发展事业努力拼搏,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 / END / ————
原标题:《国家级表彰!中国石化21人获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