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莫挨劳资:为什么有人一醒来就暴躁?丨起床气

2020-11-25 13: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腾讯医典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起床不但没给自己打成气,反而还多了个别的气:

“起床气”

(图片来源:giphy.com)

起床气可以是:全世界都给我安静,闹钟都给我关掉,要不然分分钟炸毛!

(图片来源:giphy.com)

可以是:隔壁6点响起的电钻声仿佛钻在我脑壳上,只想炸了全世界!

(图片来源:giphy.com)

甚至可能是……生怕自己激情杀人。

有起床气的人

真·谁也惹不起

早在1982年,一名韩国警察睡觉时,女友打了停在他胸上的苍蝇,他被激起“起床气”,和女友发生口角后枪杀5个村民,最后用手榴弹与3名人质同归于尽。

(图片来源:giphy.com)

安徽的李女士在宾馆值夜班时小睡片刻,凌晨时分,被一持水果刀的蒙面男子叫醒,谁知此时的李女士临危不乱,用“起床气”作勇气,把劫匪直接吓懵。

(图片来源:见图注)

那么问题来了——

起床气,就是在“非常规”被叫醒,人被负面情绪环绕,不开心、胸闷气躁、想打架、想骂人。

说白了就是——

没睡到自然醒

看啥都不顺眼

那为啥没睡醒就会这样呢?

来源一:睡眠惯性和睡眠恍惚

早在1939年,就有“起床气”相关论文:“……刚起床后,无论睡眠时间长短,都不开心。”[1-2]

(图片来源:giphy.com)

这也是关于睡眠惯性最早的描述。

睡眠惯性,就是睡醒后,短时间内感受到嗜睡、迷失方向和认知功能下降。

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醒来后的半小时内脑血流速度低于睡眠前[3]。在刚睡醒时,脑干等脑区的觉醒中枢已苏醒,但大脑皮层调节情绪、认知和决策等功能的脑区还没有完全恢复[4]。

也就是你虽然醒了,因为睡眠惯性,你的身体还没准备好干正事儿。

所以人刚睡醒时候,容易认知水平低、情绪低落,“起床气”容易趁虚而入。

比睡眠惯性更凶残的是睡眠恍惚,睡眠惯性多是不清醒、迷茫,而睡眠恍惚——

一恍惚

可能真·动手

睡眠恍惚发作的人,精神更混乱,认不清周围的环境和人,可能有暴力行为!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起床气发作时想骂人、想打人、想砍人的暴力思想来源。

(图片来源:网络)

睡眠恍惚在人群中发作并不少!

2014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6000人,其中2421人(15.2%)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曾有过至少一次睡眠恍惚发作[3]。

看看,在睡梦正香中被叫醒,生气发火的真的不止你一人~

(图片来源:giphy.com)

来源二:社交时差

你的睡眠时间与大家的睡觉时间不一样,也就是社交时差,也有可能带来“起床气”。

人类大多数生理过程和行为都表现出昼夜节律,这种生物时间的变化可以把人分成早、晚2个类型。

“早”型的人,就是“百灵鸟”,喜欢早睡(晚上10点到12点入睡)早起(早上5点到7点起床)。

“晚”型的人,则是“猫头鹰”,倾向于晚睡(晚上1点到3点入睡)晚起(早上9点到11点起床)[4]。

这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5]。

(图片来源:soogif)

比如明明我是“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型,偏偏为了心中的梦想养家糊口,每天一大早就起床,飞奔着去挤地铁。

在社交时差的错位下,就容易有“起床气”,加上晚睡导致的睡眠不足又给起床气添了把火。

慕尼黑大学心理研究所发现大概有70%的人存在社交时差,且生物钟和社交钟相差超过1小时[6]。

(图片来源:soogif)

来源三:快速眼动睡眠期被中断

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经历的睡眠周期分为2个部分:

二者会在我们整个睡眠阶段里交替出现。

如果我们在快速眼动睡眠期中被叫醒,就很容易有起床气。

至于为什么这个睡眠阶段如此特殊,多伦多大学认知中心的研究人员有所发现:

人在快速眼动期时,自主神经激活,呼吸加快,体温升高[7]。

如果我们这时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或承受了老妈突如其来的叫起服务——

(图片来源:giphy.com)

我们的身体比较亢进,情绪波动,难免会起床气发作。

起床气不仅伤身,还伤感情,我们要怎样才能消消这口气呢?

睡前准备要做好

睡前不要喝咖啡、熬夜,不仅会加重起床气,还会影响第2天的情绪和状态。

(图片来源:soogif)

睡觉条件要安逸

睡觉时,合适的光线、合适的温度,甚至是那张你常睡的软硬适中的床都是给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的必要条件,在熟悉舒服的环境中睡觉有助于消除睡眠惯性[8],第二天醒来心情也会美好,而突然变换的睡眠环境则会加剧“起床气”的产生。

(图片来源:giphy.com)

睡醒活动活动

一觉醒来,打开窗帘沐浴阳光,可以让我们清醒得更快;做一些伸展运动,增加大脑血流量,确保足够的血液供应,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消除睡眠惯性[9]。

运动之后,用10分钟洗个热水澡,帮助体温上升,也能更快地振奋精神,开始一天的工作哦~

审稿专家:许宏伟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参考文献

[1].Kleitman N. Sleep and Wakefuln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9.

[2]Hilditch C.J. and McHill A.W. Sleep inertia: current insights [J]. Nat Sci Sleep, 2019. 11: 155-165.

[3]Hajak G., Klingelhofer J., Schulz-Varszegi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ies and cerebral electrical activity in sleep [J]. Sleep, 1994. 17(1): 11-9.

[4]Kuboyama, T., Hori A., Sato T., et al.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in healthy young men during overnight sleep and while awake [J].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1997. 102(2): 125-31.

[5]Hornyak M., Feige B., Riemann D., et al. 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leep and 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revalenc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reatment [J]. Sleep Med Rev, 2006. 10(3): 169-77.

[6]Roenneberg T., Wirz-Justice A. and Merrow M. Life between clocks: daily temporal patterns of human chronotypes [J]. J Biol Rhythms, 2003. 18(1): 80-90.

[7]Vink J.M., Groot A.S., Kerkhof G.A.,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morningness and eveningness [J]. Chronobiol Int, 2001. 18(5): 809-22.

[8]Roenneberg T., Allebrandt K.V., Merrow M., et al. Social jetlag and obesity [J]. Curr Biol, 2012. 22(10): 939-43.

[9]Peever J. and Fuller P.M. The Biology of REM Sleep [J]. Curr Biol, 2017. 27(22): R1237-R1248.

[10]Hilditch C.J., Dorrian J. and Banks S. Time to wake up: rea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sleep inertia [J]. Ind Health, 2016. 54(6): 528-541.

[11]Kovac K., Ferguson S.A., Paterson J.L., et al. Exercising Caution Upon Waking-Can Exercise Reduce Sleep Inertia? [J]. Front Physiol, 2020. 11: 254.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