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字人民币时代,除了影响我们的生活,还有谁是明显受益者?
数字货币一直是热点话题,特别是央行今年10月在深圳罗湖试点数字人民币红包,再传递出一个信号:数字人民币(DCEP)离我们越来越近。
题图 / 图源:网络
来源:NBS新品略 作者:吴文武
国际清算银行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2020年是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崛起的一年,截至7月中旬,全球至少有36家央行发布了数字货币计划,而中国央行发布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全球领先。
尽管目前数字人民币还没有正式发布,但从试点反响情况来看,人们普遍期待数字人民币的到来。
不过,央行在11月6日发布的《中国金融安稳陈述(2020)》中指出,数字人民币系统尚无正式推出的时间表。
01 高盛报告引全球关注数字人民币
国际金融巨头高盛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再次引发了全球对中国数字货币的关注和热议。
高盛预计,未来10年,中国计划推出的数字人民币年度消费额将达到19万亿元,将占中国年度交易支付总额的15%。
高盛在报告中引用统计数据称,截至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亿人,占总全球移动用户的64%,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应用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现金使用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仍在持续下降。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移动支付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也是最接近“无现金社会”的国家之一,移动支付多年的普及和应用,为数字人民币的诞生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应用环境。
数字人民币是指中国央行发布的数字货币,其功能性与纸币相同,可以被视为纸币的数字货币形态。
目前大家多集中关注和讨论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层面,然而数字人民币对整个金融数字化、移动支付、金融科技、金融监管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02 数字人民币的受益者
目前,中国96%的银行服务通过电子设备处理。高盛分析认为,在无现金环境下,DC/EP较现实金融科技巨头提供的功能更有指引。
因为DC\EP具有匿名性(独立于银行账户)、金融包容性、离线付款,以及不同支付方式间的相互连接等优点。
按照高盛的预计,在十年内,中国DC/EP的可追踪用户(addressable users)将会达到10亿个,中国DC/EP发行规模将达1.6万亿元人民币,年度DC/EP消费支付总额将达19万亿元,每年节省成本1,620亿元。
如果按照高盛的预测,数字人民币将会占到消费支付总额的15%,尽管届时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会逐步减少,仍会占据主导地位。
移动支付主要用于日常消费,移动支付领域是金融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不断冲击和银行传统业务,早期不少银行直呼:移动支付,“狼”来了!
数据统计,目前蚂蚁集团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主导移动支付行业,合计占整个移动支付市场总额超过90%。
数字人民币DC/EP测试内容主要集中在零售支付场景,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府服务等多个领域,条码支付、近场支付等多元支付方式并存,可以满足当前消费者对支付便捷、高效的需求。
从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来看,将会深刻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好在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到来,可能会缓解银行业的支付市场被金融科技不断蚕食的局面。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银行直接相关,从场景应用和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对银行来说是利好消息。
高盛在报告中分析认为,在数字人民币时代的支付系统中,商业银行将会是明显受益者。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将会是数字人民币时代的大赢家。
高盛分析,银行应用用户每增加10%,收入就会相应增加2%~5%,未来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场景应用直接与商业银行有关。
尽管目前各大银行都在打造智慧数字银行,但在目前的所有商业银行中,两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在数字化方面优势明显。
03 不要相信市场传言
近期市场上又出现“数字人民币将取代第三方支付工具”等传言。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微信支付、支付宝和数字人民币,三者有着本质区别。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钱包里的钱。
目前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装的是人们在商业银行储蓄的人民币,以后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大家还是可以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只不过钱包里装的钱,增加了数字人民币。
未来,数字人民币对第三方移动支付会产生一定影响,让部分用户回归使用数字人民币,但移动支付依然会存在,更不会取代第三方支付工具。
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人民币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只要科技向善,用科技来满足人们更好的生活,无论是移动支付平台,还是商业银行都将是时代的大赢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