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活”水来

开鲁党建
2020-11-24 18: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西辽河是流经通辽市的主要河流,被通辽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西拉木伦河是西辽河的主要支流。在开鲁县台河口,西拉木伦河一分为二,一支自西向东穿过西辽河平原北部,汇入西辽河干流;另一支入通辽市境27公里后与老哈河汇合。

位于开鲁县最西端的麦新镇是西拉木伦河流经通辽市的第一个乡镇,也最先得到“母亲”哺育。

麦新镇党委书记李玉伏介绍说,西拉木伦河贯穿麦新镇全境,这条河对麦新镇特别重要。这几年,麦新镇的广大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和利用西拉木伦河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进林业工程,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

河汊子里五谷香

8月21日,记者乘车沿着颠簸的水泥路向麦新镇义和沙拉村行驶,只见道路边的树木越来越繁茂,同行的李玉伏指着路边的树林说:“仔细看会发现,离河越近,树长得越好。”

道路尽头,台河口水利枢纽几个红色大字出现在眼前。义和沙拉村党支部书记宫佳军已在西拉木伦河岸边等候。

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一条闪光的银带。虽然水量不大,但通过宽阔的河道可以想象河水波涛汹涌时的样子。

西拉木伦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吕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这条河也有过记载。千百年来,西拉木伦河浇灌着流经的土地,哺育着流域内的人们。

义合沙拉村蒙古语意为“大河汊子”,位于西拉木伦河和新开河两河的冲击带上。多年来,生活在河边的村民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

宫佳军告诉记者,义和沙拉的干部群众非常珍惜这两条河。近年来,为实现人与河和谐相处,让河水造福百姓,村里不断加强河道治理,在险工险段加固了堤坝,并安排了村干部分段管理。同时,在河岸边设立封育区,下大力气保护西拉木伦河和新开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目前,沿西拉木伦河和新开河两岸已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人保护了河,河也回馈了人。

宫佳军家的耕地离河堤不远,这片地里种植了30亩辣椒,按每斤1.2元的收购价,每亩纯收入能达到4000元。

宫佳军说:“虽然西拉木伦河这些年都是季节性来水,但义和沙拉村地里的庄稼每年春天都能得到河水的浇灌,一直能用河水浇灌到6月份。引用河水灌溉不但让村民们节约了种植成本,比地下水温度略高的河水还洗去了土壤中的硝和碱,让土地变得更肥沃,庄稼也能长得更好。”在西拉木伦河水的滋养下,义和沙拉村村民种植的玉米亩产量均在2000斤以上。

最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很多村民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水稻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目前,义和沙拉村依托村子的地理位置和立地条件,把水稻、鲜椒、玉米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力争在市场上打出自己的品牌。

村民马哲家有18亩耕地,以前全部种的玉米。2017年,他把9亩地改种水稻,目前亩产量1500斤左右,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马哲说:“村里地下水位高,适合种水稻,只要好好侍弄,收成好,不愁卖。”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义和沙拉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河水灌溉优势,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网络和村办农牧业发展公司推销优质水稻,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2020年,通过引导农户,已有21户村民进行了水稻育秧,种植面积达到500亩。

沙坨子里长出“致富果”

西拉木伦河和新开河虽然流经麦新镇,但林发村却是麦新镇唯一前不着河、后不靠水的村。

林发村原来叫榆树林村,村里到处都是沙沼地,农田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农业用水严重不足。

穷则思变。自然条件的限制让这里的群众早早就开始琢磨着找出路。上世纪80年代,根据果树需水量比玉米等农作物少、沙质土壤有利于果树生长这一实际,林发村的一些村民开始开发荒地,探索发展林果业。

40年过去了,虽然缺水的情况并没改变,但如今的林发村却村如其名,靠成片的果树林发展了起来。

金秋九月,走进林发村,地里、路边品种不同的果树上都硕果累累,初秋的阳光穿过绿叶照射在红彤彤的果子上,让人垂涎欲滴。

来到林发村村民姜亚光家的果园时,姜亚光一家正在忙着采摘沙果,诱人的果实挂满枝头。姜亚光说:“村里的沙果品质好、产量高,有些卖到了山东、广西等地。前些天,村里来了一批收水果的客商,仅4天时间就把全村的李子收购一空,过些日子才能摘的鸡心果也被下了订单。”

林发村的果品不但质量好,果农们高超的种植技术也是远近闻名。

55岁的村民郝军年轻时就开始种植果树,现在算是村里的“土专家”。农忙时节,他就去县内其它村给果树剪枝,一天收入200多元。现在村里像郝军这样种植果树的“行家里手”有十多人。

据林发村党支部书记赵洪波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林发村果树种植面积已达到4000亩,果树品种由最初单一的沙果发展到如今的123苹果、K9、苹果梨、李子、鸡心果等20多个品种,盛果期果树亩效益均达到1万元以上。

作为麦新镇第一个发展林果业的村,多年来,林发村还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2010年,村里成立了水果购销专业合作社,189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村民的水果再也不愁卖了,更能卖上好价钱。如今,林发村的村民家家户户种果、卖果,村里果香四溢,村民安居乐业。

林发村在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的同时,还引导村民在林下种植辣椒、葵花等经济作物,通过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实现了强村富民。

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让林发村绿了沙地、村民红了日子。

借鉴林发村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麦新镇在全镇范围内平整荒沼沙地、改造低产残次林,发展林果产业,同时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目前,全镇共发展果园1.6万亩,林果产业已经覆盖29个自然村,林果和林下经济年总产值达35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

转自:今日头条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活”水来》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