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岁民俗学家乌丙安在德国柏林逝世,深研中国民俗学65年
7月11日夜22时30分,从大洋彼岸的德国传来噩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沈阳人、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因癌症病故,享年90岁。
当晚,记者打通了身在德国的乌丙安先生儿子乌镝的手机,乌镝悲痛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在今年4月份因发现身体不适后,去在德国的亲属家治病的。没有想到,这一去便不能再回到沈阳的家中了。
本报记者曾多次采访过乌丙安先生,同时也被老人的热情所感染。今年1月2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人物评选揭晓,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名列榜首。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乌老,“我刚刚回到沈阳家里,你就采访我,这也太快了吧!”1月25日,载誉归沈的乌老对本报记者兴奋地说。
记得当时,乌老笑着说:“确实没有想到我还能获得这个荣誉。”当天,乌老还把中央电视台采访他的画面通过微信传给了记者,记者还很是兴奋地夸赞乌老:“乌老师很神气!”乌老风趣地回了一句:“90岁了!哪还有神气!有点精神就算不错了!”
乌丙安,1928年11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现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文化部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全权会员。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兼任国内外18所大学教授。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乌老曾和记者提起,他1953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太冷门,可他就认准了这个道儿:“我说,将来肯定会对国家有用的。”1955年毕业后,乌丙安在辽宁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45年,1998年70岁退休后,又在多所大学兼职继续教学与研究20年,可以说,他在中国民俗学上整整奋进了65年。
2018年1月13日晚,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上,乌老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同获此奖的还有著名作家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是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对于在1月份连续两次获奖,乌老很是感慨:“作为90岁的老民间文艺工作者,还能获得这两个大奖,真是千言万语说不完。”
只要一唠起非遗的工作,乌老就显得十分兴奋。他说只要自己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回忆起两次到乌老位于大东区的家中采访时,乌老总是坚持到小区大门口亲自接送,令人感动……
今年1月26日,记者采访了乌丙安,没想到竟是最后一次和这位著名的民俗学大师零距离接触交流。当天,看到记者提着一篮子水果,他连连说道,“下次可不许带东西了。”交谈中的乌老不仅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而且微信朋友圈等现代科技都操作熟练。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乌丙安仍为非遗保护工作“飞”往全国各地,当记者表示惊讶时,他笑着表示,“做民俗研究,必须到第一线去,整天在老百姓当中,不能当‘大楼学者’。”乌丙安告诉记者,儿女们非常支持自己的民俗研究,“他们也心疼我,但是看到我一谈民俗脸上的高兴劲儿,就妥协了。”
当天采访结束后,乌丙安还跟记者互加了微信,记者通过朋友圈发现,乌老除了是一位对学术严谨认真的学者外,还是一位“网瘾老人”,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拜访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养蜂学会、研究当地花卉植物、参加当地跳蚤市场活动、和两位外孙时不时温馨互动。6月25日,乌丙安还在朋友圈中感叹柏林的“冷夏天”,没想到不到一个月他却离开了自己如此热爱而眷恋的世界。乌老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倾注大半生心血的民俗学科热将不会降温。
(原题为《辽宁大学的国宝级民俗学家深研中国民俗学65年——乌丙安教授走了 》)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