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述要素市场开放|蒋以任: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

徐建刚 严亚南 姚建良
2020-11-26 15:4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大国际中心,值此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站在再改革、再开放的新历史起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口述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对外开放那段峥嵘岁月。

上海钻石交易所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一个成功而典型的案例,它的设立涉及上海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建设的具体操作,如何打破外贸、财税、外汇、海关等固有规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决策者们大胆闯、大胆试,走出了一条部市合作、部委联合的协同创新之路。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口述要素市场开放》系列,以上海钻石交易所创建及成长为样本,回首上海四个国际中心建设之路,望对中国未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自由贸易,探索制度层面集成创新提供参考。

澎湃新闻 王基炜 制图

口述:蒋以任

采访:徐建刚、严亚南、姚建良

整理:严亚南

时间:2019年7月16日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开始酝酿、研究建立钻石要素市场。我大概是在1999年底至2000年初开始参与这项工作。 

“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

上海建立钻石交易所,经历了认识上的变化。其实最早市政府是希望能培育上海的钻石加工业,然后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和发展,特别是确立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路线后,逐步聚焦到成立钻石交易所。细讲起来,之所以要设立上海钻石交易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国内钻石消费市场已客观形成。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市场对钻石的需求不断扩大,客观上形成了日益发展的钻石消费市场。从发展前景看,国内钻石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形成了对加工业的需求。

其次是上海要建成“四个中心”中的金融、贸易中心,重中之重就是要建设金融要素市场,尤其是黄金、钻石这些要素市场。从要素市场的选择来看,国内市场对于黄金的需求历来是最大的,而且黄金是现货市场,所以市政府在筹划要素市场的过程中,黄金要素市场是优先考虑、先期成立的。同时,考虑到钻石体积小、价值高,通过钻石贸易可以带动国内钻石加工、增加就业,因此建立钻石要素市场可以增补行业空白,形成新的要素市场配置。所以,市政府就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推动,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三是有助于钻石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上海经济发展。钻石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与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的结合体。钻石加工业价值高、加工量大,发展得好就能拉动就业、产生GDP增量;而钻石贸易、设计、销售等及其产业链属于现代服务业,同样能贡献价值量和GDP。

第四是有利于打击钻石走私,规范市场秩序。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钻石是通过走私进入国内市场,而且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证。通过建立钻石要素市场。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当时国内钻石走私猖獗、国家税收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国际化、规范化的操作规则,进一步规范钻石交易市场的秩序。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钻石要素市场就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

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主要承担着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国有企业大改革、新项目大发展的工作。当我参加钻石交易所这个项目时,已经是由市政府层面来开展工作了,实际上正处于全力推进、全力冲刺的阶段。徐匡迪市长十分重视此项目,亲自予以推进。记得当时徐匡迪市长交办我负责这项工作时,我感到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讨论,我对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进展情况、关键环节以及下一步工作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钻交所这个项目一开始是改革开放初期,由陆家嘴开发公司提出的,并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提交到浦东新区和市政府层面。黄奇帆同志在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经委主任之前,还在国务院秘书局工作过一段时间。从那时起,他就已经在积极推动这件事了。

搞钻交所项目,市里原来的想法是“两条腿走路”:先建立钻石交易所,同时把钻石加工业搞起来,形成钻石产业链。所以,钻石交易所作为整个钻石产业的连接点,可掌握和驱动整个钻石产业链的发展。当时我分管全市制造业,就考虑在陆家嘴开发区和龙华地区各设立一个加工区。那时候国内的人力成本每月才1500元人民币,同时期在国外的人力成本是每月1500美元,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在国内搞钻石加工业还是有优势的。我还与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胡炜同志共同为陆家嘴钻石加工区成立揭牌。

陆家嘴钻石加工区当时已经有了规划,占地4万多平方米,其中3万多平方米属于完全独立区域,已建成标准工业厂房二幢:占地近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6万平方米。在龙华地区设加工区,是因为老凤祥所属的钻石加工厂在那儿一直都有钻石加工业务。我曾经多次去加工区实地调研、考察过。

