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城丨科技创新“锻长板”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
科技创新中的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非完全对立,而可以互补。图为我国2019年自主研发成功的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 人民日报客户端 图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后,“补短板”一词在国内政策文本和政策性研究中十分风靡,广泛运用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的政策讨论中,也应用到科技创新战略的探讨中。
补短板这个提法背后体现的是所谓“木桶短边原理”,即一个组织的容量取决于其最短边,也往往引申为一个组织的脆弱性取决于其最薄弱的部分,在发展战略中则是强调不让短板拖发展后腿。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在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产业及技术领域进行补短板,显得十分有必要。尤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出现剧烈变动和部分发达国家可能强行进行技术交流脱钩的背景下,加快核心技术的补短板更加具有紧迫性。
然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经济体而言,仅有补短板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这是中央层面的政策文本中首次出现“锻长板”的提法。
笔者以为,锻长板的思维,不仅适用于产业链,也同样适用于科技创新,而且在科技创新领域,锻长板思维尤为重要。科技创新领域,不仅锻长板的重要性不亚于补短板,一定程度上,锻长板的优先级别还要高于补短板。
一、科技创新战略为什么要转向“锻长板”
产业和技术都是从学习模仿开始,但在一国经济已经较为发达和规模巨大的时候,仅是补短板是不够的,一定要在一些领域中成为领跑者,要有自己的杀手锏长板。
在全球化面临退潮挑战的当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尤其需要超越过度看重“补短板”但忽略树立自己长板的思维模式,要及时转向“扬长补短、齐头并进”的主导方针。在一些领域,扬长优先于补短。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短板不可能补完,补短板也不能实现领先。
新中国的科技底子薄,加上长期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为防止在核心技术上被人卡脖子或受制于人,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我国科技上补短板的意识一直就很强。建国以后一段很长时间内,我国在科技发展战略上一直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跟踪模仿重复的路线。先后发起的“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都很突出跟踪模仿国际前沿技术、破解国外技术封锁的导向。这在经济起飞阶段和总量较少的时候是十分必要的。
但当我国经济总量越来高,产业门类越来越多,且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速度大大超过自有技术补短板速度时,自有技术储备相对于产业快速升级需求的短板会越来越多,短板补不完,反而可能越补越多。另外,抱着补短板的心态做科技,会满足于重复和复制,缺乏实现赶超乃至领先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过于强调全面补短板违背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理。
按照比较分工原理,且根据国际经验,在全球化体系和资源有限的约束下,任何一国都会越来越专注部分优势行业,不可能面面俱到。换言之,各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注定出现各有长短的局面,过分专注补自身短板违背了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理。
此外,过度追求自给自足,即使从国家安全角度看,似乎增加了一些砝码,但效果上也是一种逆全球化,在外界看来是中国主动与国际脱钩,这不仅会让已经岌岌可危的全球化雪上加霜,也会让中国在国际上失去朋友,加剧困难处境。只要未来仍积极参与国际循环,我国就应继续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要素,包括技术要素,在技术与知识的生产方面也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红利。
当然,以前我国在技术要素层面参与国际循环主要是“进口”,以技术引进和专利购买为主,今后则要更力争多“出口”和输出专长技术,逐步实现技术层面“进口+出口”的动态平衡。
第三,竞争获胜更多靠长板而非无短板。
近年来,西方有些发达国家试图制造与中国的科技脱钩,在先进技术供给层面对中国形成制约。但即使最强大的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产业上都并非没有短板,相反,短板非常多,尤其在制造业层面,只是借助其主导的国际经济与技术分工体系,它们的短板供给有充分保障,没有后顾之忧。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对中国进行技术讹诈,不是因为自身没有短板,而是因为它们或它们主导的联盟在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十分强大,并做到了无可替代。
当今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都专注于锻长板,对一些领域的技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不可替代、独步天下,这是领先者的思维,应对我国有颇多启示。
