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博新展 | 一块镜子怎么有文化?

2020-11-26 07: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家丽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展览44#艺术116#博物馆8

你的镜子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透明玻璃背面涂上一层铝就完事儿了?这样的镜子,方便是方便,就是没啥文化。

那,一块镜子怎么才能有文化?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览现场

11月24日,“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4展厅开幕。此次展览是从数以千计国博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260余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

底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摄者:余冠辰

展览各单元内容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这是国博首铜镜类藏品首次完整、系统的展出,展览分为“鉴于止水”、“清质昭明”、“湅治铜华”、“清光宜远”、“玉台影见”、“刻镂文章”、“莹质良工”七个单元。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展览中,国博图文并茂、专题结合历史脉络,运用动画、多媒体互动等手段,呈现铜镜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贸易流通和铭文装饰。

展览现场

觉得这些文字太深奥?别担心!这场展览远比你想的有趣味。即便没有铜镜知识背景,在这场展览里,你依旧能看得津津有味。比如,这件全场最闪亮的明星展品【西汉“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西汉 1951—1952年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

说它明星,并不是因为它像白雪公主后妈的魔镜一样会说话,而是“在西汉前铜镜中,其铭文的文学性最高,且神兽纹样工艺考究、做工精致。”(此次展览展览助理赵玉亮言)它的铭文写的是:

铜镜外圈文字即为铭文

“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钢。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

简单地说,这面镜子具有以下功能:1、保佑子孙昌盛;2、取气五行;3、辟邪。它是集美貌(咸有文章)和才华(其质清刚)于一身的奇镜。这样的镜子拿在手里,你还能觉得自己只是简单地照个镜子吗?你拿着的可是去邪神器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啊!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局部

说归说,闹归闹。说镜子有文化,我们是认真的。

在这次展览中,有很多纹样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的铜镜,有些还配以妆奁展出。修眉刀、小剪刀、化妆包、便携镜…事实证明,从商代到清朝,猪猪女孩(当然也可能是猪猪男孩)的存在是永恒的。

从新石器到战国:纹样的探索

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铜镜来自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出土的圆形铜镜,已经有了后世铜镜的主要特征: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拱形钮,镜背装饰弦纹、星芒纹、叶脉纹。春秋时期的铜镜数量不多,基本延续商周时期的外形和解构,镜背开始装饰简单的鸟兽纹。

弦纹铜镜 商代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鸟兽纹铜镜 春秋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这一历史进程很有意思:首先,在新石器时代温饱刚刚得到一点满足的时代,原始人竟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在一面仅能照面的镜子上(而且很可能还照不清);其次,铜镜上的纹样都是古人日常生活所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仍有心境观察生活中的美,并用以装饰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最后,从古到今,铜镜的存在从来不是孤立的。新石器时代的弦纹、星芒纹,以及春秋铜镜的简单的鸟兽纹和当时的出土陶器纹样基本一致,铜镜是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的一部分。

武士斗兽纹铜镜 战国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

战国是铜镜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如果你生活在战国,不仅能照新时期时代、春秋时期的那种圆镜,你还能照方镜。而且你的镜子纹样更多样,更繁复,镜背的花瓣从三叶到四叶再到八叶。除了四山镜(镜背饰有四个“山”字),还有五山镜、六山镜、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青铜鉴

这么一想,照镜子这件事,还是战国人更幸福一些。

从汉代到隋唐:高峰到高峰

汉代铜镜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又一次高峰。汉代“设计师们”对铜镜的纹样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植物、动物等各种纹样进入铜镜,使一面本是静物的铜镜变得灵动起来,铜镜的文化范儿起来了。它不仅深受道教文化影响,还寄予镜子深厚的文化寓意。

这件“柏氏作”神人车马画像铜镜表现的是勇士和神兽的抗争。两个勇士跨马并驰,一人手持长矛回头刺长龙,另一人则弯弓搭箭,回射一奔跑猛虎。镜子外围装饰篆书铭文带等。有图像有故事有文字,这么有文化的镜子,你爱不爱?

更有趣的是,由于汉代铜镜文化的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品牌意识露头。在此次展出的“田氏作竟”七乳神羽人瑞兽纹铜镜的铭文中,直接打起了广告:

“田氏作竟”七乳四神羽人瑞兽纹铜镜 东汉 1956年河南南阳百里奚村汉墓出土

“田氏作竟(镜)大毋伤,新有善同(铜)出丹阳,湅治银锡清如明,得此竟(镜)家当千万。”大致意思是:我田氏的镜子又大又结实,材料原产地很好,冶炼技术很高超,谁用了我家镜子,谁就腰缠万贯。这品牌意识不可谓不超前…

王氏十二辰博局纹铜镜

自汉以后,铜镜文化的气象越来越恢弘,寄托的文化意味也越来越宏大。此次展出的“王氏十二辰博局纹铜镜”的铭文写道“王氏昭竟(镜)四夷服…胡虏殄灭天下复…”意思就是:我照的虽然是镜子,但我心里装的是天下啊!

