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版《鹿鼎记》翻车启示录:这部作品每一秒都是错的
作者|王 莹
编辑|友 子
“猴鼎记”、“鹿游记”、“家有儿女之鹿鼎记特别篇”……
张一山版的《鹿鼎记》播出五天,剧情怎么样已经没人关心了,观众倒是起了一连串不重样的别名。
尽管有人笑称它终将是被遗忘的一版《鹿鼎记》,但短短几天5万人在豆瓣打出2.6的评分,无论是全民大骂的话题度还是这一创纪录的低分,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11月15日,《鹿鼎记》悄无声息登上了央视8套9点档,并在线上一次性放出八集。但大部分观众在开场十分钟内就被劝退了,张一山精瘦的形象和“过于生动”的表演,和原著中的扬州小白龙实在相差太远。
当晚张一山和猴子的对比表情包就散布全网,第二天豆瓣开分2.7,刷新今年大剧开分新低,也光速提走了“史上口碑最差金庸剧”的名号。伴随着现象级的骂声,《鹿鼎记》的热度在同期新剧中也得以大大领先。
虽说黑红也是红,但这样显著的作品质量问题所导致的大面积恶评,给演员和剧方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显然是难以挽回的。
剧情魔改、情节跳跃、风格奇特、演员演技浮夸,以及各种历史常识错误将该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舆论的压力下,该剧也已经从台网联动的每日更新两集增加为三集,加速出货。
金庸剧翻拍众多,任何新版都难免被拿来对比。2020版《鹿鼎记》对于喜剧的放大本是新版的一点创新,喜剧向在目前快节奏和浮躁的环境下也确实更容易引起关注,且类似的处理在1992年周星驰的电影版中也曾出现过,并得到了认可。
但新版改编对风格把握的不准,以及大量删减带来的剧情硬伤,却使得喜剧风格不仅没能成功掩盖问题,反而暴露了更多创作上的硬伤。
事实上,如今关于这部剧稍缓和的评价语气都会被打成水军,足见众怒难平,也再一次证明了重拍经典一旦翻车会有多惨烈。
2.3分的新版《寻秦记》、2.5分的《新笑傲江湖》、3.3分的《封神演义》…近年来大扑街的经典IP翻拍剧层出不穷。如今《鹿鼎记》的惨状,或许会让不少剧方和影视从业者们再次思考,翻拍经典的高性价比如今还剩多少?
喜剧风格可能是创新,但撑不起这一经典IP
新版《鹿鼎记》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就播了,11月15日空降当天才宣布定档。
最早点开这部剧的无外乎三类观众:原著粉(书和以往版本),演员粉丝,以及被吐槽和营销引发好奇心的路人。但从目前舆论一片倒的倾向可见,就连略带私心的粉丝对这部剧也夸不上来。
因为《余罪》和《家有儿女》获得认可的张一山,成为很多人心中内地90后男星演技派代表,由此尽管很多人对再次翻拍《鹿鼎记》并不看好,但张一山的加入也让大家多了一丝期待。
而显然,看过这版《鹿鼎记》成品之后,大家的期待加速幻灭了。
因为这部作品,张一山背负了太多的嘲讽,也有很多人为他辩护,表示一部作品的失败并非一个演员的锅。
确实,新《鹿鼎记》的失败不该怪罪于张一山一个人。用豆瓣上一条高赞短评的话说,“这部作品的每一秒都是错的。”
从《鹿鼎记》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似乎早已放弃原著“诙谐幽默为表内里严肃”的表达,选择了更加无厘头的风格。
用张一山本人的话说, 这部作品“已经往卡通和搞笑的方向走了”。
搞笑并不是不可以,但《鹿鼎记》珠玉在前的版本太多了。无论是此前梁朝伟、周星驰、陈小春、还是张卫健的版本,都已让韦小宝的形象深入人心。
新版《鹿鼎记》选择了将喜剧元素放大,面对当下年轻观众,看似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何况1992年周星驰的电影版强化了无厘头的风格,也得到了认可。事实上,新版《鹿鼎记》开篇韦小宝在茶楼说书的场景,就让很多观众联想到周星驰电影中的类似场景。
但从最终成品来看,这一版的改编不仅不能和周星驰的作品同日而语,就其本身而言存在着太多不足的地方。
如故事开场,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所戴的绿色瓜皮帽、说书时过于夸张的表情、动作以及其回到青楼后和众人的各种互动,这样过于外放的表演,与其说是通过卡通感和滑稽性来塑造人物,打下喜剧的基调,更像是导演和演员的用力过猛,以及他们对人物形象产生了误解。
这种不适感一直持续到后面几集仍然没有解决。
如鳌拜的出场,和原著以及以往各个版本都形成了反差,本可以成为戏说的另一种版本呈现,但由于整体情境和基调营造不足,观众不仅不接受,还对此产生了反弹。更不用说剧集内容的大量删减所导致的明显情节跳跃和逻辑不畅通。
喜剧处理本是非常容易讨喜的改编方式,从《太子妃升职记》等大量无厘头网络喜剧的广受欢迎也证明了当下观众的包容度,但无厘头并不等于胡改,剧情逻辑的合理性以及与作品整体风格是否统一,是提升观众接受度的基础。
韦小宝误打误撞正好发现通缉犯茅十八,随后机缘巧合救了他;韦小宝跟茅十八入京,二人偶遇海公公;随后海公公失手打死小桂子,留下韦小宝做了小太监……在喜剧中,夸张和巧合以及一些非常人理解的逻辑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在全部都工具化处理、且观众对故事走向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侥幸中寻求侥幸的处理方式无疑是最容易遭到吐槽的。
由此,也难免观众火力全开了。
这一版的《鹿鼎记》在大量情节处理上不合格之外,留下的值得稍微可说的点或许也在它的笑点上。