第四,拥有长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补短板本质上是一种追赶型思维,假如始终在领先者划定的范围和方向上奋力会很被动。
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大,近年来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很快,但仍然在国际经济与技术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有效同盟,甚至有被西方不友好国家全面排挤、硬性脱钩的风险。在部分核心技术如光刻机和芯片领域,我国当然应该力争做到自主创新,尽量不被卡脖子。但如果仅仅从补短板入手,即使补上了芯片这个短板,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高端轴承钢、高压柱塞泵、尖端医药、大型工程软件等等技术领域依旧会被轮番讹诈,依旧会十分被动,会被技术领先者牵着鼻子走。
为开好顶风船,当下需要转变应对思路,摆脱思维窠臼,扬长补短、齐头并进,通过另辟蹊径的原创性创新或突破性的超越,锻出国际经济循环不可或缺,或具有高度依赖性的长板,来强力反制西方不友好国家的讹诈,形成西方不得不与中国进行技术交换、产业互联的国际分工合作新格局。
二、科技创新战略转向“锻长板”的四个要点
以“扬长补短、齐头并进”的总体导向、部分领域“扬长优于补短”的思维对科技创新战略进行布局调整,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策略性放弃部分技术的攻关。
对那些因为基础科研薄弱而中长期内都难以补上短板、国内有基本替代品、并非关系重大国计民生和卡脖子性质的技术领域,尤其在如果这些技术供给可从友好或较为友好国家得到较有保障供给的情况下,短期内可以策略性放弃。比如,掘进机主轴承是我国的一项技术短板,但供给方主要来自一些较为友好的国家,暂时没有被制裁风险,那么当下可先暂不投入太多的资源物力去研发,而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更紧迫的技术瓶颈。
其次,战略性放弃部分技术和产业的国产化发展。
有些领域也必须去攻关,但如果不是十分关系国家安全,可不必急于全面国产化。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国把所有高新技术领域都占领了,在极端情况下,让各国都对我国没有专有技术产品可出口,或只能像澳大利亚、巴西那样出口矿产品、畜牧产品给中国,那各国对我国都会存在巨额逆差,那些国家产业界自然会对我国态度不友好,那会让我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恶化。
也就是,为全球化不退潮和国际经济循环更为畅通,作为从全球化受益良多的国家,我国可主动多从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的角度出发,战略性放弃一些非必要国产化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避免造成赢家通吃的后果。
第三,对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补短板时要警惕对方换跑道。
即使遭遇部分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也要冷静和谨慎,不宜轻言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去补短板。补短板本身就是在领先者闯出的跑道中与领先者竞赛,领先者能开辟这个跑道,也有很大可能开辟其他跑道重新领先。再者,科技一词,技术和科学不可分家。一些技术短板,比如光刻机和手机射频芯片,表面上是工艺差距,底层是基础科学的差距,当我们举全国之力勉强追赶后,发达国家可能会因为基础科研上的突破而在技术路线又另辟新径,重新把我国甩在后面。
不少发达国家都有这方面的教训。突出代表如日本,因为重金投入某些看似朝阳其实夕阳的领域,贻误时机不说,还伤了元气,于是逐渐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第四,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一批能达到绝对垄断优势的长板技术。
科技创新的最理想层面,是要跳出已有窠臼,敢于开辟新路,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性创新。即使在已知领域中的科技创新,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做到,不仅是世界第一,而且还能与第二第三名拉开很大差距,甚至存在技术代差的程度。不管是自己的原创技术,还是模仿追赶后实现超越而领先的技术,都要力争有强大的不可替代性,让国际经济循环与技术迭代无论如何也无法脱钩中国,而必须与中国深度合作。
如果能有这么一批不可或缺的长板技术,并能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和不可替代性,那么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有更多可回旋空间。
三、科技创新“锻长板”的六条建议
笔者并非专门研究科技战略,不敢妄断我国最可能在哪些领域可能出现长板技术。这里仅就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锻出我国有绝对长板意义的优势技术,提出六条原则性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首先,尊重科研发展客观规律,打牢基础科学基石。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举国上下都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产业化技术是果,基础科研是根;基础科研的基石如果不扎实,很难持续结出技术硕果。即使偶尔有一两项技术取得临时优势,也会被竞争对手后发赶超。
美国的技术长板优势源自其雄厚的基础科研优势,有这样的优势,创新性应用技术才能层出不穷地从各个无法预料的领域率先爆发。在技术研发上只采取引进-消化-复制-赶超策略,是无法赶上基础科学领先国家的新技术衍生速度的。要花大力气做好基础科研,原创性新技术才有不断的“活水”。
