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蔡勇 ‖ 广元米仓道溯源

2020-11-17 0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广元米仓道溯源

蔡 勇

上通秦陇,下达蜀川。这是广元米仓古道的真实写照。

广元米仓古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旺苍县范围。2014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协调会议决定,将旺苍县“米仓道”纳入“剑门蜀道”申遗范围。

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作为入川进陕的要塞,历来是官商往来的重要城镇,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旺苍境内的南北交通、运输通道,除了东河(原宋水、宋江,流入嘉陵江)、厚坝河(木门河、恩阳河,流入渠江)的水道外,就是米仓古道。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古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其不断发展,成为米仓山南麓的重要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根据其主要作用米仓古道又称为官道、兵道、商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

《彩林腰带》(陈加普 摄,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穿越时空的隧道,旺苍县的米仓道在历史上曾演绎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传奇。

米仓道首先是一条兵道,可溯源至商周时代。武王伐纣,巴人当先锋为其肇端。史载,周武王姬发元年,即公元前1046年,氐人先民在今广元一带建立“平周”“昔阝”两个氐族侯国和一个羌族侯国“奉”。当时的国都分别位于今旺苍县东河镇、广元市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苍溪县歧坪镇。公元前370年,奉国被巴国所灭。

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派大军灭昔阝、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辖管原昔阝、平周二国领地),宣布蜀族领导的苴国成立。

公元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秦惠王嬴驷收了苴、蜀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灭蜀吞苴,顺道亡巴。《本蜀论》是这样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食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这是关于古蜀道作为兵道的最早记载。

其后史载,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汉中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入巴中,相传即由此道。①汉中王张鲁败弃汉中时,米仓古道是其退守巴中的咽喉。三国蜀汉时期,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命张飞驻守阆中,米仓古道成为连接蜀汉政权北上的重要通道。

国天路(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三国演义》里,“魏延伏兵,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这里,在厚坝河下游旺苍县木门镇“延战街”“射郃坪”“火箭沟”等小地名从三国沿用至今。当年诸葛亮在东鼓城山山顶屯兵演练“八阵图”的传说至今仍有流传,点将台依稀可见。刘邦兴于西蜀,占据汉王山,很多故事也发生在东河两边的这条古道上。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军分三路入四川,一路即经此道。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九年(公元1804年),一场白莲教起义席卷五省,米仓道再一次成为军事关隘的重要轴心。嘉庆二年十二月初一日,白莲教襄阳蓝号义军张汉潮及其他义军通过米仓古道入木门堡(今木门镇),通坪堡(今普济镇)团练首领杨冕、杨殷冠等率团练乡勇御之于横石梁。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区翻越米仓古道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疆域”。苏区时旺苍县范围的米仓道军事地位特别重要,川陕红色交通线(即地下交通线)的西线就是走的这条米仓道。红军从旺苍县国华出发攻打汉中,也是走的这一条米仓道。②

米仓古道(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辞源》1979年版记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四川省博物馆历史部原主任占扬曾考证,旺苍县米仓道,元朝大军进四川就是走的这条米仓道,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它也是三国时的运兵要道。

米仓道也是一条官道。

公元680年,唐太子李贤被其母武则天贬为庶人。682年,李贤被流放巴州。从长安到巴州,米仓古道最为便捷。旺苍县木门镇也成为李贤的必经之地。在木门寺,李贤习佛诵经、在晒经石翻晒经书,留下了表明自己心迹的七言绝句:“明允(李贤的字号)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684年,上官婉儿前往巴州看望李贤,听到李贤被害的消息后,在木门寺题写了《由巴南赴静州》诗:“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

米仓山镇老街(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唐时木门称静州)以怀念太子李贤,并命人修建亭子为晒经石遮风挡雨。

关于这条官道,唐代诗人李俊在《过木门道》诗中曾这样写过:

离去京门入剑门,巴山阆苑暮色深。

西风骤护马前路,添得寒林鸦数声。

今天,在旺苍县农建乡发现的“官亭子”驿站遗址保存完好。

米仓古道更是商道。

木门园区路(陈加普 摄,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由于是商道,旺苍便诞生出背佬二这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北上将产于汉中乃至关中的青盐、小百货、棉花、布匹等销往旺苍,又将产于旺苍等地的茶叶、药材、铁制品、丝麻、草纸、皮货、蓝靛(布匹染料)等销往北方,其中茶叶、丝麻销往甘陇,药材、草纸销往汉中,还有黑木耳、银耳、生漆等土特产销往关中。直至上世纪70年代前,背佬二依旧将脚步叩响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所以旺苍米仓古道又称之为茶马古道。从大巴山民歌“去背火纸来背盐,婆娘娃儿都靠它”和古诗句“千年茶树留木门,万里茶道绕嘉川”,便可远眺米仓道上商贾云集的盛景。

