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历史教师、科普读物作者
我是历史科普读物作者王磊,古代市井街巷的日常生活什么样,问吧!
《浮山县志》曾记载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气温至少达到了四十摄氏度。没空调没冰箱的夏天,古代中国人如何避暑?宫廷、朝堂之外,市井街巷里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怎么上厕所?他们的日常交流,我们能听懂吗?
我是历史科普读物作者王磊,同时是一名全国重点中学执教15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人的日常生活很好奇,但课本较少涉及这方面内容,于是产生了写作的想法,著有《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等。如果你对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等历史细节感兴趣,欢迎向我提问!
思想2024-07-23上海进行中
84
相关新闻
  • 消暑与驱蚊:古人怎么过夏天?
    私家历史2024-07-16
提问
热门最新15个提问,8个回复
赞美虚无2024-07-24 ∙ 上海
我来答|关注|举报
古人日常说话也说文言文么?现代人如果穿越回去,听得懂古人讲话么?
王磊2024-07-29 ∙ 云南
29
|回复|举报
唐宋以后,古人的日常说话语言和书面语差距加大,故而产生了“文言文”的说法。在语法和词汇上,唐宋以来的日常生活用语和今天的白话文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是可以看得懂的。但是,可能听不懂,因为古汉语的语音和今天不一样。关于这个问题,我引用一段本人著作《古代人的衣食住行》中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穿越回古代,我们能不能和古人无障碍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即使讲白话文,其白话文的发音也是古汉语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发音大不相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从西周到汉朝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指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汉语发音;近古音指从宋朝到清朝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
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同样是“青青子衿”这句话,三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分别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汉朝):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 cing zi gin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蒙,有点像外语?为什么古汉语的发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胡语与中原汉语融合,导致了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感觉,就像今天外国人说汉语一样,意思也对,但“味道”差很多。古汉语语音的三个分期,被两个时间段所分割,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的时代,即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闽语、粤语、广东客家话和江浙吴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汉人,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的祖先不断地向南迁,衣冠南渡,也就把中原的古汉语发音带到了南方……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阿飞负传2024-07-24 ∙ 上海
我来答|关注|举报
如果可以选一个朝代穿越回去,选哪个朝代比较好玩?
王磊2024-07-29 ∙ 云南
20
|回复|举报
当然是宋代!国人总喜欢宏大叙述,总喜欢开疆拓土的强盛时代。实际上,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可能生不如死。比如汉武帝时,常年四面出击,最后人口减半,甚至人相食。对于百姓而言,安稳而文明的宋代,才是平民的好时代。宋朝统治者颇具人情味,赵宋朝廷开国就立下祖训不杀文人士大夫,很讲政治文明。另外,宋朝城市发达,有夜市,市民阶层生活安逸。要知道在唐朝之前,晚上是不能随便出门上街的。宋朝还有娱乐场所“瓦子”,生活舒适得很。史学家陈寅恪就讲过华夏文明“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真的能穿越回去,反正我一定会宋代。如果穿越回秦皇汉武时代,那就是自虐了。关于这个问题,推荐您读一下《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微信电子书就有。看完了,相信您对宋代的幸福生活会有更全面的认知。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2个回答
Puzz康2024-07-24 ∙ 上海
我来答|关注|举报
请问王老师,古人怎么驱蚊呢?中草药吗?
王磊2024-07-29 ∙ 云南
17
|回复|举报
一下回答内容,摘自本人的著作《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烟熏法是古人最常用的驱蚊办法。蚊子怕烟熏,还惧怕一些特殊的味道。古人发现蚊子的这一习性后,就用烟熏驱蚊。古人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而且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于是,艾草、蒿草就成为古人驱蚊的常用材料,还被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火绳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使用。秋天,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晒干,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火绳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晚上睡觉将其在屋内点燃,驱蚊效果是极好的!火绳的功能类似初级版的蚊香。



至少到了宋朝,古人已经在火绳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蚊香。宋代《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蚊香”里有雄黄的成分。雄黄是硫化砷矿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广的杀虫剂。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古人在端午时节采集材料制作蚊香,这很有可能与古代端午采集艾草的习俗有关。
蚊香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进一步提高。晚清时,一个来华采集茶种的英国人曾写过一部名为《居住在华人之间》的书,其中就有关于蚊香的记载。这个英国人当时从浙江西部去福建武夷山,途中由于气候炎热潮湿,被蚊子叮得整夜无法合眼。他的随从就购买了一些当地人使用的蚊香,驱杀蚊虫很有效。他把这一信息传回欧洲后,引起了欧洲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极大兴趣,询问他这种蚊香是由何种物质合成的。后来,他在浙江定海获得了这种蚊香的配方——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黄混合而成。是的,含有砒霜!不知道古人烧这种蚊香会不会中毒。
除了蚊香,古人还用香囊驱蚊。香囊在明清时期很是流行,除了有香水的功效,还有驱蚊的效果,因此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和贵族公子的驱蚊最爱。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这些中药的味道具有驱蚊的功效,比如藿香、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2个回答
山有木兮卿无意2024-07-26 ∙ 上海
我来答|关注|举报
王磊老师您好呀!请问古人夏日喝什么解暑?古代有冰激凌吗?晚上会出门寻觅宵夜吗?
