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磊
历史教师、科普读物作者

我是历史科普读物作者王磊,古代市井街巷的日常生活什么样,问吧!
《浮山县志》曾记载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气温至少达到了四十摄氏度。没空调没冰箱的夏天,古代中国人如何避暑?宫廷、朝堂之外,市井街巷里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怎么上厕所?他们的日常交流,我们能听懂吗?
我是历史科普读物作者王磊,同时是一名全国重点中学执教15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人的日常生活很好奇,但课本较少涉及这方面内容,于是产生了写作的想法,著有《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等。如果你对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等历史细节感兴趣,欢迎向我提问!
我是历史科普读物作者王磊,同时是一名全国重点中学执教15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人的日常生活很好奇,但课本较少涉及这方面内容,于是产生了写作的想法,著有《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等。如果你对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等历史细节感兴趣,欢迎向我提问!
思想2024-07-23上海进行中
84
相关新闻
- 消暑与驱蚊:古人怎么过夏天?私家历史2024-07-16

- 别背着我们谈
- 春节后热点城市楼市成交逐步恢复
- 央行:强化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

- 普洛斯中国:2024年物流及产业基础设施新交付面积超260万平方米
- 远洋集团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英国和中国香港两地法院批准

- 杜甫的诗《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
- 网络流行语,指孩子回到学校上课的日子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穿越回古代,我们能不能和古人无障碍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即使讲白话文,其白话文的发音也是古汉语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发音大不相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从西周到汉朝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指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汉语发音;近古音指从宋朝到清朝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
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同样是“青青子衿”这句话,三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分别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汉朝):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 cing zi gin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蒙,有点像外语?为什么古汉语的发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胡语与中原汉语融合,导致了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感觉,就像今天外国人说汉语一样,意思也对,但“味道”差很多。古汉语语音的三个分期,被两个时间段所分割,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的时代,即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闽语、粤语、广东客家话和江浙吴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汉人,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的祖先不断地向南迁,衣冠南渡,也就把中原的古汉语发音带到了南方……
烟熏法是古人最常用的驱蚊办法。蚊子怕烟熏,还惧怕一些特殊的味道。古人发现蚊子的这一习性后,就用烟熏驱蚊。古人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而且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于是,艾草、蒿草就成为古人驱蚊的常用材料,还被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火绳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使用。秋天,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晒干,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火绳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晚上睡觉将其在屋内点燃,驱蚊效果是极好的!火绳的功能类似初级版的蚊香。
至少到了宋朝,古人已经在火绳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蚊香。宋代《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蚊香”里有雄黄的成分。雄黄是硫化砷矿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广的杀虫剂。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古人在端午时节采集材料制作蚊香,这很有可能与古代端午采集艾草的习俗有关。
蚊香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进一步提高。晚清时,一个来华采集茶种的英国人曾写过一部名为《居住在华人之间》的书,其中就有关于蚊香的记载。这个英国人当时从浙江西部去福建武夷山,途中由于气候炎热潮湿,被蚊子叮得整夜无法合眼。他的随从就购买了一些当地人使用的蚊香,驱杀蚊虫很有效。他把这一信息传回欧洲后,引起了欧洲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极大兴趣,询问他这种蚊香是由何种物质合成的。后来,他在浙江定海获得了这种蚊香的配方——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黄混合而成。是的,含有砒霜!不知道古人烧这种蚊香会不会中毒。
除了蚊香,古人还用香囊驱蚊。香囊在明清时期很是流行,除了有香水的功效,还有驱蚊的效果,因此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和贵族公子的驱蚊最爱。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这些中药的味道具有驱蚊的功效,比如藿香、
市民也可以用冰块解暑,但得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底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