上海钻交所成立后,由于土地、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加上外省市以及印度等其他国家钻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陆家嘴钻石加工区没有搞下去。龙华加工区虽然今天还在延续,但钻石磨钻加工由于成本不断上升而缺乏后劲,上海也基本退出了。幸运的是,设在龙华加工区里的老凤祥钻石加工中心(原上海钻石厂前身)和老凤祥首饰镶嵌厂,由于钻交所的建立和税收优惠促进了企业自身改造和提升,近十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年销售钻石饰品40多亿元,利润4亿元之多,年销售钻石(裸钻)50多万克拉,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学习借鉴国际惯例和规则

2000年3月10日,国家外经贸部下达了“关于筹建中外合资上海钻石交易所的通知”,正式批准上海筹建钻石交易所。拿到批文后,市里决定正式建立钻交所,并成立了筹备建所的工作组。4月30日,市委下发任命通知,由我担任组长,黄奇帆、朱晓明、鲁培军和王安德任副组长。

围绕钻交所筹建工作,当时市里要求主要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由市外经贸委牵头成立钻石交易联合管理办公室;二是筹建上海钻石交易所及有限公司,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及以色列艾森贝克集团和两至三个在世界钻石业有影响的外国公司共同组建。

考虑到我们国家不产钻石,钻石基本依靠进口,要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钻石要素市场,就需要学习、借鉴国际惯例和规则。因此,当年在酝酿、研究的时候,朱镕基副总理就提出上海钻交所的性质应该是中外合资企业,当时考虑的合作方是以色列大财团艾森贝克集团。朱总理曾在北京会见艾森贝克先生,我们与他们的谈判也进行了较长时间,但是自从1997年3月艾森贝克在北京过世后,他的儿子接手项目的谈判工作,项目就进展得不太顺利。

2000年5月,徐匡迪市长还专程去以色列拜访了艾森贝克集团,双方对进一步的工作达成很多共识。但是,在之后的谈判工作中,该集团还是以政策没到位、看不到前景为由,不明确表态。我们原定7月份要开业的,已进入倒计时了。最后,我们决定不再等了。

在选择合资方或者要不要合资这个问题上,我当时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马秀红汇报过,如果不合资,那我们中方可以自己搞。深圳的钻石加工产业搞得蛮好,也出了很多人才,自己搞应该没问题的。后来,考虑到这个行业国际化的特殊性,感觉最重要的是要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市场组织、交易方式和制度规范方面,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借鉴国际规则办事。于是,马秀红同志亲自出面去香港,找到了香港钻石总会的马墉宜先生和香港钻石加工协会的姚文雄先生,请他们作为外资方加入这个项目。

最后,我们确定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百利兴公司作为三大股东,各占25%的股份。在其他股东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贸工结合,或有自己贸易渠道,或从事钻石加工。最后选择了另外五家单位各出5%,总共25%。这五家单位是:东浩集团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山东工艺品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宝戴梦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就把上海钻石交易所的股权结构定下来了。

根据这个架构,就确定了上海钻石交易所领导班子人选。因为项目是部市合作,所以由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派总经理,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派副总经理。我们上海方面的态度很明确:成立上海钻交所这件事情,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的,我们只要做到钻交所落在上海就可以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就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来说,上海钻交所的设置基本上参照以色列钻交所,实行会员制,有理事会。招募会员也蛮复杂的,经过一番考虑,要选择有身价、有实力的会员,所有会员都要有对外经营权。因为当时拿到钻石进出口经营权是不容易的,每年要达到一定的经营量才能具备自营权资格。 

积极筹备各项建所事宜

自2000年3月,中央同意上海建钻交所以后,我们就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

首先是外出学习考察,了解钻石行业的国际规则。外经贸部先于地方组织了考察团,上海方面由我带队于2000年6月去比利时考察并参加HRD的研讨会。因为比利时安特卫普是上海的友好城市,所以我们这次去比利时开会,也是作为友城交流的一项内容,安特卫普的市长出面接待了我们。 

2000年6月,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前排左二)率团访问比利时安特卫普钻交所。王安德 供图