王磊2024-07-29 ∙ 云南
16
|回复|举报
您好!这么有诗意的名字,我都不敢随便回答了。您这是三个问题,第一个话题稍微大一点,可参看我的其他回答。关于冰淇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冷饮,最初只是贵族阶层享用。在宋代,冷饮已经在市民阶层常见了,注意,我说的是夏天哦!比如北宋都城开封就有售卖一种叫“冰雪冷元子”的冷饮,根据名字推测,类似今天的冰沙芋圆之类的。这种冷饮接近冰淇淋了吧?但冰淇淋配料里最关键的是牛奶,在元朝时期,这种蒙古人爱吃的东西加入到了冷饮中,被称为“奶冰”,可算作是冰淇淋的雏形了。民间传说中,有说马可波罗来元朝,吃到了奶冰,并把其做法传回了欧洲,欧洲人才制作出了冰淇淋。关于这个说法,我觉得可信度不高,毕竟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还存在争议。
清叶色2024-07-26 ∙ 上海
我来答|关注|举报
古人夏天也会遇到台风吗?他们雨天出行如何防雨呢,用雨披还是雨伞比较多?
王磊2024-07-29 ∙ 云南
16
|回复|举报
自然地理之历史,乃是历史的长时段,是比较稳定的。所以,今人遇到的台风,在古代也是常见的。苏州的地方志记载,三国时期就有台风的记录了,“三国(吴)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风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古代的气象灾害和今天没什么两样。关于避雨工具,还是雨披比较多,毕竟雨伞毕竟精贵,算是高级货。古代的雨披称为蓑衣,因为是用“衰”了的草制作的,故而得名。蓑衣的主要原料是莎草和蒲葵,比较好找,因此物美价廉,在古代比较常见。雨中这种蓑衣,是比较有诗意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蓑衣不同于今天的雨披,是没有帽子的。所以,古人穿蓑衣的同时,还要配上防雨的大草帽,被称为笠或斗笠。穿蓑衣戴斗笠,是中国古人在雨天的标配,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比如《诗经·小雅·无羊》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记载。
你信手的晚安2024-07-30 ∙ 安徽
我来答|关注|举报
Hello王老师 如果说你能去见一个一个历史人物的话你最想见谁呢
王磊2024-07-31 ∙ 云南
5
|回复|举报
我想去见见1900年前的慈禧,希望她早点醒悟搞新政,中国近现代好不至于这么苦难。。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黑桃2024-07-26 ∙ 河南
我来答|关注|举报
王老师您好,古代帝王高管,盛夏还能用冰块消暑,平民老百姓一般怎么办,只能不停地扇扇子,活着,就受着吗?
王磊2024-07-29 ∙ 云南
10
|回复|举报
不受着能怎么办?在两千年的专制社会里,底层百姓就是牛马,能活着就不错了。如果是生活在城市里还能好点,比如宋代都城的市民阶层生活还是不错的。明清的北京城里,为了方便皇家与贵族避暑,建有很多的冰窖存冰,普通市民也能跟着借点光。想起老舍《茶馆》里刘麻子的一句台词:“要不怎么说,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 ”

市民也可以用冰块解暑,但得但他们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底层百姓。
纸袋玫瑰2024-07-26 ∙ 上海
我来答|关注|举报
好奇学生们会问哪些历史细节?您在备课过程中会不会分享一些有趣的野史?
王磊2024-07-29 ∙ 云南
9
|回复|举报
哈哈哈,您先想想中国的成年人都关心啥历史话题?无非是政治、男女、饮食……学生也一样,喜欢听政治斗争,喜欢听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包括但不限于宫斗。学生更好奇古人生活的细节,这样有代入感,比如古人吃什么,怎么吃,说到这些话题他们都很精神。关于野史吧,其实受过正规历史教育的人是很不屑以野史作为依据。但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我们也会介绍一些野史,前提是明确告知学生这是野史,不可作为信史对待,只能是换一个角度思考。
已经到底了
  • 别背着我们谈
  • 春节后热点城市楼市成交逐步恢复
  • 央行:强化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
  • 普洛斯中国:2024年物流及产业基础设施新交付面积超260万平方米
  • 远洋集团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英国和中国香港两地法院批准
  • 杜甫的诗《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
  • 网络流行语,指孩子回到学校上课的日子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