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广州真的衰落了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房东看世界 ,作者房东的ID
房东看世界
中美、财经、热点。
近几年来,广州衰落和掉队一线的声音越来越多,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这篇文章结合客观事实与数据,可能带来一些新的、不一样的结论。
1. 数据看城市
这一部分,我们从数据看一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这些年发展的怎么样。下面我们从人口、GDP、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这三个指标对比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的发展。
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变化 2010-2019 (数据来自各地统计局)
之所以把人口放在最前,那是因为人口是城市发展之本。市场、就业、消费、税收每一样都是以人口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谈某个城市的基本面,一是看人口、二是看经济,其中人口还更加重要。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深圳发展的确实很快,当地人口增速在四个城市中排第一名,达到了29.7%,广州的人口增长也不错,九年间来录得20.5%的人口增幅,北京和上海各自的人口增速仅为9.8%和5.4%。看来京沪的确是发展更为成熟的超一线城市,如果你这几年在北京和上海用心观察,会发现这两个城市基础设施趋于成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投机心态也减少了很多;而广州和深圳的仍处在成长期。
再看四个城市2010-2019年的经济增长情况(GDP),广州也没有落后,四个城市在九年间经济总量都增长了超过100%,深圳还是拥有最高的增幅,其次是北京、广州、上海。作为整体,广州的GDP增幅排在第三,但如果考虑广州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上海,那么广州人均指标的增长确实是最慢的,这可能和2010-2019年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快速发展有关,因为广州这类新经济占比暂时不如北上深那么高。
北上广深GDP总量对比 2010-2019
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和增速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出口对外依赖性强、投资又不具有可持续性)。
如果我们看一下四个一线城市的社消数据,广州的表现算得上是很不错的,九年增幅(122.9%)只比上海(123.6%)低一点点,强于深圳并且明显比北京增长更快。看了消费数据再回看之前的GDP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广州和上海在2010-2019这九年间的GDP增长不如北京和深圳那么拉风,但两者的消费基础却非常扎实。
北上广深消费增长 2010-2019(为了统一增长对比的基数,2019年数据未经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
2. 以房价论英雄?那就认真比一比
唱衰广州的观点常常表示,广州房价低于北上深,因此广州已经失去竞争力。我们暂时不评价以房价论英雄的观点是否正确,仅仅看房价的话,广州的房价走势并不弱,甚至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强。
根据中原地产提供的数据,以2008年1月为基期,广州过去十一年来的累计涨幅是北上广深中最大的,而上海房价和其他三个城市相比则是真的弱势,这也符合四个城市人口的变迁,上海的老龄化水平比北京、广州、深圳更加严重,结合前文的人口数据,上海近年来常住人口增幅也低于北京、广州和深圳,可见房价和人口的确有很大的相关性。
以2008年1月为基期=100,广州在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房价累计涨幅为一线城市最大
之所以我们觉得广州房价低,主要是因为广州房价的平均值确实比北京上海深圳更低。
广州房价的分化明显,既有市中心豪宅区单价十多万元的豪宅,也有周边地区两三万甚至更低的商品房,于是全城的平均房价就显得没那么可怕了;相比之下,京沪的高房价范围大;而深圳的面积比其他三个城市小得多,这导致龙华、宝安、龙岗等关外的房价已经赶上闹市区罗湖了,即全市都算市中心。
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区较大的房价差距是一种合理的状态。看看世界头部城市纽约,曼哈顿部分地区的平均房价可以达到周边地区的3-4倍,非核心区房价比北上广深更低,房价有多样性、城市才有多样性。
另外,高房价并不是城市的优点,相反是缺点。高房价会抑制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方面广州做得不错。
根据链家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8月广州二手房成交均价为21689元/平米,平均单套成交面积为93平方米,套均总价为201万元,这个门槛明显比其他三个一线城市要低得多。对于年轻人来说,按照三成首付之下还是能看到上车的希望的,60万首付对于愿意努力的人来说,攒攒还是够得着的。
3. 新产业没有那么弱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方面,广州并没有掉队。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中国前十的互联网企业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网易、美团点评、字节跳动、360、新浪(其中北京占了6家,杭州占了2家,深圳和广州各占一家),在榜单的前100名当中,广州和深圳并列第三,各自都有8家公司上榜。
可见广州互联网公司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错,另外这里还有其他公司的重要分部,比如总部位于深圳的腾讯,其流量之源——微信,整个事业群也设在了广州。在北上广深中,广州的互联网是强过上海的,但由于杭州的存在,广州互联网的竞争力还是要排在北京深圳杭州之后的第四位。
