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库木勒”(柳蒿芽),达斡尔族的“救命菜”!

2020-11-21 16: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中国辽阔的东北部

大兴安岭横亘南北

松嫩平原坦荡无垠

一个北方古老的民族——达斡尔族

便在这里开田垦荒,兴建家园

梅里斯是达斡尔族语“有冰的地方”

它与齐齐哈尔市隔江相望

被称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的“哈拉新村”

就在这里

达斡尔语称柳蒿芽为“库木勒”

达斡尔人居住的地方遍地都生长着柳蒿芽

他们称之为“救命菜”

达斡尔族与柳蒿芽文化

柳蒿芽,达斡尔语称“库木勒”,是达斡尔人酷爱食用的野菜。柳蒿芽,遍布大兴安岭南北、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河边、江沿的红柳丛中,为生活在农村、山区、牧区、城镇的达斡尔人饮食增添了不少色彩,成为这个民族的主要饮食习俗。

柳蒿又名蒌蒿、芦蒿、救命菜。是菊科、菊目、嵩属的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无化肥污染。柳蒿芽散发的特殊香气使其从不染病虫害,无农药残留。

柳蒿生长在河岸湿地、沼泽处。耐寒抗热,无病虫害,有“可食第一香草”、“野菜之冠”等美誉。

历史渊源

早在300多年前,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领土不受侵犯的坚定信念,与沙俄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奉清帝之命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最初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好采集柳蒿芽度过饥荒,熬过艰难日月,由此,达斡尔人称柳蒿芽是“救命菜”。

达斡尔人迁徙到嫩江流域时,部族中流行一种怪病,许多人相继倒下,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们爬到嫩江边,用柳蒿充饥,几天的光景,人们重新站立起来,竟然奇迹般地无药自愈。为了感谢上苍赐予的救命神草,达斡尔人逐渐形成了吃柳蒿芽的习俗。

达斡尔人称柳蒿为“库木勒”,她伴随着这个勇敢顽强的民族,战胜灾害、饥荒、战乱……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达斡尔族孩子是闻着柳蒿清香长大的,如今已经形成了“库木勒”民俗文化节。

柳蒿芽营养成分表

柳蒿芽为菊科多年生物草本植物,每100克鲜品中蛋白质3.7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粗纤维2.1克,胡罗卜素4.4毫克,维生素B20.3毫克,烟酸1.3毫克,维生素C23毫克。

苏轼也爱柳蒿芽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中说的“蒌蒿”,有人考证就是柳蒿。柳蒿为菊科植物,属蒿中的白蒿,略苦,味似柳叶,故名柳蒿。柳蒿有解毒作用,与河豚同煮,可消解河豚之毒。从苏轼的诗中得知,我国食用柳蒿的历史十分久远,而且范围很广。

柳蒿芽的功效

据《本草纲目》载:柳蒿“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柳蒿芽具有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利尿,降脂,降压及降糖等。对于感冒发烧,肠胃不适,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一定作用。药理实验证明:柳蒿芽能降低转氨酶,抑制肝炎病毒,修复肝脏纤维组织。

柳蒿芽美食与柳蒿芽茶

达斡尔人喜食柳蒿芽习俗的形成首先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他们居住的地方遍地生长柳蒿芽,为达斡尔人民世世代代的采集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场地。其次因为整个民族喜好柳蒿芽微苦浓香的特殊味道。再次达斡尔族对它有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其食用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柳蒿芽炖排骨、柳蒿芽炖肥肠、柳蒿芽土豆汤、柳蒿芽猪肉馅饺子等等,味道鲜美,是达斡尔人的拿手菜。达斡尔人世世代代喜食柳蒿芽的习惯流传至今不衰,表现出这民俗事象顽强的传承性。

柳蒿芽茶是驿洺最新研制开发的专利产品,以嫩江沿岸的野生柳蒿芽为原料通过高温杀青、炒制、揉捻、提香、挑选、定型等工艺精制而成,纯天然冲泡饮品。产品成墨绿色,保留了柳蒿芽固有的香味,茶汤澄净、透明,产品呈翠绿色,柳蒿芽茶更好的保留了柳蒿芽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柳蒿芽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含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其嫩茎叶可食用,味苦、辛、性湿,具有健脾去火、解毒消炎、破血行淤、下气通络之疗效,还能起到降血压、降血脂、生毛发的作用,民间常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高血压、癌症等病症。

用柳蒿芽制作的食品可谓堪称一绝,

不吃上一顿柳蒿芽,你可真的亏大了!

(来源:梅里斯文旅)

原标题:《“库木勒”(柳蒿芽),达斡尔族的“救命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