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沙漠变绿洲背后:力学的价值和边缘计算的助攻
全球荒漠化正以每年五万到七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千亿元,近4亿人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通过“约束材料”的加入,让沙子具备土壤保水保肥的特性,在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壮观的绿洲。
如今,这个科研项目有了新帮手——重庆交通大学联合腾讯成立实验室,借助腾讯云边缘计算实现科研效率的提速,助力打造科技化、智慧化的沙漠农业,为沙漠治理提供精确化的数据支撑。
沙漠土壤化科研项目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试验基地
沙子为什么能够土壤化?
一边是草原大面积退化的沙地,一边是长势良好的农田。——这是位于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基地里的秋日景象。
试验基地里种上了玉米、瓜果蔬菜、中草药、草、乔木灌木等百余种植物,还吸引来了大量蝴蝶、蚂蚁、鸟、老鼠、青蛙和蟾蜍等动物安家其中,偶尔还有狐狸和獾光顾。
位于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试验基地里长出的西瓜
沙子为什么能够土壤化?
据领衔沙漠土壤化科研项目的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解释,土壤天然有两个力学状态:它在干的时候是干土团,是一个固体;它在湿的时候是稀泥巴,是流变体。土壤的力学特征赋予了土壤自修复和自调节生态力学属性。变土的过程是颗粒约束改变颗粒物质力学状态的过程,也就是把沙子从离散状态通过约束转化为固体(也就是干土团)和流变体(也就是稀泥巴)的过程。
“一盘散沙,加上约束材料,然后加水拌合,稀泥就出来了,它存储水分的能力强,具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属性,同时保水保肥能力强,所以土壤化的沙子能够成为植物的载体。”易志坚讲述“点沙成土”的原理,也就是通过黏合剂与沙粒共同变成一张“网”,像土壤一样实现保水和保肥,能够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具备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进而通过植物种植,形成生态系统正循环。
“让力学遇见了沙漠。”易志坚认为,沙漠土壤化是一个事业,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项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化项目,“它的研究和推广,在某种程度上是造福人类的项目。”
沙漠土壤化科研项目由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领衔
然而,在近十年的沙漠土壤化研究中,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易志坚团队。
比如,如何能使沙漠农业在最少的资源投入下获得最佳的产出?沙漠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一年几季?在沙漠地区大面积发展农业后,对沙漠地区的气候,温湿度指标、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腾讯云边缘计算提升科研项目效能
2016年至今,科研团队已经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地等不同的荒漠化地区进行试验。为探索适合沙漠地区低耗、高产、绿色的种植方式,并对项目成果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广,科研团队需要对大气环境、土壤、水质以及生物量等数据进行研究积累,从而了解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沙漠土壤化效果的。
这时,海量的数据采集、筛选、分析成为了横亘在团队面前的技术难题。
“沙漠土壤化项目在解决了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如何种得好,包括产量的提升,生态的建设等,这些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易志坚表示,腾讯云强大计算力的加持,能够让科研团队更快摸索出沙漠土壤化后的科学种植模式及其生态影响,也能够为更精确地研究中长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更多可能。
2019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与腾讯签署“腾讯-重庆交大沙漠生态研究联合实验室”框架合作协议,借助腾讯云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AI、IoT等方面的先进技术解决科研瓶颈,推动项目成果加速落地。目前,一个由物联网传感器、边缘网关以及一体柜组成的边缘数据中心腾讯云Nano T-block,已经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基地中部署完成,并能与云端实现协同。
腾讯云边缘数据中心Nano T-block
据腾讯云数据中心高级架构师刘灵丰介绍,借助Nano T-block,科研团队所需的数据可以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采集后,会经由边缘网关传输至柜内服务器经过数据的清洗和初筛,再把有效数据上传到云端的智维平台进行分类和鉴别,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云端训练出来的AI模型也能下沉至Nano T-block边缘数据中心,进一步推动数据的就近处理。
正在采集植物表征数据的传感器
腾讯云Nano T-block在架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沙漠中的极端气候条件。刘灵丰介绍,作为国内首台带自然冷却的单柜数据中心,Nano T-block能适用于零下45度到55度的恶劣天气,还拥有防风沙组件,系统可靠性相对一般边缘数据中心提高50%,制冷系统的能耗最大降低69%。与此同时,运维人员也能够借助腾讯云数据中心智维平台对Nano T-block实现远程调控和运维。
目前,腾讯云Nano T-block正在给科研项目带来效能上的明显提升。
比如在作物产量方面,团队需要使用环境采集系统、田间植物表型征采集系统、高光谱采集系统、全时视频监控系统等采集大量数据,进而分析品种适应性、环境变化、栽培管理等,每天至少会产生1T的数据量。
“我们曾经用顶配电脑来处理深度学习框架,结果800MB的数据跑了三天还在迭代算法。现在借助腾讯云边缘数据中心的算力,很快就能得到训练结果。”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中负责数据分析的蒋学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说,“有了腾讯云边缘数据中心的算力支持,原来4个月科研计算量,现在最快1个小时就能完成了。”
目前,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目前在国内的试验总面积已经超过17000亩,22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发明专利授权。2018和2019年,这项技术还走出了国门,在中东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进行了试点。
“数字技术正在各行各业中加速发挥价值,很高兴能够为沙漠土壤化提供计算力,帮助科研团队加速破解更多未解之谜。”腾讯云副总裁、腾讯IDC平台部总经理钟远河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