HRD的全称是比利时钻石高层议会,这是官方承认的非营利性钻石专业组织,成立于1973年,全世界50%的钻石在这里交易。该议会集合了比利时的四家钻石交易所、比利时钻石交易所联合会以及相关贸易组织及工会。其主要宗旨为:开发与保护比利时钻石贸易及工业,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推广安特卫普钻石中心,充当比利时钻石贸易及工业的代言人。当时HRD约有人员170名。HRD由全体大会、董事会和理事会组成,下设总管理处、钻石局、市场研究处、新闻发布处、宝石学院以及证书部、钻石科技研究中心等各部门。我们国家很多从事珠宝检测的专业人员,早期都参加了HRD在中国举办的培训班。

在比利时考察期间,我们除了参加研讨会等活动,还拜会了HRD钻石局和证书部,参观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钻石交易所、钻石银行、快递公司和钻石加工厂。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的是,他们的管理和安保措施极为严格,估计历史上发生过偷盗和抢劫的事情;钻交所实行会员制,有理事会;会员的办公场地很小的,一间间像鸽子笼一样,不讲门面排场讲实惠;交易大厅里有一张张长条形的桌子,双方就在那儿谈生意,钻石就装在一个布袋里,里面一颗颗钻石的分量都写好,很精确的;交易大厅墙上的橱窗里贴着一个个人的头像,这些都是有不良记录上了黑名单的人,按这个行业的规定,这些人以后就不能再进入这个行业。实际上这是种很古老的管理方式,所以在世界上从事钻石交易的基本都是小众的,是熟人间的交易。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详细了解了钻石交易所的运作方式和各项制度,包括钻石交易方式、钻石运输方式,交易场所和仓储地的建设要求、安保措施、报关流程,以及银行、保险、餐饮等配套服务,等等。

其次是借鉴国外经验,协调相关部门进驻钻交所。筹备钻石交易所涉及的职能部门特别多,像海关、税务、外经贸、检验检疫、银行、外汇、保险、安保、工商、检测鉴定等部门,当时大家的认识还不太统一,所以整合协调的工作量比较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批示指出,钻石交易所以前我们没有搞过,缺乏经验,所以不要轻易否定上海的意见,请外经贸部牵头组织去国际上知名交易所考察。经过中央各部委和上海有关同志到以色列等国进行考察,大家思想逐步统一,觉得要借鉴国外钻交所的经验,在交易所里提供“一条龙服务”,各相关部门在此开设服务窗口,以简化交易手续,提供交易便利。 

2000年10月,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左一)听取钻石办、钻交所筹建工作情况汇报。上海钻交所 供图

比如,我们协调海关驻钻交所办事处工作人员,首次将钻石交易集中到上海钻交所这一个平台。虽然当时的钻石税收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交易量很小,但是我们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再如,交易所内以美元作为交易货币,根据外汇管理局“美元不可流出市场”的规定,我们设计了凭海关单子在交易所里设立的银行换美元,凭加工单结汇,将赚来美元结算到人民币后再把外汇额度收掉的整个流程。做到无论收汇还是结汇,都在所里完成。至于钻石如何鉴定、出证,海关的单子怎么过去,银行怎么结算,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我们就要把这个操作路线设计好。

第三是举办上海钻交所成立大会。2000年3月,外经贸部批准设立上海钻交所,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10月27日,上海钻交所在金茂大厦六楼交易大厅内正式成立。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为上海钻交所成立揭牌,徐匡迪市长敲响了开市锣,外经贸部马秀红部长助理专程出席开业典礼宣读了石广生部长的贺信,我主持了成立大会。黄菊书记始终非常支持钻交所的建设,马秀红部长助理对钻交所项目更是积极支持,发挥了协调和决策作用。成立大会那天,世界钻交所联合会主席伊扎科夫与在场的领导、嘉宾共同见证了上海钻交所的第一笔钻石交易,这也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 

2000年10月,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主持上海钻石交易所成立大会。姚建良 摄

“干事业要锲而不舍”

上海钻交所成立以后,如何进一步争取钻石进出口管理和税收政策调整,就特别重要。开始的时候,我感到税收政策调整特别困难。因为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在所有政策里,税收政策最难突破。我一开始觉得,既然开个交易所,就要有政策,否则开了交易所也可能是空的,有所无市,没有交易不行。反过来说,交易所不开张,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也落实不了改革。

