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到了陈村才发现,最出名的竟然不是粉

2020-11-20 1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梅姗姗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广东3#猎奇13#口述历史7

看过《寻味顺德》和《风味人间》的人,大抵会对“陈村粉”这三个字印象深刻。

*纪录片《寻味顺德》

我就是这么被圈粉的。

从《寻味顺德》里“爽滑糯韧,陈村人对广东传统米粉的升华”,到《江湖夜雨》里香港人邓天“用酒香的蛋液垫底,浓香的鸡汁提味,最后放上一把素净细腻的陈村粉”。

味蕾里无法停止分泌的唾液,是脑海里对这口“爽滑糯韧裹万味”的无限想象。

*《风味人间》

所以在没吃到陈村粉的那几年,用一个琼瑶式矫情的句子形容,就是“想它,想它,很想它”。

从佛陈大道一路从佛山开出,到达陈村只需要不到20分钟。

车窗外不断闪过的景色没有任何断层,人都没什么概念就抵达了陈村腹地。唯一好奇的是越来越多的花卉交易市场,“不过广东四季如春嘛,有花市很正常”,是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

陈村路边的风景

*作者供图

陈村镇的核心叫陈村旧墟。“旧墟”是“以前的集市”的意思,也难怪是陈村镇里最繁华的街。街道两边参差的骑楼让时光仿佛倒流了20年。沿着合陈路一直向北,便会看到一条河涌,满眼的青翠掩映着一条小桥,小桥左右两边就分别有两家陈村粉店。

带着对陈村粉的美好想象,我从踏进陈村镇的第一秒就在路边张望,想象着“陈村粉”三个字如沙县小吃或隆江猪脚饭那样,是满大街的存在。

但即便走完整个镇区中心,我也只是看见桥两边这两家专卖陈村粉的店:一家酒楼模样,标牌上大大的“陈村粉饭店”,小字写着黄但记老店;另一家其貌不扬甚至略有破旧,门牌上写着“黄均记陈村粉”,大中午时间探头进去,甚至不确定本店是否正在营业。

*顺德漫游

思索了一下,我走进了“黄均记”。一个人觅食,饭店的丰富会让人深感胃无能。

这家店不大,上下两层,有点像平日路边的快餐店。餐牌上只有六个选择,分别是冷和热的斋陈村粉、牛腩陈村粉和排骨陈村粉。店员两人,一个年纪稍长,一个中年阿姨,已然是中午饭点,却只有一桌客人。

*寻味星球

冷清的模样跟来之前的预想完全不同。

牛腩陈村粉上的速度并不快,等餐时我好奇的瞥进后厨,一个老板模样的男士正快速切着一份粉,身边一大塑料箱成品米粉应该是正准备送出去。

店铺的墙面上挂着些泛黄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和美食家蔡澜的合照,我辨别了一下,应该就是这个切粉的男士。

*顺德漫游

看来有点来头。

上桌的牛腩陈村粉也简单异常:传统铁盘上,雪白的陈村粉层层堆叠,被切成比手指略宽的粗段。除了浇上牛腩汁和牛腩肉筋,还有些许豆芽菜。接近腊月的陈村,中午还是会很热,需要打开风扇。

*作者供图

简单拌匀,咬一口,牛腩汁的滋味瞬间裹满口中,清淡却不失咸鲜,没有一方滋味盖过肉香。吸溜一口陈村粉——我试图用慢动作咀嚼去感受它的滋味——爽滑、不失韧劲、糯,有力道… 是极品!

*作者供图

再咬一口牛筋,不偏不倚,糯得恰到好处,非但一点不塞牙,也没有那种炖太烂导致的融化。保有筋骨,也有柔软。好吃!

