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单身女性的时代到来了

严飞
2020-11-19 10:59
翻书党 >
字号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说东北三省近几年,平均每10对登记结婚的人里,就有6对登记离婚,离结比率在全国位列前三。我赶紧去问我东北的朋友,是不是你们那儿的人都在忙着离婚呢。我的东北朋友笑而不语。

近几年一提到东北,即使是从来没有去过,在一些媒体的报道和身边东北朋友的口中,都可以听到有关于东北的大致情况:老工业转型困难,经济低迷,人口大量外流,很多一二十年前繁荣的东北中小城市,现在都基本成了“废都”,像鹤岗市的房价,就已经低到“白菜价”了。

有流传“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很多年轻人纷纷逃离东北,选择去经济更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或是在外求学后,也不再愿意回到老家工作生活。优秀的人留不住,年轻的人又不断外流,再加上经济结构转型困难,“振兴东北”越来越成为一个口号式的标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婚姻选择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东北的经济状况,是高离婚率的背后主要原因吗?用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又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呢?这个现象是东北的特例吗?

在沈阳体育文创园里的人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理论是怎么回事。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一书的序言里,明确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放在今天东北的大背景之下,可以再度折射出150多年前马克思的智慧和远见。

这个理论,相信你或多或少都有读到过。马克思明确指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代表的是物质的基础,上层建筑代表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认为,物质决定精神,没有物质作为保证,也就没有资格去谈论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用马克思的原话,就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的原话很绕,他的意思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精神面貌等内容,也就是说钱的多少、对金钱的观念决定了社会或者地区的观念、文化等发展方向。

经济在婚姻中的作用

在婚姻当中,经济基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

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婚姻当中,仅仅拥有甜蜜的爱情并不能让婚姻持久,爱情之余,还是需要“面包”。

东三省的情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东北,以老重工业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没有办法短时间进行产业的升级,不得不面临产能落后、经济衰退的局面。而经济的衰退又导致越来越多原本在体制里享有安稳生活的人们被迫下岗,推到了市场的最前线。下岗以后,由于失去生活来源,许多东北家庭生活变得异常拮据。前几年甚至有看到新闻,出现下岗职工家庭,丈夫载着妻子去洗浴场所进行皮肉交易,以赚取家用。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的缺乏带来各种家庭矛盾,夫妻双方的矛盾很容易被放大,离婚率升高也必然变成潜在的结果。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东北,前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近些年来东北经济整体不景气,外出务工的势头只增不减。而外出务工,就会给婚姻家庭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许多人是婚后不久就外出打工,感情基础不牢固,夫妻长期两地分离,缺乏信息以及思想情感的及时沟通,就会极易导致离婚。

离婚率增高的第二个原因,同样和经济因素有很大的关联,就是女性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女性群体愈发独立,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离婚纠纷》(2016-2017年),全国范围内超七成离婚案件的原告都是女性。现在的中国夫妻在处理婚姻矛盾时不再像长辈那么“隐忍”,尤其是女性。过去,许多女性即使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也不敢提出离婚,在婚姻中可能更多的是逆来顺受,因为从前的女性由于缺乏经济独立能力,即使挣脱了父权和夫权,依旧无法在社会立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外出工作,拥有自己的事业,获得报酬后实现了经济独立,自我独立的意识被越发地唤醒,那么此时如果不满足婚姻现状,就比较敢于说“不”。

今天,伴随着传统观念发生风向变化,女性不进入婚姻,不再被看作是失败的或者悲剧性的,许多人意识到选择婚姻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开始正视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不再像从前一样将自己牺牲在枯燥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婚姻生活里。

说得直接一些,相比从前,现在很多人对于感情会更加倾听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长辈们的观念所影响。对于婚姻的去留,现代人的自主权和自由度都更高了。

近些年,女性不断获得经济自主的权利,并逐步唤醒了自我的独立意识。她们认识到,丈夫不是成年生活的唯一依靠,她们大可以在工作,以及其他丰富的生活内容中获得满足。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享受多元化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自己锁在家里,过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生活。她们可以开始享受和优秀的同性互相鼓励、一起进步的人生。对她们来说,友情不是爱情的替代品,而是彼此指引、互相给予力量的情感关系。