如韦小宝奉命出宫时建宁公主被侍卫们圈圈拦住的画面;韦小宝在太后宫里杀死侍女时,侍女直到韦小宝说出“四”时才“死”;韦小宝遇见双儿之后被站成一排的姑娘们吓到的场面等。还有些体现在台词上,如太后的“活要见尸死也要见尸”。这些“沙雕”式的情节处理再一次说明了这部剧确实是想走搞笑路线。
但问题是,且不说这些尴尬的笑点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人的认可,就算足够密集,这些简单的搞笑桥段也无法支撑起这部原著长达百万字、内涵深厚并广受全年龄层观众认可的作品。
因为风格的把握不当,原本可以被忽略的服化道、情节的硬伤,反而被观众变本加厉地挖了出来。“鳌府”便是很好的例子。
《鹿鼎记》对改编风格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在大刀阔斧地将原著进行拆解之后,不仅原著中对人和社会的思考消失殆尽,人物光辉也不见踪迹。
在对原著精华的舍弃之后,改编者也没有再造更为可信的剧情、人物,呈现出来的笑点浮于表面。在没有内容的支撑下,暴露的更多是它的空洞和尴尬。
频频扑街的翻拍剧还有再拍的必要吗?
观众对精品剧、下饭剧等的多种需求,说明着国内影视市场正在形成分众。
当边吃饭边看剧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日常,轻松搞笑成为年轻人内容消费出现频率最高的标签时,更多轻体量的喜剧也就应运而生了。气氛轻松的甜宠剧依然风头正盛便是很好的证明。
足以媲美漫画的夸张呈现,“沙雕风”等被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的Z世代年轻人喜爱,由此此等风格在国内网络剧中的出现频率也逐步上升。
《鹿鼎记》喜剧向的改编或许也是出于对于年轻人喜好的考量。艺恩数据显示,在新版《鹿鼎记》的受众层面,24岁以下的人群占比40.4%,30岁到40岁的人群占比46.46%。
24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作为国产武侠断档期间成长的一代,无论是对武侠的认知还是对金庸先生的原著,又或是对前几版《鹿鼎记》,知道的都相对较少。
30-40岁年龄段的这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多是对武侠更为熟悉、喜爱,且在少年时期曾经早已被梁朝伟、陈小春、周星驰、张卫健版的韦小宝所打动,对新版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用喜剧风格切入的新版《鹿鼎记》本可以成为年轻一代观众心中的新经典,但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显然这一版的改编并没有成功打动任何一个年龄群体的观众。
新《鹿鼎记》上线一天后,直接带火了观众对老版《鹿鼎记》的热情,豆瓣热门电视榜单20个剧目列表中出现了从1984年到2020年5个版本的《鹿鼎记》。
影视类型流行元素的变化,导致近年来一些版本强化了古偶、喜剧等元素,但这些元素的加入并没有为原著增彩,更多的改编版本导致作品的武侠神韵欠缺,自然也无法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
当武侠类型逐渐退出影视舞台,武侠氛围不再浓郁后,当下从制作团队到演员,对武侠的涉猎程度都十分有限,而紧张的筹备周期也让创作者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深耕原著。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韦小宝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和把握,还是对原作核心精神的理解和呈现,都是现有创作团队面临的重大难题。
新版《鹿鼎记》的惨烈口碑说明,在影视内容逐渐精品化的趋势下,凡是抱有侥幸心理的作品,终将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除《鹿鼎记》之外,近年来经典IP翻拍扑街的武侠剧案例还有很多。如2018年豆瓣评分2.5的《新笑傲江湖》,2016年3.2分的《飞刀又见飞刀》,2014年,4.8分的《神雕侠侣》等。
也有成功的案例。2017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也受到了普遍好评,7万人在豆瓣评出了8分的成绩。
优秀的武侠剧虽然少,但市场需求依然是存在的。如2019年大爆的《陈情令》虽是仙侠,但其“侠义”的故事内核和武侠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此外今年一部小体量的武侠网剧《侠探简不知》也在豆瓣收获了2万多人打出的8分。
武侠的类型或许已经和Z世代年轻人相差较远,但其核心精神“侠”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还是其和二次元少年热血的相似性,都有一定的开发空间。
但对于武侠的开拓,并不意味着就要回到熟悉的故事上去吃老本。除了金庸、古龙作品的改编接连扑街,2018年2.3分的新《寻秦记》,3.3分的《封神演义》也都说明了,越是珠玉在前,观众的预期就越高。
新版《鹿鼎记》的史诗级翻车,或许能提醒一下剧方、演员以及相关影视从业者们:经典翻拍未必有多高的性价比。稍有不慎,不仅不会为你们的履历添上一笔,反而会成为以后再绕不过去的大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