但背佬二越山跃岭,涉涧跨谷,很是险难。

《太平广记》有两个关于米仓道险难的记载:其一“其路则深豁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其二“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树,杜绝人烟,鸷鸟成群,食啖行旅。”

寥寥几句,但读起来却阴气森森,令人不寒而栗。

三江风情(高菠 摄,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米仓古道通行的路线,据1979年《辞海》载:“自今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地区。因经过米仓山得名。为汉中入四川的交通要道。”③考察旺苍县范围内米仓道线路开凿,不得不谈到秦巴山系米仓山的地理构造,北坡陡峭、险峻。其特点就是北扬南伏,北坡陡峭短促,南坡平缓漫长。那么道路从陕西越山翻岭,进入旺苍境内,基本上是以河流或者山脊为取向。

在旺苍,主要的河道有厚坝河、东河两条,都成了米仓道选线的走势,由于河道蜿蜒,为去弯截直,古道会在峰岭山谷间穿行,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绕行。

万家路(陈加普 摄,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绵延数百里的米仓山,经古人持续努力探索,沿山形地理,逐渐开辟出数条进出川陕通道,这些道路统称米仓道。于是旺苍米仓道就成了一条古道,多条线路。

目前认识比较统一的主要线路有四条:

第一条线路,是自陕西汉中以西,北起陕南南郑县,经喜神坝、渡巴峪关之后在南江分道。

其中一条分道是从南江县长池到旺苍木门镇分支。一支向南下巴中恩阳,接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 ”。还有一支沿南方丝绸之路,经苍溪、阆中、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南江县志》《巴中县志》分别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说,公元217年(建安22年),“张郃从汉平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唐代,仍为入川的陆道交通线之一,地位仅次于金牛道。

旺苍县境内米仓道(高菠 摄,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从旺苍县木门镇出发,经火箭河向南,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这便是米仓古道上最重要的火箭河至黄猫垭路段。这段十华里的石梯路由5000余张石板铺就而成,崎岖陡峭,至今仍保存完整。现在的古道时有人步行到苍溪、阆中,仍是旺苍到苍、阆的便捷之道。

该古道有相传千年前张飞令士兵栽植的参天古柏相伴,两边绿树成荫。古道石板上人们负重行走时用杵子留下的窝痕和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歇气台”至今尚存。此段古道越三千年,经无数次修整,最后一次大型修整是清同治庚午年至清光绪年间,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的“修路碑”位于旺苍木门镇纪家河桥头,为旺苍米仓道上最大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文字,至今保存完整。另外一条道沿南江河谷到达巴中至古时巴江道(通江河、巴河在平昌汇合处古称巴江)接渠江南下重庆,从陆路可达古绥定(达州)、阆中、顺庆府(南充),是汉中入三巴之捷径。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转道巴州,到达成都的。

第二条线路,从陕西汉中到宁强县茅坝河镇(原陕西宁强县茅坝河),经旺苍县的米仓山镇(原旺苍县干河坝)、檬子乡(原旺苍县英萃乡檬子坝,从汉中、黎坪、桃园、白杨树碥、两河口、崖房坪、陈家岩、檬子坝的另一支线节点)、英萃镇(原旺苍县鹰嘴岩)、正源乡到双汇镇(原旺苍县两会寺)。

第三条线路,是从陕西汉中到陕西宁强县经旺苍县的盐河镇(原旺苍县万家乡、盐河乡)、国华镇(原旺苍县郭家坝)、双汇镇(原旺苍县两会寺)与第二条线路汇合至旺苍县东河镇(原旺苍县百丈关)的米仓古道,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上至秦陇,下达苍阆”,就是古人对该米仓古道的又一真实写照。水路、陆路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重庆;陆路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剑阁、成都。