变形四叶佛像对凤纹铜镜 三国·吴 1975年湖北鄂钢五里墩工地出土

三国时期,“设计师们”对铜镜纹样的探索仍在继续,“变形四叶纹”便出现在这一时期。该纹饰是将一树叶变形成一个四面张开的样子,以此为框架,填充内容,像蝙蝠或者一些瑞兽等等,是一种铜镜装饰语言的拓展。

隋唐是铜镜发展史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铜镜的材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铜制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铜镜显得银亮,既美观又实用。这可能意味着,古人终于可以照上比较清楚的镜子了!

瑞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

瑞兽葡萄纹是唐代铜镜常见的纹饰之一。这件唐“瑞兽孔雀葡萄纹铜镜”堪称瑞兽葡萄纹铜镜里的LV。镜钮高凸,葡萄蔓枝叶勾连,瑞兽攀援枝叶,一动一静。外区的葡萄枝蔓内装饰飞禽、蜂蝶,再外缘装饰卷叶纹,空间布局动静相宜,纹饰边界清晰,不显逼仄,意趣横生。

当然,作为时代的一部分,唐代铜镜也显露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此次展览展出的国博文物一级品的“羽人花鸟纹金银平脱葵式铜镜”和“螺钿铜镜”便是如此。

唐代羽人花鸟金银平脱铜镜 传河南郑州出土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唐代 1955年河南洛阳唐墓出土

就是这样奢华精美又不土豪肤浅的感觉。

辽宋到明清:世俗性的增强

虽然辽宋政权更迭,战争频繁,但这并没有停止铜镜文化的发展步伐。

“承安二年”吴牛喘月故事铜镜 金代

辽宋时期,铜镜的实用功能更受关注(这可能是由于唐代制镜技术的发展),商品化趋势明显。为了生产更多的铜镜,官府控制了单个铜镜的用料,铜镜向薄款发展。且这一时期,民族间的不断融合,铜镜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花鸟纹铜镜、双鱼纹铜镜、双龙双凤纹铜镜、故事镜和各位铭文静都很有特点。铜镜终于有“地方特产”了。

海水双鱼纹铜镜 金代 1976年黑龙江阿城出土

宋元时期,铜镜的故事性也开始增强。达摩渡海、许由洗耳等曲艺、小说文献的故事出现的铜镜上。这和宋元时期杂曲、小说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云龙纹夔式铜镜 明

到明清时期,铜镜的世俗意味增强,吉祥寓意更加浓厚。不仅出现婴戏纹饰,更是出现了更加“赤裸裸”的吉祥纹饰,如八宝样等。这一时期,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照片刻在铜镜上,工匠大概也不会拒绝。

从刮眉刀到磨镜客:铜镜的搭配

作为照面用具,伴随着铜镜的,必然是梳洗打扮。即便和今人相比,古人的的化妆包也未必逊色。

一套唐代妆具

此次展出的一套唐代妆具,便包括了五件化妆用品:剪刀(修建花钿和眉毛)、数字、铜镜、圆盒(盛放化妆品)、蚌形盒(盛放化妆品)。

展览现场展示的文献资料

铜镜时间久了会锈掉怎么办?这个问题,古人早就想到了。

磨镜图 清代

针对该问题,赵玉亮介绍道,在铜镜被铸造出来后,便会有加工打磨的程序,以使镜子获得照面的功能。后世,人们不断探索,用道家丹药铸造出一种“磨镜药”,用湿粘布蘸取该药,不停地擦拭镜面,可使镜面变得光滑。如果用“磨镜药”还是无法去除铜镜的锈垢,那么,就只能请“磨镜客”了。磨镜客招揽生意的方法,类似今日南方的磨剪客,两块铁片扣在一起,叮当作响。而这两块铁片的名称也很有意思,叫“惊闺”,惊扰闺阁之意。

婴戏纹铜镜 清代

除了上述知识点外,此次展览还讲述了铜镜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和铜镜的铸造工艺。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现场参观。

展览海报

展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4展厅,周一闭馆,采取线上限量预约,当日16时前可预约7日内参观。

注:文中展览现场图及作品高清大图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现场图由余冠辰拍摄。雅昌专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END -

原标题:《国博新展 | 一块镜子怎么有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