吃完这15元一份的极品牛腩陈村粉,又看了一眼满墙的报纸和荣誉奖状,和与它格格不入的环境,好奇心开始蔓延开来。

陈村镇不大,除了一条主线的“商业街”,左右两边延展进去就是村民的古宅。新建的砖房和祖屋顶繁复的雕花相互映衬,细节里能让人看出这如今寂静的古镇曾经也是风光无限。

*顺德漫游

菜场询问一圈,才发现陈村粉在陈村的存在其实并不长。

本地上千年的历史,“中国花乡”才更具有代表性。这里村民世世代代专攻花艺,随便一个村民都跟“养花”的工作更沾边。高速公路两边鳞次栉比的“花卉市场”,也是这门技艺在今天的传承。

陈村天赋很好。位于珠江口一个三叉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水运为主的年代,顺理成章的成为广州船只的停靠之地。最靠水的南涌甚至有码头可直通香港,顺德出产的大米、香云纱等特产就是在这里出发启航,而别处运来广州的生活用品也需要在陈村上岸。

顺德稻田

*顺德档案史志

所以发展到清朝末年,这里有米埠也有盐埠,更汇集了四方往来交易的商贾大亨,坐拥广州四大名镇之一的称号。

过去的陈村河流运输

*晴樾中心

自明朝以来不断累积的富足,却并没让这个村子在身份上过分摇曳摆动。探究核心,还是村民早已拥有独家的吃饭手艺。

这里本就是沙田堆积出来的,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层深厚、淡水充足、四季如春,骨子里就适合吃花草植物的饭。外加自打宋朝就开始种花养花的习惯,让村民大多拥有一种安定又精钻的性格。

位于陈村的花卉世界

*吃喝玩乐广东行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倪根金就在一篇研究陈村种花历史的文章里说,“不同于其他养花村镇以某种花出名,陈村是以本地村民超群的’艺花术’而享誉南粤大地。主要体现在挨、驳、插、压、剪护等技术上皆有妙法。”

年桔

*搜狐

大概就是这种“皆有妙法”的世代传授,让村民即便经历了清末的大富大贵,或近代的巨大动荡,都未曾丢下花艺追赶其他财富或名誉。

宠辱不惊,深钻精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不变应对万变,是陈村人的性格。

带着这样的认知再去回看黄均记和黄但记,很多原本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黄但记”是最早出现的,1927年至今也就百年不到。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老板名叫黄但,陈村人。据说最早靠卖馄饨面粥起家,就在如今黄但记所在的桥头边。

*微博

因为价廉物美,慢慢积攒出了客源和开店的原始资本。据黄但的后人传述,因为年轻时在多处粥粉店学徒,黄但一直对做粉颇有心得。上世纪20年代前后,在跟一个佛山南海西樵的老师傅交流获得灵感后,他动起了改进广州沙河粉的心。

那时家家户户沙河粉都还是自己做的,口味差别只是手艺问题。黄但研究出来的沙河粉薄缺不失韧性,便成为街坊邻里不断光顾的铺子。

一开始也不叫陈村粉,就是邻居口中“黄但家的粉”,“沙河粉”,“但粉”,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一个佛山的采购员机缘巧合在订完粉以后为了好记,顺手贴上“陈村粉”的标签,才拥有了今天的名字。

*纪录片《寻味顺德》

一家黄但记,一家黄均记,都是师承亲爹黄但。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自然做出的成绩有所区别。

今天的黄均记像一个精钻手艺的养花人,坚持所有东西要青石磨手工磨制,不能量产,每一张粉都要够薄够劲够韧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黄但记则像做大宗花卉批发的生意人,希望把陈村一门独特的滋味尽可能丰富的呈现给更多的人知晓,尽可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大胆和创新。

*纪录片《寻味顺德》

深挖精钻和举一反三,都是陈村人性格。

至于去哪家吃,就看谁更符合你的喜好。但有一点不会错:陈村人对品质的要求,无论种花还是做粉,有上千年的历史佐证,一定是最好的。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作者供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到了陈村才发现,最出名的竟然不是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