在美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里,我们看到里面四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实现着自己的事业和爱情理想,同时也有着牢固的友情,可以在遇到难关的时候互相支持。爱情、婚姻对她们来说更多的是探寻自我的一个内容,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单身女性的时代

那么,女性是从什么时候真正走出家庭,反思婚姻制度对于自己人生的限制?看完了这几年的变化,我们来聊聊,历史上,女性曾怎样为自己争取权益?又如何影响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名为《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All the Single Ladies)的书,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她通过聚焦单身女性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美国女性的生活经历,发现当今这个时代的女性在思想、经济、两性关系上比以往更加独立自主,她们也更有能力选择单身,不再像从前一样,需要依赖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而在19世纪之前,在美国,几乎没有女性能找到和男性同工同酬的工作,对于多数女性来说,除了婚姻以外,并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让她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未婚女性能从事的职业寥寥无几,并且薪水微薄,比如助产士、裁缝、护理、家庭教师等。

到了19世纪,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追求事业和学习知识中去。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路易莎·梅·奥尔特科(Louisa May Alcott),她最有名的小说是《小妇人》(Little Women)。这本书是她一本半自传体的家庭伦理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讲述了四个姐妹如何经历爱情、追寻理想和不同的归宿,是一个女人从少女到小妇人的过程。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现实生活中,作者都一直注重女性意识,并且身体力行地大力倡导女性独立,打破婚姻枷锁。作者路易莎当年为了贴补家用,不仅做过教师、护士、裁缝等职业,还勤奋写作,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实现经济独立的女性。

新版《小妇人》剧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美国女性结婚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的时期,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出现了巨大震荡。很多年轻女性迫于生计,纷纷跑去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女性的职业种类也很快开始多样化和现代化,比如打字员、电话接线员、秘书、工人等。

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女性经济状况的大大改变,让更多女性产生出了自我抗争的意识,希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益,获得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等。于是,在那个时代,诞生了由女性领导和参与的第一场劳工运动。可以说,女性通过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再加上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永久地改变了美国的性别政治。

从1920年起,美国历史上女性公民首次获得了投票权利。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女性的独立精神越来越强,美国女性为争取权利而发起的运动,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到2012年的美国大选,未婚女性选民的数量占全部选民数的23%。大量的未婚女性选民,可以说是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选民构成。当时的奥巴马总统,深深知道女性选民的重要性,为了博得好感支持争取连任,他当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女性的政策,对他最后获得摇摆州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女性的确在颠覆着原有的秩序,影响着经济、政治和性别权利在两性间的分配。而大量的美国单身女性正在重新改写对于传统家庭的定义,也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政策的制定。她们向世人证明,她们有着改变美国的力量。

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一百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只是把自己局限于家庭空间里,在婚姻中、在社会上都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话语权和决定权。不论是主动选择单身,还是结束一段不满意的婚姻恢复到单身状态,从个人角度来看,是独立意识的觉醒;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新婚恋时代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预言,人类的家庭形式将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我们看到结婚率逐年下降,而离婚率却普遍升高已经成为趋势。女性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传统观念受到的冲击,都对现代婚姻制度构成了重要影响,给大众带来了更多对于婚姻本质的思考和质疑。

在今天,伴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也相应大幅提高,对于婚姻也有了更多新的理解。传统的婚姻观念,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是完全的颠覆。可以说,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婚恋时代。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仔细想想身边的例子。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90年代初,身边离婚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那时候大家普遍都收入不高,一旦变为单身,在抚养子女方面是有很大经济压力的。所以,在那时,对单亲妈妈来说,很多人可能会不只是因为感情的吸引,而是因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改嫁再婚。但今天的女性就大大不同了,随着收入的增高,她们对个人生活的选择权也大大增加。可以说,今天这一代年轻的中国女性,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新婚恋观。

今天我们用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讨论了经济在婚姻中的作用,经济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唤醒、婚恋和人生重大选择的改变,以及如何影响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离婚虽是发生在夫妻两人之间的事,但放在社会学的眼光里,远非仅是个人的感情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等到三五十年,甚至百年后的后人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感情问题、面临的婚姻状况,肯定就会像考古一样,从个人情感小世界里,可以窥见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宏大格局。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为什么要用社会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的意义。很多时候,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跳脱个人的狭隘观点,拉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格局里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本文摘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的新作《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0年11月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

    责任编辑:顾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