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华学姐”事件核查:一场被标签和情绪绑架的校园冲突

2020-11-24 1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清华学姐”事件发生至今,已经从一场小规模的校园人际摩擦,发酵为一场横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冲突。

“女拳”“国蝻”“名校崇拜”“艺术生”“理科生”“网暴”......标签横飞,情绪拉满,碎片叙事取代了事件梳理,价值判断挤占了事实判断。那些不知真假的信息,都被用作论据抛出,而非进一步揭示真相的线索。

对此,我们以影响力为标准,筛选了对此事表态的、传播范围较广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微博、豆瓣小组讨论,通过交叉对比,钩沉有效信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该事件。

事实核查的对象往往是重要人物的表态或重大事件的报道,在今天,我们想用它去解剖一起校园冲突,以期用这一把“牛刀”,降温被煽动的情绪,脱水被上升的价值,捡拾回一种在公共讨论中必备的能力:就事论事

            

01

食堂发生了什么?

11月17日下午四点半,紫荆食堂的排队队伍中,"学姐"和朋友正在交谈。“学弟”经过时,两人发生擦碰。公众号杠爷 、INSIGHT视界、北美留学生日报、唐唐频道、缓缓说以及@我的厕所读物(微博)都描述了“学姐”“强行”拿走了“学弟”的校园卡的行为,公众号魔都囡、@潇湘晨报(微博)和@后声EnGender(微博)则将其描述为“学姐”要求"学弟"交出身份信息,而在自称清华学子的@无声指针(微博)的表述中,“学姐”在询问“学弟”后获得了身份信息。

“学姐”对调取监控的态度在多方叙述中出现偏差。当“学弟”提出可以用监控自证清白,公众号清南师兄的叙述为,“学姐”拒绝立即查看监控视频,而是夺过“学弟”校园卡记录信息。一位自称“学姐朋友”的网友则发微博称,“要求看监控也是‘学姐’的第一反应”。

另外,公众号杠爷、人格志文笔夸张地渲染出一个“言之凿凿”“咄咄逼人”“长相普通”“替天行道”“叫来保安”的“学姐”和“可怜”“拼命解释”“被围观群嘲”“对天发誓”的“学弟”。这些信息都缺乏有力信源的背书。

总之,“学姐”是否拒绝查看监控视频、强行翻看学生卡,其“剽悍”作风是否引起围观,都未得到确认。同时,自称“学姐”和自称清华学子的网友是否带有主观因素,对“学姐”的行为避重就轻,也难以作出事实判断。

当事人的缺席,并不影响这一事件成为“罗生门”——自媒体自诩为“学弟”声张正义的发言人;自称清华学子和“学姐”朋友的网友则化身为力图澄清事实的理中客,双方各执一词,让旁观者难以判断。

                 

02

如何“社死”?

目前公开的信息中,流传着很多版本的“学姐”曝光“学弟”信息的朋友圈截图,有保留了知乎、微博水印的版本,也有无水印的版本。不同版本的截图中对“学弟”个人信息的打码方式不同——打码整句话的截图容易被误认为是“学姐”公开的学弟学号,但打码更少的版本表明,“学姐”公开的只是“学弟”的学院、年级和姓名。这侧证了公众号缓缓说所说的公布学号属于失实消息。另外,每个版本都证实了“学姐”对“学弟”外貌特征的描述,但“学姐”并没有公开其照片。

“学弟”的信息被曝光到了哪些平台?

根据“学姐”的道歉长文和自称“学姐朋友”的网友发布的朋友圈、微博,基本可以断定以下事实:“学姐”在事发当天将“学弟”信息公布在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后被他人转发至清华树洞。当日晚间,“学姐”去保卫处登记信息、请求调取监控后,将“学弟”信息进行了隐藏或删除。次日误会解除后,“学姐”撤销了朋友圈信息。

但在“学弟”的姓名、外貌特征等信息遭遇了大规模、多平台的传播后,删除或隐藏朋友圈似乎不足以挽救这一场“社会性死亡”——在网络环境下,隐私的暴露如覆水难收,名誉的恢复亦困难重重。

此时,一份公开、有效的道歉声明显得十分必要。

               

03

“学姐”认错了吗?

