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酒神的状态丨私享·经典

2020-11-23 14: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唐代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艺术向多元化、多层次化发展创新的封建帝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古今中外的空前大交流、大融合。她“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吸引吸收,无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产生了“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当时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文艺样式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作为唐代的草书,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写出了“唐代之音”的雄浑、放纵之态。书法这门艺术,在当时既是最普及的,也是那个时代最鼎盛的艺术,由于大胆革新创造草书艺术,因而出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作为代表人物就是张旭。

酒神的状态

文/ 熊秉明

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他的字迹虽然流传甚少,但这一个尝试本身起了典范作用。这一种彻底地、充分地表露个人内心世界的企图,成为后世许多书法家的终极理想。他是颜真卿和吴道子两个非常人物的老师,对两人的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颜真卿一生中一再讲到张旭。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怀素《自叙帖》里转述颜真卿的话:“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景慕和追念之情溢于言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在《吴道玄》一条中记载:“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以吴道子的才华,而“学书不成”,当然是很奇怪的,推测可能是在书法的领域里他感到很难从老师的范围中突破,不如到绘画领域里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绘画里,他的创作方法可以说是采用了张旭的狂草技法。直接受过张旭教益的书法家很多,更可注意的是他激发起一大批以书知名的僧人。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禅宗顿悟思想在书法上的表现是从他的狂草得到启示的。书僧中最负盛名的怀素可以说是他的再传弟子。宋朱长文写《续书断》,上起唐初,下至宋熙宁间,可说是对唐代及宋初书法成绩的总结。根据他的评价,得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列入神品的三人是颜真卿、张旭和李阳冰。颜、李都是张旭的弟子,可见张旭的重要地位。后世对张旭的评价都极高。我们在这里谈他,则特别从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上着眼。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关于张旭生平,我们所知道的材料虽不多,但都和他的艺术有密切关系。他大约生于公元658年,死于公元748年,比李白(公元701-762年)年长,更长于杜甫(公元712-770年)。韩愈生于公元751年,卒于公元824年,所以韩愈所说的张旭的艺术观当然是间接听到,或者从张旭的书法直觉出来的。韩愈为张旭的书法创造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其实也企图为一般文艺创造提供一个理论基础,也可以说是为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一个理论基础。他虽然抓住了张旭的主要创造精神,但是也忽略了一个不可少的因素——酒。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从有关张旭的记载,我们知道张旭和酒的关系很像李白和酒的关系。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同诗里描写张旭的句子是: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新唐书》把张旭的事迹附在《李白传》后写道:

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唐文宗曾下诏把张旭的字、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合称“世之三绝”。在中国文化体系之内,张旭在大醉后作书的故事不给我们怎样的惊奇,但是如果放眼纵观世界的造型艺术史,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是稀有的奇迹了。这奇迹包含两端:一是他的醉,一是他的当众表演。在欧洲艺术史中似乎只听说有诗人醉,不曾听到有画家、雕刻家乘醉创作的。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造型艺术,以绘画雕刻为主的,在世界任何地区都是一种“成品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在作坊里、寺庙里、工作室里、书斋里,远离观众制作,在完成之后,才把成品拿出来。即使创作时偶然有观者,那并不算合法的欣赏者。这是和“表演艺术”不同的。“表演艺术”在时间过程中供观众欣赏,像音乐、舞蹈、戏剧,表演完毕,一切就都消失了,作品只留存在观众记忆里,或者以乐谱、剧本的形式被保存起来。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在西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出现了表演性的绘画、雕刻。点泼派、行动派、机械电动派都着意给观众看制作的过程。而在中国,表演性的书法,所谓“当众挥毫”,很可能在先秦已经出现了。表演完了,作品的墨汁尚鲜,观众可以继续玩味,并且追忆作者当时把笔纵横的情景。观众不但参与创作时的紧张,还能分享作品完成后的玩味,这是比其他“表演艺术”不同而更优越的地方。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我们说张旭在世界造型艺术史上是一个奇迹还不止于此。“当众挥毫”在中国一直流传到现在,水墨画家仍喜欢当众作画。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些表演和张旭的创作方式区别开来。现代中国水墨画家当众作画,可以说纯粹为了显示他们的技术:手法如何敏快;水性、墨性、纸性掌握得如何巧妙;一团墨、几个点、几纹线,变幻出一只鸡、一对虾、一丛树。这是一套熟练技法的操作。张旭的创作不是这样的,他所显示的是生命在酣醉时的样态,意识、潜意识、情感、想象都纷然织成不可预测的韵律,所以他说“不能复得之”。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酒神派”把醉当作生命的高潮、生命的提升,把酩酊的状态认为是生命最炽热、最酣欢、最具创造力的状态。这时候,理性的控制和拘谨丧失了,潜意识中所压抑的、积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基层的,得已畅然的吐泄。酒不是消极地“浇愁”“麻醉”,而是积极地使人的精神获得大解放、大活跃,在清醒时候不愿说的、不敢说的,都唱着、笑着、喊着说出来。清醒时候所畏惧的、诚惶诚恐地崇敬的、听命的,都踏倒、推翻,正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所赞美张旭的“脱帽露顶王公前”。唐王朝建立,虞、欧、褚等书家奠定了楷书的法则,创造了日神型理性主义的书法,这些法则一直支配到今天。另一方面,作为理性主义的反动,也出现了张旭这样的反规律、反理性、酒神型的、最具反抗色彩的书法家。理性派和狂醉派的并起,正说明唐人生命力、创造力的茁壮盘礴吧。

本文转载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辽宁博物馆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全卷

辽宁博物馆

熊秉明(1922-2002年),祖籍云南,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之子。1922年生于南京,1927年随父迁居北京清华园。1944年熊秉明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7年考取公费赴法留学,于巴黎大学攻读哲学,一年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1962年起执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同时开办书法课,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曾任中文系主任多年。1983年获法国教育部棕榈骑士勋章。1984年被法国教育部任命为终身教授。2001年被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熊秉明旅居法国五十五年,集哲学、文学、雕塑、绘画、书法之修养于一身,学贯中西,无论是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还是对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融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