所以,我们考虑钻交所应先成立起来,政策总是可以一步一步调整的,如果钻交所不成立,政策不会自然而然来。而且,政策调整这件事情要逐步推进,要有一个机构或者部门去协调、去争取,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后来,实践证明,当初“先建立钻交所,同时争取有关政策”的策略是正确的。吴承麟、方雄同志先后担任钻石办主任,他们非常积极认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与中央部门协调政策、解决问题。

通过2002年的税收政策调整,上海钻交所当年就实现交易额1.57亿美元,是2001年的20倍,是以往全国钻石一般贸易进口金额的16倍;上缴税收6700万元人民币,是以往全国钻石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三项税收总额的13倍;新增加会员35家,比2001年底净增长59%。同时,不规范交易有所收敛,开始转向合法渠道。可见,政策的导向还是很重要的。到2006年税收政策再次调整后,成品钻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征17%退13%,即征即退,只收4%;消费税后移到钻戒、首饰消费环节。这个政策的力度就更大了,此后每年上海钻石交易所内的钻石交易量都在迅速增加。

我觉得之所以能办成上海钻石交易所,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

首先取决于观念的开放、思想的解放和中央的支持。有了开放的观念,才会有开创的精神。上海最大的特点是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带动改革。尽管钻交所是一个小小的场所,但是它带动了整个钻石市场要素的变化,促进了体制机制的变革。以开放引领改革是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标志,不管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是这样。因此,观念的开放、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得上海能够在1990年代走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换句话说,如果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钻交所。当时,最为关键的税收政策都还没有落地,法规也还没有健全,怎么能先成立、开张呢?现在看来,这也是所有成功项目的经验,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看准了方向,先搞起来,逐步完善。认识是一步步到位的,认识到位了,政策才能一步步到位,这实际上是一个逐步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的过程。

其次取决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上海钻交所项目首先是浦东方面发起,并做了大量开拓工作,然后报告给市政府要做这件事。在初期项目的上报过程中,不少部门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钻石是奢侈品,比黄金还要奢侈,中国没什么市场的,而且钻石来源就是走私,不可能做得成,等等。但是通过我们上海市政府持久而坚持的努力,在中央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钻石交易所终究还是成立并落户在上海了。

即便上海钻交所在2000年成立的时候,政策有了些变化,但也没有到位。如果我们没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次和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就不可能通过近十年时间,实现钻石税收政策的三次调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很多项目都是在积极争取的过程中推进的,像上海钻石交易所这样的项目,涉及国家发改委、国家计委、国家外经贸委、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部门,在他们的支持下,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非常不容易。

第三取决于钻交所治理方式和体制、管理机制的创新。上海钻交所是国家承认的国家级平台,又具有中外合资的企业性质,由地方来操作,这种结合对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要素市场是很好的。积极构建部市结合的管理体制,允许上海实施切合实际的创新机制,是中央对上海的信任和支持,也是上海钻交所自身的一个很重要特色。现在,上海钻交所是国家级的监管平台、交易平台、服务企业的平台,是非营利性机构,今后还需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目前,整个钻石进口市场,裸钻和成品钻等消费品都要通过钻交所,钻交所交易量占全世界钻石实际加工贸易量的25%左右,上海钻交所的定价已经可以影响国际市场了。上海钻交所的林强总裁在这个行业扎根几十年,目前已经当选为世界钻石交易所联合会(WFDB)的副主席了,这很不容易,说明国际上开始认可中国人了。

【口述人简介】

蒋以任

1942年10月生,上海嘉定人。1983年至1993年,先后任上海市机电一局党委副书记、上海汽拖公司党委书记、市工业党委副书记、市机电一局党委书记、市经委副主任、市经委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1993年2月至2003年2月,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务副市长;1996年至1998年,兼任市工业党委书记、市外经贸党委书记;2000年4月,兼任上海钻石管理领导小组组长。2003年2月至2008年1月,当选为十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在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以及上海钻石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期间,领导并推动了上海钻石交易所的各项筹建工作以及相关钻石税收和管理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本文将收录于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上海钻石交易所联合主编的《璀璨——上海钻石交易所发展亲历者说》一书中。)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