@月影(豆瓣)、@无声指针(微博)和@小冯小冯就是很能(微博)称,“学姐”在看完监控、清楚事实后,就立刻删除了“社死朋友圈”,并在朋友圈和清华树洞澄清了误会并进行道歉。“学姐”在清华树洞的道歉中称“撤销了在朋友圈发的信息”“在微信群中解释表明该事情当时还没有结论”。但目前的公开资料暂无法证实“学姐”是否及时、主动地控制了朋友圈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传的“学姐”朋友圈截图和清华树洞截图均显示,“学姐”至少三次公开或单独向“学弟”、辅导员表达歉意:第一次为查看录像后澄清朋友圈并转发截图给“学弟”辅导员,第二次为微信文字向“学弟”表示抱歉并请辅导员转达,第三次为在清华树洞长文澄清。“学姐”道歉时,该事件仅在清华树洞等平台小范围讨论,并未大规模发酵。

但与此同时,这些截图中“学姐”“我们互相道歉即可”“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反应”,并且“以后注意这些可能冒犯人的地方”的论调,被认为“毫无诚意”,引起了舆论的不满。

                 

04

“学弟”什么态度?

被“学姐”的“社死朋友圈”挂出个人信息后,知乎上出现了一篇以“学弟”自述口吻的匿名回答,称“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监控视频上,当时我想,如果视频没拍,然后还要学院通报,我就留下遗书以死以证清白,但想想父母,又不忍心”。自此,多篇文章引用该知乎截图。然而,根据潇湘晨报对一名清华教师电话采访的录音,“学弟”并未发布该匿名回答。

其中,收获了10w+阅读量的公众号人格志引用了该知乎截图,并使用“在等待监控录像结果的那一夜,这名学弟对着手机在哭,咬着手背在哭。他甚至想——留下遗书,去死” 等情感夸张的句子,对该截图的内容进行了想象和解读。

另有公众号明知该截图的发布主体是假,却仍进行了引用。公众号魔都囡称:“于是知乎热帖中出现了多名‘替学弟发声’的网友,文采斐然,把学弟的心声写的淋漓尽致,虽然都不是‘学弟’本人,但是基本上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心情。”

戏仿、伪造的当事人发声,严重阻碍了完整事件的揭露。除了知乎的匿名回答外,微博网友 @我的厕所读物称,“有人调侃,冒充男生,以男生的名义写道歉信”。

而校园论坛与校园网的区隔,也增加了事实扩散的难度。清华树洞、微博网友等表示,“学弟”阻止了“学姐”在清华树洞的实名道歉,想息事宁人,但此事亦尚未得到当事人的公开回应,远不及“以死明志”的“学弟”形象来得博人眼球。

这种缺乏可靠信源而假信息充斥其间的状况,导致部分网民对“学姐“的愤怒与批评加剧了。

               

05

和解了吗?

根据潇湘晨报电话联系清华教师进行采访时录制的录音,二人已达成和解,期间,辅导员一直陪同调解。

                

多元价值共生的今天,多种解读急于流经同一个议题;身份政治愈演愈烈,同温层外的信息被自动过滤,达成共识的难度不断升级。

每当陷入“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困境,只有“回归事实”是我们手中的利斧:它能够凿碎那些在吵嚷中被想象出来的无解难题,凿出对话的缺口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参考资料:

[1]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J].现代法学,2013,35(04):62-72.

          

数据采集与分析:刘羽乔、申屠泥、文露敏

可视化:邓依云、林姗蓉、文露敏

文案:葛书润、申屠泥、张涵悦

美编:李映雪

统筹:方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