基础科研要允许自由探索,创造良好氛围,充分相信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允许他们以好奇心而非应用价值作为研究引导,不能过于强调当下之用。越是当下之用,往往越是很难成为百年之用。
其次,集中优势资源与多点开花相结合,大舰队集体攻坚与小帆船自由航行互相辅助。
科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原创性、突破性的技术革命爆发在哪里很难提前预测,要留有很大灵活性。即使给定技术进行赶超,哪个团队、哪个专家能取得超越性突破也很难预料到。要充分利用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的特点,扫清创新技术从原理、实验室到落地的瓶颈障碍,促成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这方面的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要有更多创新,做好顶层设计,以最大限度激发研究人员的动力和积极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和科技产出效率。
第三,支持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力军和推动基础科研转化的主要平台。
实践证明,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最强大动力,我国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优势的主要是民企。政府对民企的科技创新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支持,并要有新思维、新思路,及时出台新举措。除了对前沿高高尖精技术独角兽型企业加大研发减免税力度外,还可尝试通过政府投资平台以购买其专利等形式持有一定股份,这样做,一是可以提供风险投资型的融资支持,二是可以前瞻性地将有长板潜力的专利技术当成重要战略性资产保护起来,使这样的技术不随便外溢或被卖到国外。
第四,不惧困难不畏封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锻造长板技术。
技术要形成持续长板优势,必须快速迭代,而且越接近客户和市场越能快速迭代。也只有在国外待续发力,让国外民众习惯,觉得无法被替代,中国的技术才能获得更多国外民众支持,并让国外政府的不友好行动与脱钩企图受到来自本国的制约。
打入国际市场,更需要民企冲锋在前。对当前一些民营高科技公司在海外的受挫,政府应该给予各种灵活支持,包括可考虑推动以非官方方式建立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风险基金,让民企出海无后顾之忧,同时也可防止民营企业专利技术因为贱卖而外泄。
只有企业持续走出去,努力将长板技术广泛应用在海外民众日常生活场景中,如眼下物美价廉的中国工业品在国外市场令外国民众觉得离不开那样,中国的先进技术及相关产品才可逐步形成不可替代性。
第五,大力发展军工技术,加快军转民。
历来的大规模战争,包括一战、二战,以及美国二战后实施的“星球大战”计划,都是催生长板技术的黄金环境。军工技术没有市场化技术要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的压力,可进行高度开放性探索,着眼长远。大力发展军工行业,不仅可以强大国防,保障科创基本环境,也是民用长板技术的重要产生来源。要制定特殊政策,创造良好氛围,吸引优秀科研人员去军工行业,从事军用技术开发。
第六,改革教育理念和变革社会氛围,给专长人才更多冒头机会。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最终要靠有创新力的人才来实现。我国科技和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平均水平较高,体系较完整,但缺乏特别顶尖、特别有竞争力的独家拳头产品,相关人才也有这样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有关。
我国传统文化比较推崇中庸,不太鼓励个性张扬,也不十分鼓励挑战权威观点。我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强调学生均衡发展、不能存在短板,教学中要求学生们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补短板,但相对而言忽视了对学生特长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一个人如果在学生时代没有很好的创新思维磨砺和特长能力培训,不被鼓励挑战权威和突破成规,日后很难成为创新人才。锻长板技术,要从砺尖端人才做起。
四、结语
“锻长板”提法的出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动向,目前政策研究者对这个提法内含深意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角度谈了锻长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科技创新中锻长板的重要性不亚于补短板,甚至很多时候还要优先于补短板。补短板只是在追赶,锻长板才能实现从追赶到领先的升级。
但要说明的是,科技创新中的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非完全对立,而可以互补,基础不牢难以实现赶超,但亦步亦趋又会始终被动,两者需要取得有机协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针对的是科技创新,但其中的一些分析思路和意见建议也同样适用于产业链打造等方面;不仅适用于国际竞争,也适用于国内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
(本文成文于2020年8月中旬,原载《财经智库》2020年第5期,原题“科技创新锻长板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经作者授权和精简编辑后转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