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RCEP签署,世界最大自贸区意味着什么?

2020-11-16 14: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胡一峰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363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胡一峰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昨天,东盟10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个对话会员国的15位贸易(商务)部长,以视频方式共同签署了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安排——《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RCEP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达成开放、包容、基于规则的贸易投资安排,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覆盖的15个成员国,拥有22亿人口(占全球将近30%)的市场、26.2万亿美元的GDP(占全球约30%)和将近28%的全球贸易(基于2019年数据)。

RCEP的签署,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东亚自贸区建设成功启动;也标志着尽管世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但新兴国家正在引领“再全球化”或“新全球化”的步伐。这也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RCEP签署后,各成员国将加快各自的国内批准程序,以使协定早日生效。

根据规定,RCEP将在至少6个东盟成员国和3个非东盟签署国将它们的核准书、接受书或批准书交存协定保存人后生效。

首先我们来看看,RCEP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RCEP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日、韩、澳、新和印度参加,2012年11月正式启动谈判,分文本谈判和市场准入谈判两个方面,涉及中小企业、投资、经济技术合作、货物和服务贸易等10多个领域,目标是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新的自贸协定,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历经3次领导人会议、19次部长级会议、28轮正式谈判,2019年11月4日,15个成员国结束了全部文本谈判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开始启动1.4万多页的法律文本审核工作。印度因“有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暂时没有加入协定。

和全球其他自贸协定相比,RCEP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仅涵盖货物贸易、争端解决、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也涉及到知识产权、数字贸易、金融、电信等新议题,还纳入了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如电子商务。

RCEP希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规则体系,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经营的不确定风险。各成员之间的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10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

以成衣制作为例,协定签署后,产自澳大利亚的羊毛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在中国织成布料后再免税出口到泰国制成成衣。成衣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带动域内各国就业的同时,也能让商家与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

韩国总统办公室举例称,目前一家向印尼销售汽车零部件的韩国公司面临着高达40%的关税,一旦RCEP生效,关税将降至零。

RECP不仅能促进本区域内的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跨境的流动,对吸引区域外的投资者也有好处。原来企业到这里投资面临着不同的规则,现在区域内的规则统一了,投资者进入一个国家,就意味着进入整个区域各国,市场和空间都会大大增长。

RCEP中各国货物贸易的整体开放水平超过90%。一般来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会达到95%以上,水平稍低的在80%以上。RCEP各国的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比WTO各国要高出不少。在投资方面,RCEP用负面清单方式进行投资准入谈判。

通过RCEP,新增了中日、日韩两对重要国家间的自贸关系,这是中国首次跟日本达成自贸协定,也是日本和韩国首次达成自贸协定,等于中日和日韩首次达成了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承诺。未来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也可在RCEP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成为“RCEP+”的合作。由于中日、日韩的自贸关系的突破,整个区域内的自由贸易的程度将显著提升。据国际智库测算,2025年RCEP可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增长比基线高10.4%。

RCEP的15方有非常发达的国家,也有很落后的国家(如文莱、老挝、柬埔寨、缅甸),经济水平、文化、政治体制都有很大差异。大家能求同存异(如给予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一些过渡性安排,帮其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达成协定,对未来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也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我们来看看,RCEP对中国有哪些好处?

RCEP对中国稳外贸、稳外资,发展健康、可持续、平稳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关系,意义重大。由于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于需要从这14个国家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中国企业来说,成本会降低。消费者也会受益。

RCEP成员均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RCEP成员之间的贸易总额达1055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特别是通过RCEP新建了中日自贸关系,使中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占全部贸易的覆盖率将由目前的27%提升到35%。RCEP的达成将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市场空间,满足国内进口消费需要,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中国对RCEP高度重视。RCEP谈判起中心作用的是东盟,因为这是东盟发起的谈判,中方一直支持东盟发挥的中心作用。中方参加了所有的部级谈判和28轮技术谈判,“促谈、促合、促成”,28轮技术谈判有3轮在中国举办,即南宁、天津、郑州的三次会议。

在RCEP签署之后,中国下一个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欧盟投资协定”(BIT)也有望实现。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5周年。据中方统计,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

中欧BIT谈判2013年11月启动,“硬骨头”很多,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国有企业竞争中立、高端服务业开放等,迄今举行了31轮谈判。在今年7月21-24日举行的第31轮谈判中,双方就公平竞争规则方面的文本议题取得重大进展。今年9月,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并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包括14条和7个附录,主要规定了地理标志保护规则和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等内容,纳入双方共550个地理标志(各275个),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分两批执行。中国首批100个被保护的地理标志包括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郫县豆瓣、普洱茶、五常大米、四川泡菜、山西老陈醋、烟台苹果、南丰蜜桔、库尔勒香梨等。欧盟首批100个被保护的地理标志包括慕尼黑啤酒、巴伐利亚啤酒、丹麦蓝乳酪、爱尔兰威士忌、帕尔玛火腿、西提亚橄榄油、帕达诺干奶酪等。

从RCEP到中欧BIT,可以看到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方面的努力。中国领导人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说,“中国愿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尽快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加强同世界高标准自贸区交流互鉴。”话音刚落,RCEP就成功签署了。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国在特朗普主导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就置身于TPP和RCEP事外。“这就意味着,当亚洲制定自己的贸易规则时,欧盟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传统贸易超级大国,都没有任何发言权。”

最后说一下印度。

为了确保RCEP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协定,各方一直高度重视印度在RCEP中的作用。印度是RCEP的16个创始成员国之一,2012年起就参与谈判,对构建更深、更广的区域价值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尽管印度在目前无法与RCEP签署方共同签署协定,但各成员确认:协定自生效之日起即对印度加入保持开放,在RCEP协定签署后的任何时间,只要印度提交希望加入的书面申请,RCEP签署方将启动与印度的谈判。在印度加入协定前的任何时间,印度可以观察员身份参加RCEP会议和RCEP签署方举行的经济合作活动。这充分显示了RCEP各方对印度这一大国的期待。

印度之所以没有加入协定,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加入后,因为减税,从别国的进口会增加,有些产业可能增加逆差。其实印度在服务贸易方面是有顺差的,且经常项目项下的逆差只占GDP的1.7%(2018)。同时,RCEP也有一些专门的区域保障措施,比如规定进口国把关税降低后,若进口增长很多,对国内产业有损害,可以把关税恢复到原来的最惠国待遇水平。这实际是一种安全阀,能解决对国内产业冲击的担心。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印度生产的服装向中国出口,要交关税,如果加入RCEP,中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羊毛会免税,进口后在中国织成布料,布料又出口到印度,印度利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用布料织成服装,再出口到韩国、日本、中国,都是免税的,这样会促进印度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动就业。

亚洲和北美、欧洲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但长期以来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拥有自贸框架的北美、拥有欧盟这一超国家实体的欧洲。RCEP的签署,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信心,对于东亚和亚洲经济的一体化也有重要意义。

希望RECP早日生效,造福成员国、亚洲以及世界经济。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原标题:《RCEP签署,世界最大自贸区意味着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