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太空之吻”缔造者王曙群:看交会对接的心情,像孩子高考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20-11-24 09:3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1年11月3日凌晨,王曙群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得一夜没睡,大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对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直播。

“我看交会对接的心情,就像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时,我站在学校门口等孩子出来时的那种感觉,忐忑、期待、紧张、兴奋。”王曙群坦言。从接到对接机构研制任务,到顺利完成交会对接试验,王曙群和他的班组花了16年时间。

当天,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太空之吻”惊艳了全球;此后的2019年1月3日,月面巡视器“玉兔二号”顺利抵达月球背面,实现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在这些载入史册的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的背后,有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特级技师、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

王曙群   本文图片均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供图

在11月24日北京召开的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曙群被中宣部、全国总工会授予2020年“最美职工”,成为今年上海唯一的当选者。荣誉面前,王曙群说:“国家给我颁奖,不只是表彰我个人,更多是对中国航天的认可,荣誉属于全体航天人。”

“在失重的太空中闭着眼睛拧螺丝”

在149厂,王曙群胸前工号是“2989”,意思是第2989位入厂的职工。他是上海老闵行人,1989年技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厂里做技工,到今年已经是第31个年头。

“刚入厂时有3000多名员工,到2000年只剩下一半了。” 王曙群回忆道,当时,厂里的航天牌冰箱竞争力和销量远不如从前,不少人辞职“下海”,只有王曙群老老实实地跟在师傅后面锉、錾、削、钻,苦练基本功。

王曙群 

中级工考试时,他获得了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厂里破格让他参与了为期两年的高级技工培训班。

1992年1月,载人航天工程被正式批复立项。也是机缘巧合,厂里接到研制航天飞行器对接机构的任务时,正在高级技工班培训的王曙群被厂里作为技术骨干抽调了过来。

对接机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飞船好比两个同心圆,“对接”就是两个圆的边准确无误地贴合在一起,要靠对接机构把两个飞船“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把宇航员和物资输送到目标飞行器里。其难点在于,两个飞行器都有8吨重,在距离地球300公里的地方高速飞行,两个小时就能绕地球一周,一旦飞行器上天,地面很难补救,太空对接要确保万无一失。

在王曙群工作的厂房里,对接机构的主体是直径1.5米左右的圆环,环上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700多个轴承组合,11000 多个紧固件以及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等材料,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接装置上有4个插头,每个插头有5550多个芯,一共是200多个插孔,交会对接需要将200多个插孔准确并同步插入插座,这难度就好比在完全失重的太空中闭着眼睛拧螺丝,一旦对接的位置、姿态稍有偏离,插针就会被撞弯,造成信号消失。

“整整16年终于敲开石头”

对接机构中,每一套单机都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

王曙群和他的团队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每到半夜瞌睡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37个小时的试验,用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保证了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王曙群和团队

从接到对接机构研制任务,到顺利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王曙群和他的班组整整花了16年时间。

王曙群的儿子回忆,爸爸的工厂离家只有几公里远,但小时候自己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能见到爸爸一面。型号研制是国家秘密,有苦难诉,王曙群就给儿子讲石匠敲石头的故事:“石匠一连敲了100次,石头纹丝不动。但当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100次敲击的结果,爸爸干的就是敲石头的工作。”

整整16年,王曙群和他的班组终于敲开了这块石头。2011年11月3日凌晨,王曙群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得一夜没睡,大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对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直播。

“我看交会对接的心情,就像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时,我站在学校门口等孩子出来时的那种感觉,忐忑、期待、紧张、兴奋,直到成功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方向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心才放了下来。”王曙群坦言。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又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顺利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王曙群的无数次捶打与叩问终于有了回音,自此天宫捷报频传。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总装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曙群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

“师傅,事情解决了产品没问题”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的组长,王曙群的班组成员有17人,平均年龄38岁,全体成员都有“技师”职称,是一支多次获得荣誉称号的优秀团队,这与王曙群坚持“人才复制”计划、主动给年轻人压担子、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密不可分。

王曙群(右一)

2005年,王曙群所在班组接到了月面巡视器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的研制任务,他经过综合考量,选择了班组里基本功较好、干活比较踏实的路爱忠作为负责人,同时大胆挑选了3个“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以“传、帮、带”的形式,让年轻组员在型号装配方面更快成长。

2012年的一个凌晨,王曙群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在月球车整机振动试验时发现测试数据不符合要求,要他立刻去北京参与排故。此时,为了给年轻人提供磨练的宝贵机会,他成功说服型号“老总”,让班组里的三位年轻人赵杰、夏巧伟、吕雯龙去北京,自己留在上海做后方支持。

在排故的24小时内,王曙群基本没合眼,就怕错过北京打来的电话。

但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师傅,事情解决了!产品没问题,是振动试验数据离散性问题。”“好好好!我就知道你们肯定行的!”弟子们的成长,比排故结果更让他激动。

2019年1月3日,王曙群团队交付的月面巡视器“玉兔二号”顺利抵达月球背面,实现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王曙群经常告诫组里的年轻人,一定要做到“提升永无止境,质量无懈可击”,“以匠人之心,铸航天重器”。

王曙群和团队

他带领的对接机构总装组先后完成论文15篇、申报专利5项,2018年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唯一一个技师比例突破80%、双师(即班组成员同时被评为技师和工程师)比例达18%的技能型班组。

同时,他们提出的采用高压、高纯度氮气驱动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细导管内多次高速往复摩擦的工艺方法,合格率达到100%,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