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医,“带病养老”的“定心丸” ——一探兴山人民医院医养康模式

鹤岗发布
2020-11-17 15: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养老,是个不轻松的话题。

因为养老,并非是单纯的老人吃喝拉撒问题,更主要的是“带病养老”问题。而“带病养老”,又不仅仅是老年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为人子女者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也成了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上涌现出的大量“带病养老”现实,不仅无情地击碎了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也让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正在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奈与承受中。

而破解“带病养老”这一难题,毋庸置疑,核心还是离不开医疗。但传统的医疗模式,虽能解决医疗问题,却又无法承担养老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良方妙药”,能破解这一社会“顽疾”呢?

2019年8月,兴山人民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二级乙等医院,借助“健康中国”和我市创建“康养之城”的机遇,立足社会养老的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实施医养结合转型发展,试点运行了医养康服务新模式。一年来,这一新服务模式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对化解“带病养老”问题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这一模式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为寻找其中的答案,最近记者走进了这家医院的“医养康养中心”,进行了深入探访。

一步入医院的各功能区,便有一种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墙上是暖心的提示语,走廊两侧是贴心的扶手,老人活动室铺设了防滑地胶,每个老人的房间都安装了呼叫器,室内设计,无一不呈现出温馨舒适的家居氛围。

院长白成涛介绍,采取“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就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完成社会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含医疗恢复保健服务,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恢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了破解“带病养老”问题,运行中做到了“医养零距离、居住如家式、服务全方位”,努力为患者及家属打造“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的格局,使患病的老人能够享受到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同时得到高质量、全方位、专业性强的医疗服务。

那么,这样的“医养结合”理念与服务模式在运行中,对化解“带病养老”难题产生了怎样效果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样几件暖心的事儿:

今年5月,患者卢发秋因脑血栓后遗症需康复治疗。患者入住该医院“医养康养中心”后,起初一吃东西就呛咳,非常痛苦。医护人员采取因人而异、对症施治,经过一段时间精心、系统的康复治疗,卢发秋渐渐地可以用杯子喝水了,翻身动作也明显好转了,还可以独立坐起,身体各方面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医院短短一个月医养康结合治疗中,医护人员用爱心、细心的工作,让患者和家属享受到了温馨、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6月28日,患者卢发秋及家属找人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院领导、主治医生、治疗师、护理人员的感激之情。

还有这样一位患者的医养康结合治疗更为典型。7月15日19时15分,90岁的患者王某因患多种疾病,被120送至该院综合一科,当时王某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患者曾在上级医院做过初步诊查,发现患者系多脏器衰竭,家属为安宁疗护选择前来入住。综合一科医生郑妍接诊后,迅速为病人进行抢救,并进行全面检查,制订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在诊疗期间的每个环节,医护人员都施以人道主义精神,及时帮助患者和家属解除焦虑情绪,让他们备感温暖。同时为患者进行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并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为他们提供缓解性以及支持性的照顾。看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救治老人的过程,患者家属感动不已,连声道谢。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便得到了好转,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类似这样“带病养老”并获得康复的例子还有很多。记者看到,在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悬挂着患者和家属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感谢信。

据了解,自去年兴山人民医院医养康服务模式运营以来,初步达到了“以医促养、以养补医”的循环性效果,既解决了高龄老人的疾病困扰,也化解了有医疗、康复需求而不能自理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目前已经有54位不同症状的老人入住医院享受康养。同时也为医院全力向集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转型开启了新的发展途径。

探访手记

难题破解,必须有新理念和新思路。

兴山人民医院运行的医养康服务模式,立足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期、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不断增加的社会现实,以创新求变,顺势而为,实现了医院转型发展、便民利民的良好社会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变革创新。兴山人民医院的转型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条重要论断对改革攻坚的科学指导意义。

来源:鹤岗日报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医,“带病养老”的“定心丸” ——一探兴山人民医院医养康模式》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