《蜿蜒曲折》(陈加普 摄,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从旺苍县百丈关出发,过灵溪寺(现旺苍县职业中学)向南,自下而上到五峰山,这便是这条米仓道上最重要的何家沟路段。何家沟段是古时官吏、商贾、平民陆路上从陕西入川经旺苍去苍溪、阆中、重庆的必经之地。这一段崎岖陡峭的石梯路由3700余张石板铺就,全长十华里,从开始的海拔586米提升到844米,巧夺天工。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写下了《题灵溪》。他在诗中十分动情的写道:

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

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⑤

这些保存完好的古道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修路碑”位于何家沟路中段,自今保存完整。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

上述第二、三条线路,还可经过百丈关、嘉川、张华、东溪、歧坪、阆中,通过水陆交融之“米仓古道”到达重庆,或经阆中、南部、三台、中江等抵达成都。

第四条线路,是陕西汉中到宁强县至旺苍县天星镇(原旺苍县天星坪)、白水镇(原旺苍县白水场)的米仓古道。这是古金牛道汇入米仓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陕西汉中、宁强县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今广元市朝天区;

北宋置,属绵谷县;《舆地纪胜》卷184利州:潭毒关“在州北九十里,江西仙观山,有御前军屯驻潭毒关,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陟颇艰,异时撒离合破兴元,兴元帅刘子羽尝屯兵于此,以捍蜀口,亦蜀口之险要”;《方舆纪要》卷68广元县:潭毒关“在县北潭毒山下,旧为蜀口要地”)分路,越旺苍县天星镇(原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燕子乡、麻英乡、经白水镇(原旺苍县白水场)、嘉川镇(原嘉川铺)至苍溪、阆中、重庆。乾道八年(1172年),南宋诗人陆游曾两次途经此道,留有《嘉川铺遇雨景物尤奇》《题木瓜铺》等诗。

嘉川铺遇雨景物尤奇

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战。

危栈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风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

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题木瓜铺

鼓楼坡前木瓜铺,岁晚悲辛利州路。

当车垒垒石如屋,百里夷途无十步。

溪桥缺断水啮沙,崖腹崩颓风拨树。

虎狼拖尾择肉食,狐狸竖毛啼目幕。

冢丘短草声窸窣,往往精灵与人遇。

金色狂舞曲——旺苍县国华镇至天星乡通乡公路夜景(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旺苍县米仓古道线路有始有终、有线有点、清晰完整,相互关联却又独自承载不同功能。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标志和特点:

一是旺苍米仓古道线路按照从北朝南走向,开始以陆路为主,随着陆路的不断繁荣,水路逐渐兴起。一条经宋江(今东河)、嘉陵江、长江到重庆;另一条经木门河、巴河、渠江进入长江到重庆,共同构成了水陆交融的米仓古道,辐射贯穿旺苍全境。

二是米仓古道从北向南进入四川旺苍后,向东接巴中;向西过木门、农建(原官亭子)、旺苍东河、尖场子、白水、利州(广元)至成都;向南接苍溪、阆中、重庆。特别是中间一条东西向的古道是米仓古道汇入金牛道的重要间道,最基本、最重要的接点有木门、百丈关(今东河镇)、嘉川、白水等。

三是旺苍米仓古道陆路主线、支线的起点都是陕西汉中,终点都是成都和重庆,由北向南、自陕入蜀构成古道线路网络,清晰完整,“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行文至此,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叫米仓古道呢,在这里必须先从米仓山说起。

该山为何叫米仓山?一说该山有许多峰体像米仓浑圆;还相传楚汉相争,巴蜀之间很少发生战事,生产力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同时由于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賨人兴汉有功,不缴纳税赋,因而成为汉时最富庶的“天府粮仓”。典籍《汉书·食货志》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因此汉高祖才迁关中之民“就食蜀汉”,大巴山在关中人心中就是一座大米仓,仿佛有运不尽的大米,故称此段山脉为“米仓山”。

但是传说归传说,地质学家告诉我们,真实的米仓山峰体浑圆像米仓一样,这是花岗岩球体风化、生物风化和寒冻风化的综合结果。

那么,绵延穿行米仓山间的道路,自然就叫“米仓道”了。

【参考资料】

①旺苍县交通局.旺苍交通志[Z].旺苍:旺苍县交通局,1989年:8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2382页.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4416页.

④四川省旺苍县志编篡委员会.《旺苍县志》[M].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729页.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蔡 勇(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

供稿:四川省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蔡勇 ‖ 广元米仓道溯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