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逢人唯说岘山碑 ——太学博士的襄阳游历诗

汉水襄阳
2020-11-24 1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来过襄阳的唐代诗人中,李涉算不上很有名,尽管他有些绝句写得确实不错。比如《润州听暮角》:“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又如《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或气势苍凉、意境高远,或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均可讽可诵。

但李涉有一件诗坛趣事很有名,《云溪友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均乐此不疲地辗转记述。这件趣事的传奇性在于,它以一个典型个案告诉我们,唐人爱诗,爱到了超出人们认知与想象的不可思议的程度。

岘首山。襄阳日报全媒体记杨东摄

李涉生活在中晚唐之交,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他早年因“数逢乱兵”隐居庐山;宪宗时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又被贬;文宗大和中,因“宰相累荐,征起为太学博士(国立最高学府的教授)”,不久因事流放,便开始浪游山水。有一天晚上,他乘船行至九江的皖口,遇到了一伙儿持刀携杖、打家劫舍的强盗。

接下来以为要发生的恐怖剧情,却来了个喜剧性的逆转。强盗们照例高呼:“船上何人?”回答说是太学博士李涉。强盗头子一听,立马转凶恶为友善,居然说:“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原来强盗头子久仰李涉诗名,他们不劫财了,要“劫”博士的一首诗!结果是:“李乃赠一绝句,豪首饯赂且厚。”李涉当即写了首绝句相赠,那强盗头子还设酒宴为李涉饯行,倒转过来送给李涉一份厚礼。

李涉赠强盗的这首诗叫《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前两句幽静安逸的环境气氛,与本应是月黑风高的打劫场景严重不谐,本身就构成一种黑色幽默。后两句诗人还继续调侃:看来以后我也不必故意隐姓埋名了,连你们绿林中人都知道我,还能逃到哪里?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不经意间折射出社会现实的早期乱象。

强盗头说“金帛非贵也”

在他心里显然觉得比金帛更贵重的是诗

不劫财反求诗

这种事大约只能发生在唐代

现在来说李涉游历襄阳的诗。从诗的内容看,他来襄阳应该不止一次。下面这首诗,应该写于较早的一次游历。

过襄阳上于司空頔

李涉

方城汉水旧城池,陵谷依然世自移。

歇马独来寻故事,逢人唯说岘山碑。

诗题中的“于司空”,即担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的于頔,他在元和三年拜司空,李涉此诗就是专门呈献给这位当时襄阳最高长官的。

首句“方城汉水旧城池”,看似语近言浅,实则本自《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之语,浓缩成七字后入诗,仿佛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为襄阳古城池造型。次句“陵谷依然世自移”,“陵谷”出自《诗经》“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比喻自然界巨变,但诗中说“陵谷依然”,即襄阳古老的山川依然如故,没有变化,对照后面的“世事”发生了更移,从而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

襄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有很多的历史故事,诗人专门“歇马”来“寻”,那该会寻得多少?结果是“逢人唯说岘山碑”。只是岘山上那座晋代大将军羊祜的功德碑,这是为什么呢?联系此诗的特定赠与对象,自不难领会这一句诗的言外之旨。

襄阳城南的岘山生态旅游区。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勇 摄

据史载,于頔其人在主政湖州、苏州期间,也为当地百姓做过一些好事,但他“为政有绩,然暴横少恩”,尤其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调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后,“公敛私输,持下益急,而慢于奉上。”(见《新唐书·于頔传》)这与同样坐镇襄阳的晋代大将军羊祜相比,后者怀仁爱民、德政广布,死后被树碑铭勋“岁时飨祭”,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显然想给当下这位襄阳的主政者提供一面最好的历史镜子。

诗的这层意思,被后世不少有眼光的诗评家点破,如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于頔守襄阳,颇酷虐,李涉工诗,以‘逢人唯说岘山碑’为讽,如是足矣。”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中也说:“于頔为观察史,有酷虐声,李涉过襄阳上诗云云,真所谓主文谲谏者。”

为政一地,就要造福一方;虐政苛罚,必将失去民心。以诗讽谏,自然不便把话说破,否则成了“谏襄阳于司空书”。故以诗的语言暗示出言外之旨,这才契合“婉而多讽”的诗性,也是诗人的高明所在。

汉上偶题

李涉

谪仙唐世游兹郡,花下听歌醉眼迷。

今日汉江烟树尽,更无人唱白铜鞮。

这首诗,大概是诗人晚年重游襄阳时所写,因为诗里弥漫着一种盛唐繁华不再的感伤情绪,透出的是晚唐的衰飒之音。

诗全由李白游襄阳的风雅踪迹作为昔今对比的线索。诗人此次游襄阳,首先想到的是“谪仙”当年“游兹郡”,那时的“谪仙”是何等的潇洒倜傥、意气风发!他的《襄阳歌》中“倒著接 花下迷”“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曲》中“歌舞白铜鞮”“花月使人迷”等描写,不停地在诗人头脑中闪现,于是凝结成一个“谪仙”当年游襄阳的形象总括:“花下听歌醉眼迷。”这种于名胜之地、繁华之都的快意畅游,让同样作为诗人的李涉,不能不勾起对大唐盛世的无比向往与怀念。

可是,盛唐气象已逝

襄阳亦繁华不再

汉江边云烟缭绕的树木

仿佛也失尽往日的生机,城内清冷

更不见“拦街争唱白铜鞮”的

“襄阳小儿”

诗在一片伤感的情绪中黯然结篇。作为一个亲眼见证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文人,他只能托之于诗,徐徐吐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毕竟,李涉留给后世不少好诗,他结成专卷的一百多首作品丰富了唐诗的库藏。他在襄阳留下的诗,也体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逢人唯说岘山碑”之句,至今仍能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来源:襄阳日报

作者:严爱华

原标题:《逢人唯说岘山碑 ——太学博士的襄阳游历诗》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