为了扩大互联网产业空间,广州正在琶洲西区建设电商总部,这个地方的建设过程首先是各个企业以自己的名义低价拿地,然后自行开发、自己入驻使用,目前主要地块已被各路互联网企业拿完,建设进度很快,未来将成为珠江新城外的另一大摩天建筑组团,它的功能类似IT科技园。
琶洲西区规划
4. 最悠久的一线城市
回过头看,广州的一线地位比北京、上海、深圳获得的更早,而且经历过更多考验。
以元朝开端时间(1271年)为准,北京的一线地位至今维持了约749年;上海的一线地位始于1843年开埠,至今177年;深圳的一线地位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取得,如今刚过40年,但广州的一线地位可能已经超过了一千年。
广州有个“千年商都”的称号,因为在隋唐时期,广州就拥有中国海上贸易中心的地位,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由此走向世界。北宋时,广州仍是中国最大贸易海港,超过五十个国家前来广州进行贸易及朝贡,数量超过唐代。南宋时泉州曾超过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后清代实施海禁,仅保留广州作为中国唯一一处通商地,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的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当时的十三行富可敌国。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走在改革发展的最前线,广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里也是在改革开放中政策红利最少的一个一线城市,在税收规则、行政级别等方面不如北上深的情况下发展,只有靠自己,才能有长久和稳定的发展。
5. 土地优势
整个广东省有超过1.1亿人口,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小小的珠江三角洲,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城市圈之一,所以这里的土地资源非常珍贵。
以深圳为例,就面临土地资源枯竭的问题,最终产业不得不外流到东莞、惠州或内地其他城市,而新增的商业和住宅需求也越来越依赖于盘活存量用地(比如旧改)或填海造陆,无论是旧改还是填海,成本都太高了。
与深圳相比,广州未来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土地和区位,因为广州够大、位置够好,广州一个增城区的面积(1616平方公里)就相当于深圳关内四区(南山、福田、罗湖、盐田)总面积(420平方公里)的接近四倍;
广州行政区划图
如果你嫌弃增城区的位置不够好或者是地形不够平坦,那不如看一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南沙区面积784平方公里,也是深圳关内四区的快两倍大了。在可见的未来,广州要多少人就装得下多少人、要多少产业也给的了足够多的土地。
深圳行政区划图
广州在九年时间常住人口增长超过20%的背景下房价还能相对理性,靠也是土地够大,供给足够大的情况下,非市中心的房价没有那么容易被炒起来。
6. 大湾区的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备受期待,我相信,无论“大湾区”这个详细的规划是否存在,珠江三角洲最终都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因为这里人口密度够大、城市数量够多而且距离够近,这一切客观事实都决定了珠江三角洲这个地方是与众不同的。
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用一个直径150公里的圆形,就可以把广州、深圳、香港三个超大城市同时囊括在内。由于城市间的马太效应,这种小范围内出现三个超大城市的情况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再找到。
广深港三城都是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他们能够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共存并非巧合,而是特殊的历史造就的。
广州当初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战略地位很不一般,正是因为广州的存在,英国人才会选择距离广州不远的香港作为殖民地;又因为中国近代连年的战乱和贫困,使得香港快速崛起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又是由于香港的存在,深圳被选为经济特区并成为第一批五个特区中发展最好的一个,最终晋升为一线城市。可以说,这个链条的起点就是广州。
广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带来了不少显著的优势,例如更好的教育资源、更深的岭南文化。如果你在广州和深圳两个地方都常住一段时间,会发现广州的风格和香港更像,深圳则是更像北京在广东的一块飞地。
近年来针对广州和深圳的对比充满了火药味,而且都以矮化对方作为支撑自己的论据,这当然是不合适的。仔细看一下大湾区的地图,会发现广州占据了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位置,所以只要香港、深圳、澳门、珠海、佛山等城市发展得好,广州自然也会好,而广州发展的好,这些城市也会受益,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共荣空间远大于竞争对抗。而对于广州自身来说,拥有这样好的基础和区位优势,更应该找到现有的短板并努力补上,让城市的未来更好。
广州这个城市我每年都会去,基于我对广州人的认知,“广州衰落了吗?”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广州本地人来说是打不起兴趣的。因为老广普遍比较务实,比起城市排名和竞争这种虚荣性很强但又不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的东西,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比如第二天吃什么、哪家早茶店比较好,你跟他们说广州衰落了,他们大概也无所谓……
在我看来,这是这个城市最好的特质。
原标题:《广州真的衰落了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